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新闻发布会 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

11月27日上午,“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云南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5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在昆明海埂会堂举行。

改革开放40年来,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完善,再到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今天的发布会由省发展改革委联合省委编办、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国资委,共同介绍云南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及下一步工作措施。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卢文祥介绍:

回顾云南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再到现在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项经济指标显著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财政收入年均增长7.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8%和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3%;全省经济总量在全国位次5年前进4位,2017年位居全国20位,云南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截至2017年,综合交通网建设方面,启动实施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022公里,77个县通达高速公路,通往迪庆、怒江、临沧的高速公路正加快建设。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3682公里,其中高铁营运里程706公里,沪昆、云桂高铁建成通车标志着我省迈入“高铁时代”。全省民用运输机场达15个,泸沽湖、澜沧、沧源机场投入运营,全省机场开通始发航线429条,实现昆明至东南亚首都航线全覆盖。

能源保障网方面,全省水电装机容量达6123万千瓦,云南电网与南网主网鲁西背靠背直流异步联网扩建工程建成投运,滇西北至广东±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单极投产;中缅油气管道建成投产、油气主干输送网络基本建成。

水网方面,滇中引水工程开工建设,全省累计建成水库6271座、总库容130.42亿立方米。

互联网方面,全面完成“全光网省”建设,所有行政村实现光纤到村,国际通信业务服务范围扩大到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8个国家。

物流网方面,全省各类物流园区及货运枢纽场站103个,初步形成以昆明为中心,大理为次中心,以河口、瑞丽、磨憨口岸为节点的口岸型物流枢纽,以红河、曲靖、玉溪为核心的生产型物流枢纽,以昆明长水机场为核心的空港型枢纽、昭通水富港为核心的港口型枢纽,各枢纽通过综合交通网联通,初步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功能齐全、集约综合的物流网络。

中共云南省委机构编制办公室副主任尚敏介绍:

从精简行政审批、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着力,促进政府简约用权、公平用权、规范用权。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级先后取消行政审批事项509项、下放280项。全省各级政府部门全面取消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实现法外审批全部清零。精简和取消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162项。通过政府权力“瘦身”,坚决将企业和市场能够自主决定的事项交还企业和市场。

2013年,发布了《行政审批事项编码规则》《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指南编写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业务手册》 “三个地方标准”。 2017年,出台了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和实施清单要素规范目录。今年,为了适应“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需求,对原来“三个地方标准”进行了修订并重新发布。今年7月,在全省全面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工作,省级部门牵头编制本行业本系统的行政许可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统一省州县行政许可的事项名称、材料、流程、时限等十二个通用要素,实现同一事项在不同地区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目前,全省37家省直部门按照新修订规范,牵头编制完成了本系统595项行政许可事项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26家省级部门向社会公布“直接受理”事项189项、“马上办”事项19项、“最多跑一次”事项303项,州县政府部门向社会公布“直接受理”事项22260项、“马上办”事项12648项、“最多跑一次”事项26184项。通过标准化促进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规范化,实现事项办理“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约束行政权力,防止寻租行为,让企业和群众办事不求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为解决企业和群众在办事过程中的难点、堵点,今年在全省范围内部署开展企业开办时间再减一半、项目审批时间再砍一半、政务服务一网办通、企业和群众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凡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一律取消“六个一”行动。提出了6个行动计划,20条具体工作任务和措施。全省企业开办时间不超过8个工作日,昆明、曲靖等地企业开办时间不超过3个工作日。社会投资一般性建设项目,从申请核准(备案)到获得施工许可全流程审批总时限不超过80个工作日,昆明、曲靖等地不超过50个工作日。各地在线办理事项数量2018年底达到75%、2019年达到85%(省级不低于90%)、2020年达到95%以上。州、市政府部门行政许可全面实现向1个内设科室集中,所有政务服务和公用事业事项全部进驻服务大厅,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到2020年,“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达到各级政府政务服务事项的90%以上。以省政府公布的166项保留证明材料清单为基数,继续精简一批证明材料。公布了云南省申办民办学校、民办医疗机构、健康体检机构事项清单和申办材料要件清单,涉及14个主管部门的40个事项和400余份材料要件。

