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
2月26日,“迎接党的十九大”系列网络主题活动之“脱贫攻坚看广西”在南宁正式启动。当天下午,来自中央新闻网站、重点商业网站和广西本地主流媒体的代表们前往 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华康村、那楼镇屯了村、那楼镇那盆村进行实地采访。观察走访南宁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效。
启动仪式现场。
授旗仪式。
30多家网络媒体为南宁发声
此次采访之旅共有来自中央新闻网站、重点商业网站和广西本地主流媒体的资深编辑记者——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新闻网、央广网、光明网、环球网、法制网等中央新闻主流媒体。
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网易网、凤凰网、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重点商业网站媒体。
广西日报新媒体部、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北部湾在线、广西新闻网、南宁日报、南宁晚报、南宁电视台、南宁电台、南宁新闻网等自治区、南宁市级主流新闻媒体。
全国网媒齐聚南宁,深入一线采访
图/文/微视频/H5/全景VR/综述等多样化报道形式
中央媒体密集为南宁发声
↑↑↑新华网通过对南宁市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数据和所做出的努力行动进行一一解读,让读者更清晰的了解到数据的意义及背后的故事。
↑↑↑人民网则采用高清图集结合文字的报道形式,及时的发布了“脱贫攻坚看广西”活动在南宁启动的情况。
↑↑↑中新网通过关注南宁市的特色产业(养殖方面),重点报道邕宁区那楼镇那盆村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该模式引领了当地农民开启蓝孔雀养殖事业,从而发展特色产业助贫困人口“淘金”脱贫。
↑↑↑中国网深度报道了南宁市邕宁区首创村级“五人议事小组”,通过与多名采访对象交流,走访多个村庄,拍摄现场图片,将笔下所写的村级“五人议事小组”比喻成扶贫路上的”特种部队”。
↑↑↑光明网运用全景VR技术,推出的。该报道作品拍摄下那皮坡的美丽村貌。
中国日报网还书写了“记者手记”,通过记者在南宁的实地采访经历,用文字把脱贫攻坚中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手记中写道:“此次“脱贫攻坚看广西”活动,走完全程,我感触良颇多。首先,从国家层面来抓扶贫脱贫问题,可以统筹一盘棋,发挥宏观层面的优势,即政策的支持与协调。其次,在地方,通过具体的精准扶贫脱贫计划,例如,与地方相关产业对接合作(广西南宁市邕宁区的两个镇分别开展了牛大力药材种植扶贫项目和果蔬产业项目),从而进一步探索适合当地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项目,这样接地气,提高了扶贫脱贫的效率。而对于贫困户来说,可以尽快适应项目的发展需要,跟上当地脱贫的步伐,一起脱贫,共同致富。”
中国日报网记者黄硕接受南宁市级媒体采访。
重要商业媒体纷纷转发报道
↑↑↑新浪网转载了“脱贫攻坚看广西”活动的启动仪式。
↑↑↑网易转载了南宁的特色产业扶贫项目。
↑↑↑搜狐网转载了活动启动仪式和精准脱贫示范典型等内容文章。
区、市级主流新闻媒体全程跟踪报道
自治区、南宁市的主流新闻媒体也全程跟踪报道了此次活动,他们与中央媒体们一起深入一线,采访报道南宁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效。
媒体团的记者们在美丽的邕宁区蒲庙镇华康村那皮坡合影留念。
广西新闻网和广西扶贫信息网都为此次活动开设了《“迎接党的十九大”系列网络主题之脱贫攻坚看广西》网络专题↓↓↓
广西日报新媒体部:广西日报法人微博@广西日报发布了24条微博,阅读量49.8万。以下是部分微博截图↓↓↓
南宁日报社利用报纸、网站、新媒体进行全方位报道。
媒体记者们纷纷点赞南宁
华康村那皮坡公共服务中心,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令人侧目。
“经过这两年的脱贫攻坚,邕宁区的村容村貌、基础设施、村屯绿化美化等各方面都焕然一新,村民的生活环境已得到极大改善。”已从事广西扶贫报道近4年的人民网广西频道采访部副主任阮旭日表示。
记者们在认真采访。
来自北京未来网的记者谢青多次参加扶贫报道,她认为,相比我国其他地区采用“互联网+”自产自销的方式,邕宁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与公司签约,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和种养规模,更能带动整村经济发展。
来自北京未来网的记者谢青接受南宁市级媒体采访。
“这说明,当地政府的脱贫政策是扎实有效的”。曾去过贵州、甘肃、四川等省份贫困地区采访的钟蕾蕾,对于南宁市利用“合作社+基地+农户”,带动农民就业,增加贫困户收入的脱贫模式大加赞赏。
记者们每到一处都认真聆听采访对象的声音。
(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由黄海拍摄)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