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
钟灵毓秀的文化古城
精神永续的红色圣地
宜居宜业的北方水乡
面向未来的活力商都
······
大美新临沂!
是让每一位临沂人都自豪的存在!
也吸引了36家中央媒体的千里探寻、竞相报道…
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进一步展示大美新临沂形象,7月10日,市委宣传部和中国记协组织开展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央各大新闻媒体联合采访团“走进沂蒙”活动。
据了解,此次活动共有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求是杂志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中国新闻社、人民铁道报、人民公安报、监察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环境报、中国文化报、中国产经新闻报、中国交通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旅游报、中国财经报、中国信息报、中国改革报、中国工商报、中国社会报、国际商报共36家媒体的42名编辑、记者参加。
采访团将利用5天时间
集中聚焦临沂
第四天(7月13日)
▲采访团到费县开展“三同”教育开班仪式
▲采访团到费县开展“三同”教育
费县“三同”教育基地是按照费县县委的要求,在市县组织部的指导关心下于2013年重点打造的一处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教育基地,与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一起成为开展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场所。大田庄乡有2个村,分别是周家庄和五圣堂,自2014年起,通过不断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对基地农户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服务水平和接待质量,现已能同时接待200多人接受三同教育。基地自开办以来,已接待中央省市各级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300多批1万余人次。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接待了三同教育15批学员近500余人。通过开展三同教育,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拉近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实现了学员受教育、田庄促发展、群众得实惠的三者有效结合,受到各级领导和学员的一致好评。
▲采访团重走大青山突围路线,亲身感受那段冰与火的岁月
近年来,费县深入挖掘和整合利用当地红色资源,重点打造了“实地、实景、实情”的“重走突围路”体验式教学。“重走突围路”围绕南涝坑会议、李行沟突围、南北陡山阻击战等战斗旧址进行重点打造,将党性教育融入到现场体验中,根据不同的路段合理编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教案。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行军竞赛、分组突围、谈感悟、唱红歌等体验式教学内容。学员普遍反映,通过“重走突围路”,增强了对“大青山胜利突围战”全过程的了解,触动心灵和灵魂,加深了对革命前辈不畏强暴、舍生忘死、顾全大局、英勇抗战、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悟,受到了深刻的党性教育。
▲采访团参观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
大青山党性教育基地是费县县委、县政府依托“大青山胜利突围战遗址”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群众工作基础,借助省委组织部在临沂建设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这一有利时机,高点定位、错位发展,高标准打造的一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基地位于费县薛庄镇驻地北11公里处,占地200余亩,累计总投资7000多万元,由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广场、抗大碑林、纪念亭、烈士墓区及综合报告厅等部分组成,是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点之一,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9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2015年11月23日,被国防大学命名为传承抗大精神教育基地,2016年9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
▲采访团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采访调研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副团长李广宗、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乐队队长李锐云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后面又续加了两段歌词,定名为《沂蒙山小调》,从此沂蒙山小调正式版本诞生。《沂蒙山小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1999年,费县县委、县政府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建立了纪念碑、纪念亭,记载了《沂蒙山小调》诞生的过程,以及现今流传的《沂蒙山小调》词曲及作者,以启后人,永志不忘。
随后,采访团还将到平邑县等地进行调研采访。
新时代 新气象
未来
我们将不忘初心
在新的起点上
为建设大美新临沂不懈奋斗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