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这些自媒体的衍生产业其实远远比作者更赚钱

揭秘:这些自媒体的衍生产业,其实远远比作者更赚钱

何东升

(“何哥看天下”原创作品,首发百度百家,非授权请勿转载!)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真是至理名言。

自媒体的蓬勃兴起,真正带动的并不是传播领域的革新和升华,更趋向于现实利益追求的内在原动力,使得自媒体行业正成长为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经济产业。

在这个行业中获取最大利益的,毫无疑问是各个自媒体平台的创设者和运营者。人们一定会认为,收益排列第二的,应该是那些辛辛苦苦爬格子的自媒体作者。事实恰好相反,除过那些个别的网络红人和大V,很多自媒体作者给自己的树立的目标是每月能稳定保持五六百元的广告分成。

作者们一贯诟病传统媒体的稿费,以何哥经常发稿的一个市级官方报纸来说,平均千字不足二十元的稿费,确实是不够烟钱。但介入自媒体之后,才发现千字二十元的报酬,在自媒体领域也是一个“高端”需求。的确,有的文章会莫名其妙地火爆,然后获得五六百元不等的收益,但绝大多数的文章,一出炉就意味着被丢进冰窟,那些寒微的阅读量,经常会让作者们感到绝望。平均下来,传统媒体倒是虽然收成寡淡,但却“旱涝保收”,是“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也罢,这块阵地轻易还是不能丢弃。

当年,美国西部兴起淘金热的时候,数十万人受黄金的诱惑,前去挖掘自己的梦想。当然,这其中的百分之九十都是劳民伤财。加之当时美国西部生存环境恶劣,淘金者之间弱肉强食愈演愈烈,很多黄金没有捞到,却白白丢了性命。其中有一个人,他也属于没有捞到金子的人。但他却冷眼旁观,转换思维,成为淘金大潮中发财最多的人。这个人看到淘金地气候干旱,饮水缺乏,就放弃了挖黄金,专干给淘金人群售卖瓶装水的行当。

这个故事非常类似今天自媒体产业的利益分成模型,这个分成模型几乎适用于一切经济领域。例如,种粮食的收益不如贩粮食的,贩粮食的又不如加工粮食的,加工粮食的远远比不上给种粮食的卖东西、提供服务的。这更符合三大产业倒序的获益规律。

今天的自媒体行业,除过平台创设者、运营者,利益最大化的就是由自媒体衍生出来的产业,虽然这个产业的从业人数估计超不过自媒体原创作者。

这个行业基本由两个部分组成:针对产品的和服务人的。第一类人,他们的行业特征很明显,口号叫得更响:“我们从来不生产内容,只做内容的搬运工”。有的人可以在各个自媒体平台,申请很多自媒体号,然后专职在各个网站搜索有噱头、有潜在阅读量的内容资源,然后通过简单的改写(专业术语叫“洗稿”),然后发布出去。

现在就有人瞄准了“内容搬运”,专门开发了一款洗稿软件,卖给搬运工。有这款利器的搬运工,一个人可以经营几百个自媒体号。这样大面积撒网获利的模式,很有可能某个单号收益微薄,但是总体获益可观。例如一个自媒体号可能阅读量一百次,那么一百个号就有万次之多了。

但对于那些专业从事内容生产的作者,有时候一篇文章万次阅读量也是一个很高的门槛。单纯如果是打字,每个人每天打数万字应该不成问题。但对于生产者而言,每一个稿子都希望有思想、有内容,更要注意形式美。还有一个难题就是话题的匮乏,几乎所有的自媒体都要求作者的内容基本集中在一个领域,并用垂直度来衡量集中程度。一个常人,即使知识储备非常丰厚,按照每天撰写一篇千字左右的专业稿件计算,写一百篇可能压力不是很大,但是半年呢,一年甚至更久呢?(“何哥看天下”原创作品,首发百度百家,非授权请勿转载!)

第二类,就是为自媒体人服务。他们不从事内容生产,更不屑于做“搬运工”,他们紧盯的是那些期望在自媒体领域淘金的芸芸众生。例如,有的自媒体收益率高,但是入驻门槛高,或者转正难度大,他们会通过内部关系注册很多自媒体号,高价转卖给有入驻意愿的;有的自媒体入驻需要邀请码,这样的邀请码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被售卖、炒作;还有的人看准自媒体领域良莠不齐、能力参差的状况,专门搞自媒体培训、自媒体推广;还有就是利用软件或者组织水军,收费为自媒体的文章刷阅读量、刷人气。何哥曾经看到一个广告,号称一周培训,就可以让一个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成为自媒体高手,一个月的培训会成长出许多自媒体大咖。

有一个自媒体领域的专家坦陈,自媒体领域的成功,与学历无关、与写作水平无关、与个人素质无关。何哥承认,街头那些摆小摊,其营销能力、收益水平,不见得就比商学院营销专业毕业的硕士生差。现实就是如此。

如果您有耐心看完了何哥的这个文章,我希望不论是自媒体的运营者、生产者,还是衍生产业的从业者,乃至监管者,我们都应该有所反思。毕竟自媒体属于一个新兴领域,像一个婴儿一样娇嫩、脆弱、单纯。我们给他的种种造作,是否会超越他的生命所能承受的重量?

(“何哥看天下”原创作品,首发百度百家,非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