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
文/蓝鲸传媒 傅婷
今天,一条“诡异”的新闻占据了多家报纸版面。这则新闻的大致意思是北京一位极品女白领五年不购物,为买房月均消费百元。
从凤凰新闻和网易新闻的推送中可以看出,该新闻的来源是北京晨报。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查阅今天(28日)的北京晨报后发现,其A17国内新闻版确实发布了名为《北京极品女白领不购物不吃肉 为买房月消费仅数百元》的新闻。
“五年未曾逛街购物,从来不搭乘交通工具也不买衣服饰品等”,“食物都是在菜市场买的打折和减价果蔬,衣服是朋友同事赠送甚至是捡来的,通讯费用也全是靠公司补贴”,这样的描述瞬间令人生疑:这是在北京吗?这是一个白领?文章还写道,“住房是因为朋友出国,北京的房子需要有人照看,周女士就肩负起这一工作,从而节省了租房的开支”。
有网友评论称,虽然她这极端的行为我理解不了,但是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这点我特别能理解!因为寄人篱下、居无定所的日子我已经过了十几年了,真的特别难受。但也有人认为,该文章是只是商家的软文,“人家写个软文你就当新闻了”。
漏洞连连,新闻专业主义饱受质疑
这篇新闻稿件的来源是北京晨报,并且是刊发在北京晨报A17国内版。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晨报是首都北京的第一张都市早报,于1998年7月20日创刊,现隶属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北京晨报的版面设置中,设有多个“北京新闻”版。
而这篇新闻标题所体现的当事人则是“北京极品女白领”,新闻所说的明明是一件北京地方新闻,却发在了国内新闻版。4月28日的A17版共有四篇文章,其他三篇分别是《“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分布式运营》、《阿里公益打造“观水节”》和《一台湾男子在上海冒充警察抢劫被抓》。
从新闻电头可以看出,阿里健康的新闻是北京晨报记者自采,其他两篇则是援引社新华社报道。而“北京极品女”这篇则没有电头,仅仅在文章结尾将“吴娟”二字用括号标出,并未注明单位以及身份。
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lanjingcj)从中国记者网查询后发现,并没有“北京晨报吴娟”的记者证信息。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lanjingcj)随后采访了多位北京晨报记者,得到的回答是“没听说过这个人”。
再看这篇新闻的导语:
在超级繁华的北京,竟然有人节俭成性,每月仅靠几百元就能生活,更牛的是竟然还利用节约积攒的钱在最近成功买了房。不少网友看到这样的“神人”纷纷表示震惊以及佩服。
“超级繁华”、“节俭成性”、“竟然”、“仅……就……”、“更牛的是”这些词的使用,使人惊讶于这段导语到底能不能称为导语。就新闻专业主义而言,记者在写稿时应多用动词少用或不用形容词和副词。但这段70多字的导语中,有四分之一的词是形容词和副词。再者,后文中的“都不到”、“从来不”等绝对化的描述也有失新闻写作的准则。
文章显示,该新闻的作者自称“笔者”,并对事件主人公周女士进行了专访。然而在通篇新闻中,使用的是“据了解”、“笔者获悉”等表述,并没有专访消息的痕迹。按操作规律而言,一篇新闻报道应该在电头出现“某媒体电”、“记者某某”等字样,而不会使用“笔者”等措辞。
文章的配图也是颇失水准,这张配图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呢?
通遍丧失了新闻专业主义素养的“北京新闻”竟然发在了国内新闻版,是记者之过,还是编辑之过?
新闻归新闻,广告宣传也要导向正确
在这篇新闻稿件的最后,有这么一段文字:
“这几天快过节了,我又在百度地图上找到个51挖宝活动,挖出了很多吃饭和看电影的券,可以趁过节的时候稍稍改善一下生活”,周女士说。
文章到这里,基本也就清楚了,这并不是一篇什么新闻稿,只是一篇放在新闻版面中的广告软文。但是,众所周知,报纸除了新闻版,还有专门的广告版。
除了北京晨报,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lanjingcj)还发现,新快报等媒体也刊发了这条新闻。在新快报关于该报道的网页底部还赫然注明着版权提示:“《北京极品女白领五年不购物,为买房日均消费仅5元》由金羊网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我国公认的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样一篇真实性、专业性和可读性皆有问题的新闻稿堂而皇之的与新华社文章放在一起,丢的是谁的脸呢?
就商业化而言,写一条软文式的新闻已不少见。同一版面的另一篇署名为北京晨报记者的新闻《阿里公益打造观水节》,是阿里公益联合北京晨报及其他媒体发起的活动报道,看起来更像是阿里公益的软文广告。但是以活动形式来打广告,将新闻要素处理得当了,也不是不可。
4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今天公开通报了15家媒体发布虚假失实报道的查处情况,涉虚假报道的记者被吊销新闻记者证,并被列入新闻采编不良从业行为纪录。由此可见,总局对虚假新闻的处罚是相当严厉的。
4月28日,光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成,广告宣传要讲导向,首先要坚持真实的原则。真实性原则不仅是新闻的底线,也是广告工作的底线。作为广告从业人员,首先要对广告的真伪负责,严把广告宣传的真实关,不能什么钱都敢收。
因而,让新闻回归新闻,广告还应是广告,没有哪位记者愿意因为一篇广告而背上虚假报道之名吧。
记得关注我们的小伙伴哦
————————–
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ID:lanjingcj
扫码后请联系蓝鲸小秘书索要邀请码,QQ:1729572640,微信lanjingxms。备注姓名+单位(限大陆地区在职财经记者/编辑)合作请联系QQ:1613948218点击阅读原文,也可以下载哦
↓↓点击阅读原文,也可以下载哦
阅读原文
阅读原文阅读
加载中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