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样的一些故事,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在新媒体,都是能够让人心动的。也是都非常有价值的,也是媒体存在的价值本身。其实我想人文情怀,也是应该我们能够坚持,我们应该去坚持的。”
10月26日晚八点,武汉资深媒体大咖谌达军,历任长江日报记者、营销策划总监、长江网副总编辑、长江日报编务部副主任、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办副主任兼九派新闻内容负责人,在湖北自媒体联盟微信群进行了线上分享,围绕“新闻人如何做媒体”的主题,他分享了自己从业十余年来的感悟和心得。分享内容整理如下:
1
做媒体永远都是如履薄冰
做媒体永远是小学生,这并不是过谦的话,也不是妄自菲薄的话,几年前我采访了到武汉大学参加活动的凤凰卫视老板刘长乐。他说做媒体永远都是如履薄冰。
自己做媒体十年来,从一年级到十年级这些经历的一些体会,有三个核心词。第一是专业度,我的经历告诉我,大概2012年起在酝酿,在2013年开始,就在媒体人的朋友圈里发酵,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悲情的磁场。
这种情绪实际上在很多媒体关门声中,在很多的资深记者的离职潮中愈演愈烈。我们坚守在体制内的新闻媒体人,也在考虑新媒体到底是什么?怎么应对新媒体?怎么重构自己的业务流程?怎么跟上时代?
我做传统媒体从产品做起,在2010年就开始做PC网站做APP、接触微博,我现在反过来看:新媒体是什么?新媒体是相对的,但是这个概念很多人已经提出来了,我觉得这是很多有丰富经验或则经历的人都会有的共呜。
文字出现的时候,它是对语言时代的一次新媒体变革。纸张普及的时候,是又一次针对当时掌握语言的人的一次打击,广播电视普及的时候对报纸也是沉重的冲击。
你的眼光、站位、视角,都会决定你能看到什么。你呈现的内容的价值来源于发现的价值、和阅读的价值。只要你亲历了新闻事件的现场,就是有了发言权。讲述就是传播的呈现的。过去是有用文字图片有视频音频。技术的呆板决定了文字的呆板,从而决定了流程的繁琐。当然也确保了那个时代的产品、那个时代的讲述、那个时代的呈现,都是精益求精,至少是有匠心的。
尤其是出现了H5后。当下这种讲述,它完全解构了报纸讲述的权威性、纸质媒体和传统媒体的那种魅力。比如说过去电视节目架构在遇到互联网、遇到微博和短视频以后,有种手足无措的感觉。
在互联网或者H5的时代,需要新的培训。它从一个精英资深者,应该开始自我矮化。屈尊去学习,它不能去藐视碎片化。H5的时代,更多的是H5狭义的理解,会认为他就是H5的一个应用. 真正的H5是指的HTML5的这个语言。它对你的所有的视频音频,还有文字,所有这些呈现形式更加能够实现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种词实际上是中国人发明来表达自我愿景的,而这种愿景是希望回到事件发生的现场。这种事情才可能是你发生过的或则心里想再次体会的,满足你的情绪、满足你的发现、满足你的思考。
过往只能通过文字的描述、草图勾勒、或则说是人为的模拟,缺少代入感。而H5是一个代入感极强的场景构建甚至能够完全重现,甚至是能够让你切身体会。
实际上传统媒体人或者说学新闻出身的人,他对经典文本、不管是电影、电视还是文字作品,乃至图片作品,都会有一种奉为圭阜的这样一个情节。有的文本都能烂熟于心。
我们现在所学的经典。经常是冲突的,就是经典的东西大家不认证。且不论他的这种篇幅,有时候是你的内容本身,你的表达或是文字的这种风格,他是就不认帐。2011年我在刚刚当长江网的内容负责人的时候。我就按照报纸成功的经验去选稿件。结果网站的流量在那个时间噌噌往下降。
所以我自己说我是在那一个月里面被服务器好好教育了一把,直到后来回报社工作,还真是不能适应报社工作的节奏和报社工作的思维方式。强迫自己在编务岗位上要去大刀阔斧改造长江日报的新闻生态流程。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经典的思维方式和真正的社交和网络是不一样,经典的东西是底蕴和滋养。
2
她终于知道丈夫在七十年前是
为了一座怎样伟大的城市而献身
我想说的第二个关键词是风情。人文情怀是我这十年,整个新闻工作过程中,回过头来看看一根主线。2013年,习近平主席当选国家主席后出访俄罗斯。在俄罗斯的莫斯科外交学院发表讲,谈到中俄关系时,他讲述了一个故事,就是中国人民永远没有忘记在抗战时期苏军烈士库里申科,一对中国母子半个世纪以来为库里申科守陵墓。
习主席讲述的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武汉解放公园的苏联空军烈士墓。那一年也是武汉空战武汉抗战七十五周年。我就在想这个时候我能做点什么,用什么样的报道,来呈现和纪念这个关键的节点,
去俄罗斯寻找苏联空军烈士墓十五位烈士他们背后的故事。他们怎么来的,他们为什么来,他们还有没有家人,他们家人在他们牺牲之后,又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承载了怎样的家庭艰辛。
那一年我从三月份开始策划写方案,查找资料,到武汉各个资料档案馆。去找相关的线索。到了七月份基本上可以确定,我寻找我这个题目难度和价值就在于七十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民没有忘记她们,但是没有一个人知道我们纪念的是谁,我可以在烈士墓上找到每个烈士出生日,牺牲的年代,其中最小的可以算出来是二十四岁。牺牲在异国他乡,从人文的角度,我们可以心中突然想到个体的生命在时代的巨浪中突然消失,何等的悲凉但又何等的可贵。
