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余杭区首次例行新闻发布会召开 经济 健康 社保 值得你关注

今天下午2点整,余杭区政府召开首次例行新闻发布会。浙江日报、浙江之声、杭州日报、钱江晚报等10多家省市级媒体记者参加,共同关注余杭各方面发展动态。

本次新闻发布会,就余杭百姓关心的事答记者问,主要包括这4大方面:

(1)区统计局介绍我区上半年经济数据分析有关情况,区财政局介绍上半年度财政收支情况,区发改局介绍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相关情况;

(2)区人大办介绍全面推行区、镇(街道)两级政府(办事处)民生实事项目票决(会商)制工作内容;

(3)区卫计局介绍“健康余杭”建设情况;

(4)区人社局介绍关于灵活就业人员中断补缴相关政策。

新闻发布会4大方面深度解读

在过去的半年,余杭经济发展状况如何;重点推行的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推行的如何;“健康余杭”整体建设进展情况怎么样;大家都关心的社保中断问题政府都做好了吗?

各位关心的小伙伴一定要“移步”我们其他条微信看每项内容的深度解读,与你相关的政策信息我们第一时间解读给你看!

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有什么意义?

@尔 岑

例行新闻发布,作为新闻发布机制的“2.0版”,其特点是定时定点举行、有相对固定的发布频率,密度高、时效快、权威性强。近年来,从国家部委办局到省市地方政府层面,都不乏对实行例行新闻发布制度的尝试。近日余杭区出台了《余杭区例行新闻发布制度》,在全市率先实行县域“4+2+1+N”新闻发布机制,并定于20日召开首次例行新闻发布会,将推动区域公共治理走向更加公开透明。

“4”,是指区政府新闻办每季度举行1次例行新闻发布会,全年4次;“2+1”指与宏观经济和民生事业关系密切、社会关注事项多的区直部门每年至少参加2次新闻发布会,区政府分管领导每年至少出席1次;“N”指区级重要文件政策、重大活动、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及热点敏感问题,随时召开新闻发布会。

回顾以往,余杭的机关部门也有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先例,但时间不固定,往往有事则开、无事则休,信息发布冷热不均,信息断流、信源缺失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是只开会不发布,发布会的实录内容在官网和政务发布等渠道无迹可查,制度的刚性约束较少。而从全国面上来看,“新闻发言人不发言”不是个别现象,在某些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会上,甚至出现过“一分钟新闻发布会”、不设记者提问环节等让人瞠目结舌的不规范操作。

每一次新闻发布,都是一次对责任心和透明度的“考试”;每一次信息沟通,都是一场关乎公信力和执行力的“约会”。面对媒体的镜头和公众的探究,也曾有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选择“闭门谢客”“关门打烊”“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心态背后,是政治修养、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不适应现代公共治理体系的表现,这与一些政府网站多年“容颜无改”、四季“涛声依旧”的现象一样,都是“为官不为”的典型表现。

我国的信息公开条例,规定了地方政府有落实信息公开的义务,而现代社会的治理趋势,也越来越注重政府新闻发布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相较于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媒体公告等,新闻发布无疑是更为制度化的权威渠道,其直观性和实时互动效果,也远非其他方式可及。而定期发布的要求,也有利于克服部门“以我为主”的权力傲慢,将“我有信息要发布,你就来听;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你也别来问”的现象扫入历史。

此番余杭实行的例行新闻发布,除了定时定点与媒体公众有一场“面对面的约会”,更有对具体执行的硬性约定。比如,对“有闻不发”“有问不答”等现象,将在党建工作责任考核中扣分,并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评中体现,对弄虚作假、隐瞒实情、欺骗公众,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还将由纪委和组织部门依纪依规追究责任。

制度建设的价值,在于约束私心、克服惰性,将公众的利益摆在最核心位置。余杭作为一个县级行政单位,此番试水例行新闻发布机制,让人们看到了政府治理不断迈向公开透明的坚定步伐。可以想见,在未来余杭的新闻发布厅内,即便例行发布日“无重大信息发布”,也将有带着群众关切的媒体如期而至,在不断互动中实现政务信息的有效沟通,推动公众监督的良性运转。

编辑/王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