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营销的无奈叹息

西部某市花费200万举办了一届旅游节,主办方想通过旅游节活动,来一轮全方位的媒体宣传,提高当地旅游的知名度,特邀请了全国50家媒体做报道,更是包括了30家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央媒和省级大媒。这些媒体参会人员衣食住行等费用支出总计60多万,约占本届旅游节整体预算的1/3。

然而当他们在旅游节结束后统计发稿量和评估宣传效果时,却发现,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只发布了新闻通稿,主办方真正想要的基于采风、观察、思考的深度报道微乎其微。旅游节的举办集合了地方领导的英明决策,创意团队的精心策划,执行人员的辛劳组织、接待以及耗费巨大的活动经费等,这一切前期的准备,都死在了最后临门一脚的新闻通稿,原来期待的深度探索也变成了水过地皮湿。

而这个问题却是当下中国旅游营销得不偿失又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这个物欲横流,飞速发展的时代,时间就是金钱,对于媒体这个受时效性限制的行业来讲更是如此。大多数的记者、编辑都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奔走于各个会场,抢平台订单,达到“商业变现”得目的。而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通稿,成为他们可以靠近领导和老板兜售业务的门票。保量必然在质的方面就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对新闻事件本身的解读不够深入,更别提提升和延伸的问题了。这就使得我们旅游营销道路在高昂的代价,繁重的工作之后却被一篇篇蹩脚的新闻通稿断送了初衷。虽然经过众媒体的宣传覆盖了所有受众,但是内容却浮于表层做不到引人入胜。这就是我们大众旅游时代大众传播的现状。

问题随之而来,如果放弃新闻通稿,旅游营销的媒体传播到底该怎么做?

针对旅游的特殊属性在营销方向上要一分为二,将政治营销与市场营销相结合,创造出最大的效益。而由于方向不同,受众不同,应当采用不同的传播策略和媒体进行推广,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象具体对待,使推广更加精准。

“政略”层面要强调产业属性,旅游业既是产业又是事业,我们要将旅游行业的宣传向上级政府管理部门、省内各级党政机关推广,形成发展共识,争取政策及资金支持;向行业及全国各省区市宣传,产生行业示范效应,确立创新发展模式的领先地位。

“市略”层面要注重市场消费属性,从新产品、新线路、新服务、新体验、新消费、新发现等方面实现“向下营销”——直接面对市场终端,面对人群,精准到游客,把吸引游客作为终极目标,达到最终的营销目的。

发稿网软文代写、微信营销、微博营销、报纸广告、视频置顶、百度问答等多种互联网广告行业。发稿网平台有上千媒介编辑、专业写手、段子手、营销专家,为企业、公共机构和个人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将创意、智慧、技能转化为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发稿网平台凭借多年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积累,发展遥遥领先同行业其他软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