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营销的用户分析和内容管理

转化率低、阅读量低、活跃度不足,是新媒体营销遇到的“新问题”。即便是微信、微博成为了刷粉刷量的“重灾区“,可依然抵挡不住大大小小的公司跳进去“摸鱼”,每天仍然有很多人在经营着”僵尸号“,有种杀敌1000自损800的节奏。无论何时,拼的是仍然是营销思维、运营思路、产品素质,红利来了顺势而飞,红利没走路依然逐步向上。

做销售的都会划定自己的好客户与烂客户,好客户——认同自己,容易沟通,自己也乐于服务对方;烂客户——百般哀求,哭天抢地就是不应。

总之,新媒体营销、运营、推广,同质化、特色缺乏是其中一个因素,虽然天然喊着细分、小众,但真正去做的还是少数,谁也不舍得放下消费者最多的那个市场,那个蛋糕看起来更大。

1、用户群体的分析

用户细分、小众经济、碎片化,这些概念和思想并不是这两年才出现的。

在19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温德尔史密斯,提出了市场细分理论,随着理论的提出,企业广泛的进行了实践,在当时就已经包括人的年龄、性别、收入、家庭情况、职业情况倍积极的应用到实际营销中。

1903年诞生的哈雷摩托,笨重、耗油量大、噪音大,无论是经历了战争、经济萧条,还是大罢工等,100多年来保持自己的本色不变,即便是与雅马哈、本田等现代化跑车相比之下缺乏科技含量,但服务的人群、忠实的粉丝从未变过。

用户的差异性存在于许多地方,我们身边有很多实际的案例,最常见的就是中老年朋友喜爱看“抗日神剧”。

在我们看来,抗日神剧里犯中二的敌军常常炸死自己,而且剧情不时的“神转折”,如两人10米内互相射击数发子弹就是打不中我方人员,此类剧情的展现形式年轻人虽无法理解,但实际的观众市场又是非常庞大的。

有评论者专门就老人看抗日剧的特点做出过总结,“年轻人不爱看,是因为你们没变老,老了,你们就爱看了。”

换言之,用户的特定性并不因我们的意志而改变,用户也不会轻易转移自己的惯性思维。

比如我们做微信公众号,如果大家都在同一个时间点推送,那么在同一时间用户会收到非常多的内容,而用户打开的内容,一定是关注了很久的,对他有强烈吸引力的公众号,其他家的自然就没有机会。

如果不是一个运营了很长时间的“老品牌”和有粉丝沉淀数量的平台,即便是在10点推送,阅读量也不能发生质的变化,因为用户的特定性是一样的,大家抢夺的都是同类型的用户,一些小平台、小运营团体自然不敌。

2、正确的内容类型

内容的严重匮乏,已经在很多以段子、逗比为主要内容输出类型的平台上体现得比较明显。

内容时代虽然来临了,但是优质内容输出仍然是让大多数人感觉到乏力,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体面”的新媒体大平台可以把一些过去几年的旧新闻当作刚才发生的一样来炒作,甚至读者直接留言不爽。

对内容不负责的平台,难以成为具备粘性的品牌,如手机浏览器,用户一会换这个一会换那个,到头来感觉用哪个真的没区别,内容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今天你家是新闻,明天他家换个人”,甚至让读者抓狂。

可以说,内容饥荒充斥在各个新媒体平台上,因为过于巨大的群体诉求差异多样化,难以满足其胃口,在加上以纯粹流量为导向的思路,谋求展现率与点击率,所以内容的质量越来越差。

如果说用户的界定完成了最为精准的上层营销定位与群体划分,那么内容输出就是下面的地基,每一篇内容好比一砖一瓦,优质内容更能显示出高价值,在“饥荒”的时期,更能脱颖而出。

除了不停的阅读与思考之外,如何摆脱内容匮乏的状态,让优质内容源源不断的输出呢?

曾经听过一个音频,内容主要描述了人体的一些功能,其中说到人每天会产生6万个想法,大多数想法灵光一闪,数秒后就忘记了,有些念头时间稍微长一点,可能会持续数分钟,而让我们记忆深刻的并很有冲动想实践一下的未必是最好的,不过我们并不是知道哪个灵感真的能够改变自己。

我们并不缺乏创意与灵感,缺乏的是组合创意与灵感的方式,将创意、灵感组织起来的空间——场景。

如何通过营销手段与内容能够把用户引导向那个场景,就会产生订阅、购买,这也是大家常常提起的“用户场景”。

新媒体营销中,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想想用户在哪里,想想用户在做什么,想想用户的需求是什么等等,最常用的是5W1H的方式来设定用户的选择与兴趣以及时间、地点、人物。

这种设定是一种假设,或者是有可能不存在的假设,这是造成内容好与不好的分水岭。

我们见过一些文笔不好的KOL,如旅游的、竞彩的、健身的,首先,他们发布内容一定不会先做类似5W1H这样的公式(但凡做足公式的方案,执行效果最终都不理想),其次,更不会从“用户场景”这个角度去分析。即便如此,他们的内容同样牢牢的吸引着粉丝,并有不断的新粉加入。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因为他们处在这个场景中,他们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玩什么、去哪里。

场景里最重要的要素是你,如果这个场景中都没有你的存在,或是不够深入、投入,那么一切内容只能靠想象。

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到:

内容的匮乏跟用户的界定有直接的关系,谁都不能满足不同胃口的人群。无法连续创造出优质内容的大多数原因,是内容创作者并没有成为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