云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松林介绍:

40年来,我省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以来全省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00余项;省级财政科技投入从1980年的不足1千万元,增加至2018年的16.14亿元;全省专利授权量从1986年的35件增长至2017年的14230件,年均增长21.39%。

40年来,我省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如,澄江动物群化石研究回答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重大科学疑难问题;《中国植物地理》等重大科学著作为中国自然区划、农业区划等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2007年吴征镒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张亚平院士成为第一个荣获“生物多样性领导奖”的亚洲学者。诞生了世界首只经过基因靶向修饰猴,研究成果被麻省理工学院《科学评论》评为2014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克隆猪领域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新材料产业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领先的创新成果;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内第一条年产30万片太阳能锗晶片生产线;吨铝直流电耗在国内继续保持领先水平。自主研发的世界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获批上市。“云岭牛”成为我国首个自主培育的三元杂交肉牛品种。花卉新品种数和种类居全国第一等等。

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12年至2017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0.67%提高到0.96%,增幅达43.28%;技术合同成交额由45.78亿元提高至84.99亿元,增幅达85.6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0.89件增长至2.21件,增幅达148.31%。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新当选“两院”院士3人,新增科技领军人才28名,引进高端科技人才36名。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348个。

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通过科技计划实施,突破重大核心关键技术700项以上,推动556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541个。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4486项,争取经费38.35亿元。2017年,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8.53%;1239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51.7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32.89亿元。2018年,楚雄省级高新区获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云南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昆介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省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全省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11.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392.1亿元,增长近300倍,年均增长15.6%;全省财政支出从1978年的18.3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5712.9亿元,增长了311.2倍,年均增长15.9%。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5年来,全省财政部门牢固树立“财”自觉服从服务于“政”的理念,以现代财政制度建设为目标,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助推全省高质量跨越式的制度支撑和财力保障更加夯实。

一是支持打赢三大攻坚战役取得新成果。

5年来,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均增长28%,推进扶贫开发“四到县”改革,协同帮扶省份、社会、金融资本,保障556万贫困人口脱贫。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借、用、管、还”闭环管理体系,健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风险防控成效明显。

5年来,安排节能环保支出681亿元,年均增长12.6%,实施环保资金竞争性分配,推进污染防治力度持续加大。

二是保障改善民生水平再上新台阶。

5年全省住房保障累计支出1038.7亿元,着力改善困难群众住房保障条件;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14年提标,5年全省筹措城乡低保资金529.4亿元,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和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分别比2012年提高77%和92%,基本公共卫生财政奖补标准提高到年人均50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450元;

2017年全省教育支出近1000亿元,同比增长14.6%,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小学从每生每年750元提高到1000元,初中从每生每年1000元提高到1250元,统筹资金216亿元用于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营养餐从中央实施的85个县扩大到全省所有县,资助资金从2013年的95亿元增长到135亿元,基本实现“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省级全部承担88个贫困县“全面改薄”县级配套资金,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是积极促进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开拓新举措。

5年来,累计安排财政奖补资金38.7亿元,支持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2014至2017年,省级财政共安排“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专项资金18亿元,推进民营经济“双培双优”工程。

从2017年起,省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0亿元,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

截至目前,我省先后有86个项目列入财政部PPP示范项目86个,总投资额2995.3亿元,示范项目数连续3年全国排名第二。创新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支持创新型云南建设。

构建“阳光云财一网通”,全面推进支持市场主体的财政资金网上公开办理。

四是着力支持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发展迈出新步伐。

5年来,全省农林水事务累计支出达3162.7亿元,推进财政涉农资金形成“多个龙头进水,一个龙头放水”投入格局,2016年至2018年全省统筹整合涉农资金961.59亿元。

2018年安排“绿色食品牌”项目资金10亿元,支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

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筹建云南省农田水利投资基金,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力度,省财政注资22亿元成立云南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分支机构扩展到18个,着力缓解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