整个采访采访寻访大概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间也寻得到很多社会力量的支持。我们庆幸的是我们找到了十五个烈士中的四位烈士的后人,找到了所有人的身份,资料档案。知道他们中谁是歼击机的驾驶员,谁是轰炸机领航员,谁是机械师,又是怎样牺牲的。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我们寻访过程中间一个偶然机遇认识了一位网友。
在这位网友帮助下,我找到了其中一位烈士遗孀在五十年前写给苏联国防部门的一封信,通过这封信的地址,我们找到了她位于黑海边疆区的旧居。但是可惜的是她已经搬家了,我们又通过当地的民政部门。得知他已经搬到另外一个邻近省份。我们记者也是连夜驱车赶到这个地方。戏剧化的场景又出现了,她又搬家了,但是得知这位已经一百零一岁老人还健在,就生活在莫斯科,而且通过她的邻居,找到她的在莫斯科的地址和联系方式。
我们去到她家的那一天,正好是她一百零一岁的生日。这个老人见到我们记者的时候看到我们给她带去的武汉画册,眼泪不禁夺眶而出,翻译告诉我们,她说她终于知道她丈夫在七十年前是为了一座怎样伟大的城市而献身。
我想这样的一些故事,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在新媒体,都是能够让人心动的,也是都非常有价值的。这也是媒体存在的价值本身。人文情怀,是我们能够坚持的,也是我们应该去坚持的。
我们做的这个工作,普京总统为此为我们颁发了纪念勋章。这个作品也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在我们这个报道的触动下,在解放公园将建起一座纪念馆,专门纪念在七十五年前这批苏联空军展示他们的音容笑貌,这也是在五十多年前,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设计家张梁高先生宏光宇先生当时的设计心愿。
3
越是本地的,越是世界的
由此我也想到第三个关键词:这座城。武汉这座城市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绕不开的城市,除此之外,这个城市还有两大特点,让我们引以为豪。一个是这座城市是大学之城,还有就是这座城市临江傍湖、依山傍水。
这种城市是大学城。我从做记者的第一天开始,就在跑科教新闻,跑了五年。我对这个主题充满了感情,可以说我把这座城市的所有的重点大学都跑过一遍,认真了解了这些大学里面的科技人文、人文情怀和历史底蕴。
当时时任武汉市市长的康良智先生,去武汉大学、江汉大学的学生寝室把一本厚厚的武汉手册送给大学生。从那一年开始。武汉市给每年新入学的大学生每人一张一百元的公交卡。
从策划那天开始,我的宗旨就是:大学生是武汉的新市民,大学生就是这座城市的一部分,大学生就是这座城市最有活力的一分部。今年,陈一新书记提出两个一百万:百万大学生留下来、百万校友资智回汉。
武汉高校的学生是这所城市的未来,所以在支持回汉和让百万大学生留下来这些工作上面,我们做了一些策划,用心良苦。一个就是当市里面提出,百万校友资智回汉的时候,我就想问我们的校友是谁,有谁做过这个工作,每一所学校。就像我们在做苏军寻访的时候,你去问这些职能部门,没有一个部门会说我知道这些人是谁,没有数据库。可能或多或少有一些有名的校友,他会在档在列,但更多的都没做过统计。
我在四月份的时候带着我们九派的一个小朋友,对重要的工商界的校友做了一次大范围的精准梳理,这个梳理在报道出来以后,得到了市招材局的重视。
另一个策划就是,我们在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和前不久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友资智回汉大会的时候策划了三个长图,这些长图或者是用数据关系展示的方式,或者是用场景回顾的方式,或横着或竖着,来展现这个学校校友的价值,呈现这个学校的校友合作不可分割的联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那一场,我们做了一次立体感的长图,我们在长图设计上在不断创新,那么这一次长图和武汉大学长图的不一样在于,我们把他的场景从校内扩张到校外,不再只是线性的校园罗列式回顾,还有一批批优秀校友在各个场合经典的表现,比如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董明珠和雷军经典对赌。
这座城市的第二个特点让我们绕不开,一直是让我们做选题的最好的载体,就是傍江傍湖。今年以来,长江这二字,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一个主题,长江新城、长江主轴、长江时代、长江经济带。奔向长江时代是陈一新书记来武汉以后提出的,应该是武汉的一个世界性的,时代性的一个目标。
有哪一个城市能够有这么宽的城市主轴这么豪迈。所以在今年三个节点,我们都围绕着长江做主题性的策划,尤其是长江大桥六十年也是今年的10月15日那天我们推出了,长江大桥长图。我在做这个长图的时候也是一个划时空的一个想法,时间拉回到了九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在武汉念出烟雨蒙苍苍,龟蛇锁大江。
如果大家不陌生的话,会在这部长图上看到外国政要、长江救援队、渡江勇士们,也在这种长图上看到了,在长江大桥上奔跑的汉马,也可以在这个长图上看到,我们在汉阳门下的市井生活。我感觉这个长图推出以后,这座城市的横着的清明上河图。
所以我们在做媒体的时候,在创新的时候,都没有绕开城市都没有绕开这个城市来做开发。这些作品在互联网上,在微信上,在朋友圈里面的分发和被点赞,也证明了我们这个方向是还可以继续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