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平台或是死于低俗或是死于急功近利

自媒体平台:或是死于低俗、或是死于急功近利?” inline=”0″>刚上大学的时候,某位著名教授曾经用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解释人文学科与其他实用学科不同的地方:例如你买了一套房子,房子最实用的地方是哪里?当然是厨房和厕所。最没用的呢?肯定是你客厅里那一幅齐白石的画。可是亲朋好友来你家参观的时候,你总不会带他们去看厨房和看厕所吧?你当然首先会带他们去你家的客厅,指着墙上那一幅齐白石得意洋洋吧?别忘了,最后提升你房子品味的,恰恰是那一幅最“无用”的名画。而人文学科,起的就是那一幅名画的作用。我当时听了很受鼓舞,却来不及细细琢磨其中的深意。直到后来我才慢慢体会到另一层意思:是的,起到提升房子品味的是那一幅画,可是包括主人和客人在内,又是否真的揣摩体会到了画中的深意呢?毕竟,许多人尽管可能知道齐白石的画非常珍贵,但在他们眼里,其实看画和看厨房厕所的效果是一样的:都是点头称是、微笑赞好。可好在那里,其实都不知道。所以导师的一句话是很有道理的:真正高深的学问是不可能通俗化的,也许最后世界上就那三两个最聪明的头脑可以与你对话。我曾经对这个事情有所保守,如今却是死心塌地地认同,毫不动摇。不过,我还有另外一个坚持:尽管未必人人都是陈寅恪,但我们应该学会欣赏理性的价值和对思考的尊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才不至于辜负了几千年来的文教传统。古时乡野村夫拾到几张有文字的纸片尚不敢随意丢弃,如今我等读书越多却品味渐下,实为一种对传统的背叛。有感而发总是事出有因。自从跟风开了个公众号后,我也尝试观察这样的自媒体平台到底能给这个时代带来些什么样的变化。后来我陆续在简书和今日头条每天同样投放相同的内容,观察阅读量与读者评论的变化。有意思的是,在头条连续有几篇文章是没有获得审核通过的,包括《风雨无阻:对话王光美》的读书笔记、发表于《读书》杂志的《何处是“地方”》、讨论大学格调与文化追求的《明星与大学》以及一篇回忆自己祖父的文章,从内容上看并没有触犯任何国家法律条文或是网络发文的禁忌,而我本人的文字自问也不是偏激搏眼球的类型,被编辑判为审核不通过实在有些令人费解。这反而让我开始感兴趣以及与有同样写作爱好的朋友去讨论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文章更容易在自媒体平台上火红火热?有一位朋友在讨论的时候总结出了上自媒体平台头条的几条经验:“第一,标题党。很多文章内容一样我换了一个标题就审核通过了;第二,方法论,情感类,鸡汤类的文章通过率较高;第三,网页上可以看见通过首页的编辑名,每个编辑都有自己的喜好;第四,往往早上通过审核的概率较低,估计晚上累积稿子多起床气。所以一般下午和晚上9点前投首页。说实话,上首页的适用于大众文化,不适合精英主义。”最后一条,我觉得道出了真谛:大多数读者的阅读趣味决定了自媒体平台的底限,而这一底限又反过头来影响写作者的取向和语言风格,从而形成一个明显带有功利色彩的写作与阅读的循环过程。本应在作者与读者间构建良好互动空间的自媒体平台,反而充当了某种对低俗与急功近利写作推波助澜的工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媒体平台与各种直播网站一样,虽然没有明确提倡某种取向,但在各种助力的选择与对某些现象的不作为,已经体现了其自身定位与发展的不可明言的暗流。民众有选择低俗和急功近利的权利,但作为提供写作空间的自媒体平台却应该有自身的认识与坚持,不能一味地迎合某些社会情绪的需要而违背作为公共平台本应坚守的底线,更不应该借助各种话题炒作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换取更加丰厚的经济利益。《资本论》中这段评论大家都非常熟悉:“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只要看看各种自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地崛起以及开出各色各样丰厚的签约条件,就知道其中必然有利可图,而且是相当可观的利润,但能否为了金钱而忘记了自媒体平台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经营者恐怕在数钱数到手抽筋时,也要想想“不忘初心”这四个字。十几年前,有两家网络公司同时开始研究网络搜索;十几年后,一家研制出了围棋程序,打败了著名的围棋选手,而另一家则充斥大量游医集团的广告,导致大量患者上当受骗,2016年5月2日终于被国家网信办会同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调查。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不要为了丰厚的利益而选择遗臭万年。也许所有自媒体平台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都要仔细考虑自身的定位发展与内容的选择取舍,要平衡自身的利益追求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至少经营者在看到财报上日益增长的利润同时,还是要考虑一下所谓的“品味”与“超越”的问题。无论如何,都不要死在走向低俗与急功近利的羊肠小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