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自媒体的毒鸡汤害了你

自媒体时代,大家都在拼命制造“爆文”。特别是一些“励志”类的爆文,虽然文采有好坏,写法有千秋,但剥掉炫目漂亮的外衣,本质上都大同小异。本人分析了一下最近看过的各种励志类爆文,发现了5个披着“励志”外衣的观念,其实是有毒的,如果你真信了,不仅帮不到你,反而可能会毒害到你。

下面我来晒一晒,希望多少能刺激醒一些人,让他变得理智,不至于误入歧途,未来才“悔不当初”,信了这样的东西。

1、对自己要永远自信

积极的自尊和鼓励,对于一个人建立信心至关重要,但当对它们强调的太过头之后,就会变成自以为是,反而会严重削弱我们承受失败和压力的能力。

从长远来看,实际上我们需要适度的“不自信”。往往对自己不够自信,才会心揣敬畏之心,才能不被“一叶障目”,有机会看到整个森林。很多时候,“不自信”带给我们的好处可能会远超它们带来的坏处。让我们能超越于狭隘的自我,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实际上,在真实世界里,我们一定会面临失败,自尊一定会有被人踩在脚下的时候。这是所谓的“自信”决绝不了的。维护自尊最健康的方式,就是承认自己的不足,然后奋起直追,参与竞争,要用好的心态和行事风格去做事。而不是相反,伤害别人,或者自己。

2、对人生和职业要有长期计划

对未来没有憧憬和规划,显然是愚蠢的表现。但实际上,没有人能真正详细规划未来,我们无法给未来描绘出详细的路线图。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有方向。至于未来计划嘛,我的建议是,有松散的框架就好了,别耗太多精力去规划那些所谓的详细路线图。

而你真正你要做的事情,应该是专注于当下,把握现在,敏感捕捉住那些可能会让你焕然一新和完全出乎意料的,“忽然”蹦出来的、“计划之外的”新机遇。

成功往往源于生活,源于灵活,源于你在A计划进行的不顺利的时候,能迅速制定出从执行B计划、C计划甚至D计划。詹姆斯戴森经过5000多次尝试,才完成了如今举世闻名的双旋风真空吸尘器。他说:“我能取得超乎想象的成功,是因为我愿意去了解怎样做行不通。”

3、“价值十万”、“月入十万”的观念其实是毒苹果

整天被这样的信息轰炸,你会觉得不能在短期内成功是错误的,你不能月入十万是失败的,你不能一夜成名就是没出息,真的吗?

不是!完全不是!!!现实完全不是这些信息传达的那个样子。

我不能说它们都是假的,但我完全可以百分之百告诉你,那些故事肯定是不足够真实的,信息传递也是不够全面的。这些人的故事,这些信息,都省掉了很多他们自己漫长的成长过程,以及他们昨天的彷徨无助。那个写爆文的,可能已经写了十多年了,一直默默无闻,终于在某一天,撞到了(不是抓住的)一个契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其实真正的契机怎样才能抓住,他到现在其实也还在懵逼;那些选秀节目里涌现出来的一大批新人,几年后80%就被淘汰的你再也听不到他们的歌声和名字了……其实所有的成功,都会有很多漫长的积累过程;而很多所谓的“成功”后面,其实还会有很多的失败在埋伏,只是他们可能连失败的信息都没有机会发布出来,就被湮没到没有机会再发声。

任何的“用最少的努力换取最大的成功”信息传递法,都是非常危险的。那些产生了在30岁之前不成功便是失败的想法的人,其实是错误的,只会让职场上的年轻人对自己失望,带来的毒副作用远大过那些所谓的成功励志故事带来的正向鼓励的作用。

事实上,只有极少数人是在30岁之前取得过成就的,绝大多数的成功者,都是在40岁以后才取得的。过于简单的速成信息,往往会误导很多20岁左右的年轻人过早辞去了工作。他们完全低估累积经验的重要性,他们往往对自己失去耐心,很难致力于一个目标、一份职业甚至一项使命。不停地在各种可能速成的机会里折腾,因而错过在他那样的年纪,应该打的基础与应该接受的磨练。

4、未来是“斜杠青年”的天下

现在非常流行一种青年,叫“斜杠青年”。所谓斜杠青年,指的是这样一个人群:他们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是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

这是个好现象,但可能也是个坏消息。

为什么我这样说?当代的各种职业和专业分工不断的细化,使得人们在跨领域和跨专业的难度不断增大。而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无时差高速传播,则又使得我们置身于更加容易令人分心的文化当中,要专注于目标反而变得更不容易。这就形成了一种悖论。我们是要更专业,还是更多才多艺?

实际上,伴随这种现象,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此创造出一个新术语:注意力缺乏特质。意直当代这种永远在线、始终互联的生活方式,正在使得人们的注意力变差,表面的知识面积变宽了,而专业化程度其实正在变浅。

这样以来,反而使得我们在某一领域变成专家变得更加不容易。事实也似乎正在印证这个观点。互联网时代,很多人是知道分子,但却并非是知识分子;很多人浮于某个领域和专业的表面,用百度来解决一切难题,专业方面难以深入。如果在斜杠到更多的领域,其成功率可能不是更高,而是更低。

一棵树长大,一定要有主干,才能成才,太多枝丫,基本都是废柴。所以,在所谓的斜杠青年领域,也是。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会做PPT,能用office软件、绘图软件、图片处理软件之类,上台能讲课,回家能接客(客户或订单),利用互联网协作跨领域完成越来越多的工作和任务,可能正在变成基本素养和要求,而不是专长。而斜杠青年们若误以为这些就是技术与能力,没有花力气将自己的真正专业做出色,而是全面开花,什么都学,到处用力。这样持续下去,他不仅无法成长成栋梁,可能都无法成长为能大用一点的废柴。未来,只有那些专业化出众的人,才更容易生存,才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