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领域受到众多企业的欢迎,运用一些新媒体平台做营销,而现在这些平台的流量,每一家企业就好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一样,但这个稻草根是不是足够坚韧,还要看企业对于用户、对于需求的理解。不是分析数据、制定策略那么简单,而要清楚用户的心理:为什么我要传播你的品牌?为什么我要购买你的产品?那接下来看相关内容,新媒体营销,千享科技分享实现裂变增长的6个技巧。
一、互惠
“互惠”的原理,是别人给了你好处,你心里会有一种亏欠感,这使得你想要回报对方。
这是因为,朋友想着你给你好处,不容易,而容易得到的,会不被珍惜。
很多抽奖裂变活动就是利用这个原理进行的,中奖者拿奖,少部分人购买,而前者往往成为口碑传播者。
拼多多也是利用这个原理玩转拼团裂变,它告诉你优惠是这个,但要求转发朋友圈,拉更多的人去拼团,这么做可以增加获取的难度。
因为拿到优惠有难度,用户就会珍惜,而这个难度是拉更多的人,完成裂变,增加了用户量。
对于裂变活动来说,优惠的手段其实非常多,任何一种优惠措施都可以利用互惠这个要素实现裂变,比如3人成团享受一元优惠价,或者邀请好友注册每人各得一个优惠,等等。
裂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互惠是要建立更多联系,这显然符合裂变的要求,所以,多从互惠角度思考优惠方式的设计,对裂变会有巨大帮助。
二、承诺
“承诺”,就是商家的保证,这还不够,还需要一致,就是商家兑现承诺,但是,为什么很多用户会不相信?原因在于不一致。
只有实现承诺一致,用户才会产生轻度信任,请记住,是轻度信任,也就是会考虑试一试。
那怎么实现承诺一致?前文做出承诺,后文做出常理上认可的实现承诺的保障措施和成功案例。
对多数裂变活动来说,让用户感受到承诺的方式是列举成功案例,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放出过去一些用户好的评价,这叫客户证言。
而有些打卡类裂变活动,则把承诺这个要素放在了产品设计里,比如承诺打卡满多少天退还学费,打卡坚持多长时间瓜分现金等。
总之,通过承诺一致,用户会增加对裂变活动的信任,从而提升参与的欲望,这对增加转化有好处。
三、权威
“权威”,自带信任,种类有很多,比如:专家证言、检测报告、资质证书、名人推荐等等。
而权威在裂变活动中的作用,是把权威的性能转嫁给具体活动、产品、服务上,这叫信任传递。
这种作用有很多实例,我们看到的一些裂变海报,很多都用到了权威属性。
比如,把知名分享者或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作为背景展示在海报里,再比如,在文案上突出最吸睛的头衔,配合分享者擅长的内容及呈现的效果。
通过这些处理技巧,用户因为熟知这些权威人物,自然就会相信这个活动的真实性,继而达到转化目的。
四、从众
“从众”是人类固有的心理,也是裂变经常用的一大要素。
为什么看到别人朋友圈背单词打卡自己也想背单词?为什么人们会效仿身边人的行为?
这是因为,人们习惯于以他人的行为和思想作为参考标准,尤其是存在不确定因素时。
它的结果是周围人的做法对个人的决定有很大的影响力,当一个人拿不定主意时,认同别人的可能性更大;而身边人因为相似性高,会对我们的决策产生极大影响。
这显然给了裂变以传播空间,因为从众依据的还是人与人的联系和信任,那这个要素会怎么应用呢?
宣传裂变活动时,多使用用户故事,营造一种大家都喜欢并在使用的场景。
五、喜好
为什么你的课程看似符合需求,包装也很好,品质也不错,还会没有用户报名和裂变传播?答案在于,没有让用户产生恐惧或害怕失去。
而做到这个,可以利用“喜好”这个要素。
这个要素中,往往用不喜好能让用户产生恐惧,想起痛点,而用喜好能让用户远离这种恐惧的痛苦。
这就相当于说,不喜好等于你病了,而喜好等于我有药。
在一些裂变海报上,常常在主文案和价格上利用喜好,前者叫“恐惧型文案”,后者叫损失规避。
六、稀缺
卖产品时,采用限时、限额等策略往往会让用户产生抢单的情况,而这都是“稀缺”在搞鬼。
所谓稀缺,就是物品或机会变得稀缺时,人们会认为更有价值,更想得到,从而驱使对方购买。
其背后的原理很简单,因为只有稀缺额才能产生紧迫感,而紧迫感比“渴望得到”对人更有激励作用。
稀缺在裂变上的应用,更多是体现在数量和时间上,比如仅剩xx名额、到xx时间截止。
不过,稀缺的本质并不是数量或时间有限,而是资源或物品相对于人的无限欲望而言难以满足。
难以满足就容易打击用户的好奇心、期待感、积极性,从而失去信心、兴趣。
所以,做裂变时稀缺的设置要合理,不能过高,否则容易放弃,也不能过低,不然没有激励。
新媒体运营,可不是那么好操作的,要是没有一这的技巧,企业是很难在新媒体平台得到一定的流量,没有流量,意味着所做的工作,没有什么意义,以上分享的新媒体营销的六大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