在许多营销人眼里,这是一个“广告太多,用户快不够用了”的时代。新媒体的出现,让内容、渠道和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弄懂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品牌做出有效营销的前提。
内容越来越同质化,渠道越来越失控,用户越来越难以取悦,让传统的营销策略和节奏渐渐失效。新媒体时代和传统媒体时代做营销的最大区别,就是你必须更懂内容传播的规律和技巧,因为这是一个“人人自带渠道”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账号,每个人都能辐射一群人。
在新媒体时代,用户的心理诉求和认知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洞察3个趋势,理解4个关键词,才可能做出自带传播力的营销。
趋势一 精英思维的溃败:平民的才是可爱的
传统媒体时代,是渠道为王;互联网时代,是内容为王;而现在,是“用户喜欢的内容”为王。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过滤权掌控在少数精英人群(记者、编辑)手里,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用户能看到什么信息,不能看到什么信息。
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过滤权开始下沉,人人都是内容的传播者。高冷的内容也许从专业角度拥有很高价值,但那些亲民、有趣的内容更容易获得大众的喜爱,并借助他们的传播收获可观的流量。
传统媒体时代,人脑的认知模式是“线性的、高卷入度的”,新媒体时代,认知却是“非线性的、低卷入度的”。
就像你阅读一本10万字的书,你会抽出沉浸的时间,从头到尾线性地读完,而你在网上阅读一篇1000字的文章,中途可能会通过文中的超链接跳转到其他文章上去,或被弹出的广告分散注意力。
在新媒体信息环境下,再优质的营销内容,用户也没有精力去“欣赏”了。他们更喜欢那些与自己关联度高、参与度高的内容。在这个时代,“接地气”内容的历史地位第一次超越了“高大上”的内容。
趋势二 人人都是戏精:用户内心戏需要舞台
传统媒体时代,企业对渠道的掌控力较强,用户通常扮演倾听者的角色,信息呈现“单向”传播模式。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人人都自带传播渠道,信息呈现出复杂的“多向”传播模式。
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用户自我表达的欲望也愈发茁壮,他们的意志和偏好成为营销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点。
在这个“人人都是戏精”的时代,用户需要的不是“引导”,而是“表达”。营销者更应该考虑的不只是创意有多巧妙、内容有多精良,而是如何为用户的内心戏提供一个舞台,UGC开始成为营销的一个关键词。
趋势三 深潜者和快艇手:比起记忆,用户更擅长遗忘
《浅薄》一书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认为,纸媒时代我们获取信息就好像戴着潜水呼吸器,在文字的海洋中缓缓前进,而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就像一个个摩托快艇手,贴着水面呼啸而过。
由于对网络的使用,导致我们在生物记忆中保存信息的难度加大,我们被迫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上那个容量巨大、易于检索的人工记忆,哪怕它把我们变成了肤浅的思考者。
在这样的环境下,用户的大脑不再依赖记忆行为本身。在面对信息过载带来的认知负荷时,用户不会努力去记忆那些他们认为重要的信息,他们更倾向去屏蔽、遗忘那些他们认为不重要的信息。如此一来,营销必须降低用户消化、储存信息的成本,才有机会在用户的心智中扎根。
新媒体时代,营销获得传播力的4个关键词
在了解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逻辑,以及用户的认知模式、内容偏好后,营销人还必须避免“叫好不叫座”的情况,毕竟,谁也不希望用户在看完内容后称赞“这个广告真棒”,而不是“这个产品真棒”。
在新媒体时代,满足以下4个关键词的内容,更有圈粉的可能
一. 使用强相关的“刺激因素”
自媒体时代,营销人很容易陷入喧哗的眼球争夺战之中,人人都知道,想要吸引用户的眼球,就离不开“刺激因素”。蹭热点、标题党、打擦边球都属于寻找“刺激因素”的行为。
然而,如果刺激因素使用不当,往往只能引起用户对刺激本身的兴趣,而忽视品牌或产品想要传递的信息。
Colortrack牌电视曾在其广告中用了一位漂亮模特,这位模特衣着保守,通过目光跟踪仪发现观众注视这个广告的时间非常长,并且在72小时候仍有36%的观众记住了品牌名字。
