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传播的两个公式
我一直主张,公关传播的本质在于“播传”:播下一颗“种子”,让消费者口口相传。对传播的效果来说,用户为王的实质,是种子用户为王。
公关传播不要相信忠诚度,也不要迷恋渠道,品牌传播是没有家的,消费者在哪里,品牌就在哪里。消费者在微博微信上,品牌就在微博微信上。我们对每一篇传播稿件都会贴上情感的标签,用美誉度来形容一次稿件的传播效果,而不仅仅是以传播渠道。每一篇稿件全渠道覆盖之后,都会用好评率、互动量,曝光次数等量化指标去衡量。
第一个公式,稿件质量=好评率。这对背后的推广人员提出很高要求,这种要求是对稿件极端负责的态度。不仅是简单的媒体转发次数和链接,还要包括网页的位置。对待曝光度来说,除了点击量等初级指标,还包括随着时间变化的结果分析。有评论之后,还会看评论的好坏。这种评论的搜集在微博、微信、论坛等用户人群集中地区进行。
第二个公式,稿件质量=覆盖用户x转化率。对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公司而言,一篇稿件能吸引多少用户是一个不能量化的指标,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公关传播需要变革,衡量一篇稿件的好坏需要靠用户量来证明。这就需要对现有的数据做加工处理,通过已知的网页的访问数量、用户的互动数量等,加上预估的转化率,可以得出一个比较接近事实的数字。
对此,转化率如何做到极致?第一,用电商的思维去看待平面媒体的投放效果,包括访问哪些页面,跳出哪些页面,哪些页面给了好评等。第二,用视觉去代替文字,包括图片的质量和大小,要控制用户在不同环境下加载图片需要花费的时间及流量。第三,传统的一篇稿件发出去看不到效果,要计算专题页面的流量来源,多少来自网站,多少来自新媒体,多少来自论坛,通过数据来决定分发渠道的比重。
因此,公关传播需要用数据说话,而不是用经验去衡量。这种方法论适用于传播的每一个阶段,有头无尾、发出去没有数据留存的传播是没有意义的。
公关传播的五个策略
公关传播中,有五点经验需要推广:第一,要切忌陷入自我的误区。这个世界变化得很快,除非是天才,否则不管以为想出多么惊天动地的洞见,都别自嗨,先去查看一下,一定已经有人想过了。你也不要认为自己写出一篇稿件就可以改变世界。
第二,在日常的公关传播中,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失误。所有的失误都意味着一种必然,所以,如果你判定这个是失误,一定要恐惧它;如果你自己有了失误,那么请你重视它。另外,公关会遇到很多突发状况,如果不知道怎么去做,说明你内心对这件事是抵制的,因为你做的时候不知道结果是什么,所以就认定“没有必要去做”。
第三,在传播策略的选择上,多个好消息,就像高潮,越多次越好,要分成几次给用户才能让所有人快乐的时间变长;多个坏消息,就像剧痛,要一次性抛出才能将伤害降到最低。公关传播的节奏感很重要,没有节奏的传播就像无头苍蝇,永远不知道出口在哪里。因此,一次优秀的公关传播一定有节奏、有温度、有变化。
第四,随着主角的变化,公关传播也在发生改变。互联网金融领域,跟传统机构在一起,在公关传播中要符合时代的主题。过去是传统机构发声,媒体旁听,用户接受;现在是用户发声,媒体传声,互联网金融去改变。因此,我们在制定公关传播策略的时候,从字典上万个词汇里选择了几个代表性的词汇,比如中国梦、公信力、拥抱监管等。
第五,传播词汇是一个阶段性的传播重点,每一周都会定出几个核心词汇。根据这几个词汇,然后定出这个词汇的重要程度。根据词汇的重要性定出每一个小组的响应程度。在响应程度的划分上,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一般。每一个级别调动的资源和传播的人数都不一样。
例如,特级和一级响应的区别,特级响应是全公司所有人参与,而一级响应是市场部和相关部门一起参与。在调动的资源方面,覆盖的渠道、线上线下推广的预算、执行的人数都有区别。
总之,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公关部门,要通过重点和亮点传播,在时空观的指导下,熟记“两个公式”和“五个策略”,才能在行业乱象之中保持上进心、公德心和敬畏心。
在一个企业里面,最先冲锋以及最后阵亡的一定是这个企业的公关部门。想要一个企业不断地创造价值,不仅考验你挣的每一元钱,还要考虑你在公关部门花出去的每一分钱。前者是有形资产,后者是无形资产,直接决定了前者的质量和效率,两者辅车相依,唇亡齿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