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还算了解观致、在观致4S店亲身体验过销售工作的观致粉丝,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一个,大家印象中的事情可能并不准确,而且回答也偏感性。
观致6速双离合变速箱在一些路况下顿挫的问题确实存在,我本人没有试驾过领克,但是WEY是试驾过的。起码在VV7的时候,WEY在变速箱的匹配上还是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
实际上,如果你去看看汽车之家给出的调研结果
哪怕是速腾
凌渡
可以发现,在变速箱顿挫问题上,观致3总体上与大众的产品表现是接近的,换句话说,不管是速腾还是观致3,总会有一定比例的消费者出现变速箱的顿挫问题,或者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实际上,在观致4S店做销售,我清楚地、深深地感受到消费者对于一个全新的品牌天然的不信任。我印象非常深的一队夫妻,男人看上观致3爱得不得了,媳妇死活不愿意。怎么办呢?换车呗,还能换媳妇儿咋滴?
当然,这种不信任也并非关键。毕竟每个月还有1-2千的消费者在众多合资车竞争之下,选择观致。
那问题出在哪里?
请注意,超过90%的消费者,并不关注汽车市场,并不会在网上去了解各个汽车产品和品牌。他们不知道观致是个什么。即便对于上网寻找信息的消费者来说,也仅仅是当且仅当他们把购车提上日程后,才会去网上寻找他们心仪的品牌或产品的信心。
然而,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观致从一开始就没有被大多数消费者列入考虑名单。
为什么?
很简单,大家不知道观致。
互联网制造了一个错觉,好像观致只要出来了,大家随便都能获取到观致的信息,大家都很了解观致。
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看一个数据:
这是长城汽车的企业年报,黄色荧光笔标注的是长城在营销层面投入的资金。
从2013年到2017年,每年的投入分别约为19亿、21亿、28亿、32亿、44亿。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数据中包含了相关人员薪资、奖金、差旅,以及促销、折扣等等与销售密切相关的所有费用,剩下的才是广告宣传、媒体公关等等。
再看一个。
上图这是吉利汽车的财务数据,2013-2017年吉利用于营销的费用是17亿、13亿、16亿、25亿和41亿。
观致呢?根据其股东KEON Holding提供的财报数据:
2013-2016年,每年的销售费用是2.7亿、9.3亿、8.2亿、3.7亿。2017年股东调整,没查到具体数字,但是只会更少不会更多。
请注意,这个市场上不只是这么几个厂家。
猜猜上汽集团一年的销售费用有多少?
2013-2017年分别只有347亿、401亿、355亿、475亿、611亿。
数字我就不一个一个查了。情况呢,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
那么问题来了,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你没有资金进行传播、营销,消费者都不知道你,谈何销量?谈何成功呢?
所谓“好产品自己会说话”,可以说是我听过的最好笑的笑话了。
领克没有数据我暂且不提,咱们就说WEY。
2018年1季度,长城的销售费用为11.07亿,较去年同期的2.3亿增长了3.8倍。其中有多少钱是用在了WEY品牌和产品的宣传上呢?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去探讨与母品牌切割、是否共渠道,恐怕才是有意义的。
而很多答主提到的渠道数量少、人员素养低的问题,也跟钱有关系,培训、渠道拓展的费用也在销售费用里。
有很多人说,观致定价太高了,应该走性价比路线。
我只能说,这是一厢情愿。
我们来看看小米的例子。
配置高、价格亲民,性价比那么高,还怕没人买?
那你觉得小米会在营销上投入多少钱呢?
小米的IPO募股书中的数据是:
2015-2017年,每年的营销费用分别为19亿、30亿和52亿。
哦。这还是在手机——这个品牌数量没那么夸张得多的市场上,小米用于销售和推广的费用。
你们以为各种粉丝怎么来的?天上掉下来的?
我常说,如果你想在中国找没有水军的企业,那观致一定是其中的一个,因为观致早已经穷到没钱雇佣水军。
所以,我的观点也很简单,观致在过去几年之所以困境重重,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投资方低估了市场营销的压力,觉得你产品不错就会有销量。事实证明,即便在互联网时代,广告营销依然是成功的关键。
当然,也可能并不是主观上低估了,而是资本实力不济。
至于说营销执行层面有没有问题,我没在观致不好说。但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技巧都是徒劳。
毕竟,消费者能够看到的100%的硬广和软文,以及90%的所谓新闻报道,都是要靠钱买的。没钱?媒体不主动黑你就谢天谢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