另一款同类产品在其广告中使用了一位衣着暴露的性感女郎,目光跟踪仪器显示这则广告也相当引人注意,然而由于刺激因素过强且与品牌关联度低,72小时后只有9%的观众还记得品牌名。
因此,无论品牌想要蹭热点或是尝试脑洞大开的营销新玩法,都必须遵循“刺激因素”与品牌强相关的原则。
当其他品牌还在投放传统的电梯灯箱广告时,网易严选却把北京国贸写字楼里一个3平方米的电梯厢装饰成了一个家居空间,可谓玩出新花样,然而这营销最妙的地方不只是其脑洞,更是它传递出的品牌宗旨:好的生活没那么贵。房子小、没钱、没时间都不应该是生活不精致的理由,即便是狭小的电梯厢,网易严选也能将它变得温馨漂亮。
这样的营销,才不会让用户在看完热闹之后只记住热闹本身,而是能清晰地感知品牌的存在。
二. 让用户成为“精神股东”
百事旗下休闲零食品牌菲多利(Frito-Lay)在开发一款新型乐事薯片前,并没有咨询众多专家的意见,也没有张罗市场调研收集用户意见,而是上线了一款Facebook应用,让网友填写自己偏爱的薯片产品名字,以及希望的配料,并将这些信息作为成为新产品制作的参考。
社交网络的出现,得以让营销人拆掉阻隔在品牌和用户之间的墙,并且通过交流,获得他们的信任,建立起品牌的号召力和忠诚度,把他们变成企业的“精神股东”。
类似菲多利这样的行为,能够让用户在产品诞生之前就参与“养成”,让用户更容易成为其“精神股东”。
三. 发动Meformer的力量
罗格斯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社交网站上的用户一般分为两派,一派Informer,即信息分享者,这类用户偏爱分享社会新闻或干货知识类的信息,他们约占用户总数的20%。
另一派则是Meformer,即自我信息者,他们分享的内容多是与本人或本人生活、情绪、感情关联度高的内容,这部分用户占据了用户总数的80%。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那些“接地气”的内容更容易获得可观的流量。在确保营销诉求清晰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发动Meformer的力量,能给营销带来更好的声量。
比起转发抽象的概念、创意、文章,Meformer更喜欢分享那些日常生活中能给他们带来小惊喜的东西。当你看到一杯粉紫色的星巴克,或者一瓶透明的咖啡时,你会怎么做?
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无疑是拍照发朋友圈。星巴克的“独角兽星冰乐”、无色透明的Clear Coffee,就通过满足用户的少女心或猎奇心,取得刷爆社交网络的效果。
后真相时代,缩小情绪颗粒度
“后真相”(post-truth)是《牛津英语词典》2016年的年度词汇,指:客观事实对公众意见的影响,不如情感或个人信念的影响大。
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生产、传播内容的权利,那些能够触动用户内心情感按钮的内容,在传播上具有极大优势。
“促使人们产生某种情感,这可以是一种操纵,也可以是一种艺术,或更可能是居于两者之间。”但营销人都必须清楚,在新媒体时代,用户情绪的颗粒度可以很小,不仅是愤怒、悲痛、感动这样宏大、剧烈的情绪可以打动他们,更多时候,抓住用户一些微小的情愫,更容易俘获他们的内心。
家居品牌HOLA特力和乐曾推出一部主题为《千万不要相信想你想得睡不着的人》的短片,上一个镜头是女主抱着男主说“你不在的时候,我想你想得睡不着”,下一个镜头却是女主在铺满HOLA用品的大床上呼呼大睡。
比起那些宣扬男女真挚动人感情的广告,这种带点吐槽、调侃性质的广告更容易引发用户情绪的共鸣,毕竟每个人对自己的伴侣都有一个吐槽清单,这样情绪虽然谈不上宏达,但却更亲民,让人更有分享的冲动。
内容营销,根本在于“营销”,其本质是一种营销策略。
就像经典的营销4P理论中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一样,内容营销也是用精致巧妙的内容品牌用以吸引用户,最终完成销售目标的一种策略,只是相较于传统4P策略,它不再是某种单一的策略,而是对4P策略的整合。
而相较于传统营销,内容营销是在思路、方式上对传统营销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内容营销对传统营销的颠覆性变革,导致众多企业纷纷对内容营销趋之若鹜,唯恐错过内容营销的红利期。
那么内容营销为何势在必行,不妨先看一组其在行业应用中的数据,这组数据来自硅谷的Hiten Shah,Co-Founder,Egg的演讲视频:
这组数据为我们清晰呈现了内容营销在当前商业应用中的巨大价值。那么就像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盛行,其背后必定有某种社会浪潮在起着推动作用一样,内容营销盛行的社会背景有哪些呢?