五是扎实推进“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

5年来,全省财政筹措资金2771.6亿元,支持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综合交通网建设,推进高速公路县级“能通全通”工程;

筹措资金732.6亿元,支持实施兴水强滇战略;

筹措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资金25亿元,支持城市乡村人居环境改善。

安排省级配套补助资金37.88亿元开展棚户区改造74.92万套。出台特色小镇建设财税支持政策,筹措资金33亿元,支持特色小镇发展。

六是保障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从2013年的30.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51.5亿元,年均增长13.9%;2016至2018年,全省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投入资金量达1214.8亿元。

推进绿色采购,2016—2018年上半年,全省共采购节能、环保产品规模124.8亿元,占同类产品采购规模的86.86%。

注重整体协同推进,用好守护“金山银山”的钱袋子,建立“纵横结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规范推广运用PPP模式,稳步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认真贯彻实施环境保护税法,加快推进建设最美云南。

七是服务保障平安云南建设再添新亮点。

健全财政经费保障稳定投入机制,5年来,全省财政公共安全支出达1313.3亿元,年均增长13.1%,资金分配向重点、基层、边境一线倾斜,全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和谐安宁。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荣明介绍:

通过实施商事制度改革,解决了一批社会关切、市场主体期盼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有有效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主要体现在“一增、一减、一促进、一显现”。

“一增”,即市场活力明显增强。据统计,截至2018年10月底,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90.61万户,比改革前增长59.57%。其中,企业63.85万户,比改革前增长127.71%,月均新增企业近万户;个体工商户220.89万户,比改革前增长45.86%,月均新增3.2万户。

“一减”,即企业创设制度性成本减少。企业登记材料大幅简化,减少材料34个、文书29种、表格22套;278项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大幅降低了企业准入门槛;“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模式基本建立,企业登记平均时间从改革前的近20天缩短到3-5天,材料齐备的均做到了当场登记办结。

“一促进”,即“照后减证”改革得到促进。以改革工商登记为切入点,实施“多证合一”,整合了39项涉企证照;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分类优化106项行政审批事项,促进了相关部门行政审批备案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还权于企业,还权于市场。

“一显现”,即信用监管作用日趋显现。截至2018年10月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云南)向社会公示各类市场主体信息616.3万条,归集政府相关部门涉企信息69.1万条,其中行政许可信息57.1万条、行政处罚信息4.07万条、抽查检查信息7.48万条,向相关政府部门共享市场主体登记信息3578.9万条,公示系统累计访问量达16.4亿人次。全省累计9.1万户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其中有4.5万户企业履行了相关义务后移除经营异常名录,7998户企业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累计依法限制“失信被执行人”企业任职资格 31183人次,市场主体诚信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促进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云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划发展处处长李志明介绍:

截至2018年10月底,省国资委出资企业(含国有独资、控股、参股)资产总额21543.72亿元,同比增长11.69%;净资产5900.27亿元,同比增长19.04%。1-10月累计实现收入5576.98亿元,同比增长0.85%;实现利润117.28亿元;累计完成增加值1770.61亿元,同比增长9.25%。

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云南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对下一阶段国企改革发展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制定《行动方案》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意图的实际行动。是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的具体措施。《行动方案》主要是构建具有我省特色的“1+1+X”省级国资监管和国企发展新模式,完善州(市)国资监管体制。

针对当前州市存在的企业债务风险防范压力大、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以及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不合理、配置效率偏低等问题,提出推动州市、县(市、区)国有企业整合,促进国有资产向州市投资、运营公司集中,并对州市、县(市、区)国有企业数量作了限定。原则上国有资产规模2000亿元以上的州市,保留不超过8户国有企业;国有资产规模介于300亿元到2000亿元之间的州市,保留不超过5户国有企业;国有资产规模在300亿元以下的州市,保留不超过3户国有企业;县(市、区)不再保留国有企业,确有必要可保留1户国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