一、传统营销的没落
1、广撒网
传统营销的运作思路仍局限在“产品思维”中,即在进行营销活动时,缺乏用户定义以及调研工作,没有准确锁定目标用户,更没有从用户角度思考,更不用说以用户需求为原点进行产品设计。
传统营销关注的是产品的广告信息如何快速到达用户,因此产品信息在报刊杂志上的刊登量、在电视中的收视率、在各大网站上的访问量,成为他们衡量营销工作好坏的指标。
于是乎营销工作就等同了在各大媒体上广撒网式地铺广告,但广撒网式地投广告不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这种漫无目的地营销方式使得大部分资金沦为了沉没成本,导致传统广告投放收益大幅缩水,而这正是传统营销没落的主要原因。
2、单向输出
传统营销主要是单向输出,广告主以铺天盖地广告,对消费者实施狂轰滥炸,以期能够对用户进行洗脑式广告植入,且不说能够真正做到给用户洗脑地品牌凤毛麟角,更何况消费者不见得为这种方式买单,由于信息是单向输出,无法实现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互动沟通,这不仅不利于企业收集用户的反馈,更大大降低了用户对品牌的信任感。
3、一次性
传统营销注重产品广告信息的用户到达率以及用户的购买成交率,但不注重用户维护。而研究表明,争取一个新用户所需的成本是维护一个老用户的7倍,这种营销短视行为,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营销成本。而这也是将传统营销推向深渊的一大帮凶。
二、用户习惯改变
1、思想观念——时间无价
科技发展的作用可以简要概括为帮助人们Save Time Kill Time。随着互联网的盛行,人们打发时间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面对海量信息轰炸,人们会因为信息超载以及时间观念加强,而主动过滤屏蔽一部分信息,这种思想观念的改变势必导致产品营销信息要想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就必须往能为用户提供更多价值上努力。新媒体营销在某种程度也是在实行对人们时间消费账户的争夺,而利器就是高质量的内容。
过去媒体的投放渠道,主要是报刊、电视、网站等,如今,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用户触媒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加上手机、平板等移动通讯工具的盛行,用户关注信息的时间更加碎片化。
选择的多样化+时间的碎片化,如何能在众多平台信息中脱颖而出,并真正吸引用户,对内容的形式以及质量均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对传统营销发起的挑战。
3、消费习惯——个体消费到共享消费
在社交媒体广泛兴起之前,人们的消费都是单独的,淘宝电商模式的出现打破了这种隔离,消费不再是用户、商品、商家基于交易行为而产生的单一闭环活动,人们倾向于在进行购买决策各个阶段进行互动分享。
这种由淘宝引发的“共享消费”,已经突破产品实体,开始扩展到兴趣、文化、价值观等等方面。而在共享之风盛行的当下,要想达到引爆全网的营销效果,营销内容的质量就是“引爆点”。而这是消费习惯改变对传统营销提出的更大考验。
三、内容营销的优势
1、精准投放
内容营销以“用户思维”为出发点来展开营销活动,营销活动之前先对用户进行研究,挖掘用户在使用该类产品时的痛点,以及用户的真实需求,以此为核心设计产品以及展开营销活动。
由于社交媒体众多,各种媒体平台环境各异,加上产品特性也千差万别,只有清晰目标用户的特点,以及他们对产品的期待,继而选择调性一致的平台,才能更好地实现营销效果。而达到这种精准投放效果是内容营销的核心思维所决定的。
2、多向互动
相较于传统营销活动的单向输出,内容营销有三大引擎:PGC (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 、BGC (Brand Generated Content,品牌生产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
内容营销的操作模式可以概括为:以高质量内容+高匹配度渠道+高科技(炫酷H5、视频、小程序)的形式,向用户传达品牌产品的价值,吸引或者委托专家、网红、明星等意见领袖进行品牌价值的二次传播,继而引爆用户之间相互讨论传播,甚至与相关的意见领袖展开互动讨论,最后通过互动讨论的升级,将信息反馈到品牌主,这样一种由双向引发的多向互动交流有助于品牌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圈。
3、社群思维
传统营销注重一次成交,而内容营销则注重培养品牌的社群,社群的本质就是聚集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
内容营销的工作脉络正好就是,通过向外界释放品牌产品的价值信号,吸引部分对品牌产品感兴趣的用户,即为这些地理上分散的用户创造一种连接,继而,通过品牌理念、品牌故事的渲染,为这群用户营造一种积极美好的愿景(改变些什么、提高些什么、获得些什么),而这个美好的愿景则成为引领社群活动的精神向导。
一旦品牌社群得以建立,就相当于品牌在进行营销战略时,不再是光杆司令单打独斗,而是拥有了自己的阵地,而且这个阵地如果得以正确引导,其规模将会呈现爆炸式扩张,试想一下这对于品牌之战而言,将是一把多么锋利的利刃。
内容营销的社群思维,起源于更好的客户关系维护,如你所见,社群思维导向的内容营销所带来的巨大价值,远远不止节约成本这么简单,而是对品牌的价值的无限放大和扩张。
内容营销的崛起有着深厚的背景,传统营销的广撒网、单向输出,注重一次性成交的营销短视行为,不再适合当下多选择、多渠道的营销环境。傲娇的消费者们,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思想观念、阅读习惯、消费习惯都已经发生了变化,以不变的方法,如何俘获变化着的消费者的芳心?最后,由社交媒体盛行之风孵化而出的内容营销,因为其精准投放、多向互动、以及社群思维运营模式,真正做到比用户更懂自己,不但满足用户对产品功能的诉求,而从更高层次上满足用户的精神、情感需要,而这正是内容营销的魅力所在。
结语
在喧哗又躁动的新媒体时代,营销人的追求和玩法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舞台和聚光灯渐渐都让渡到用户那边。选择与品牌强关联的“刺激因素”,培养用户成为品牌的“精神股东”,发动Meformer的力量,缩小情绪表达的颗粒度,营销人将有更大几率做出自带传播力的内容。
我们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