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8年营销定位探索之路

回顾小米的成长之路:用互联网思维做手机、死磕新媒体、深耕粉丝经济、亲自推倒不请代言人的承诺,每个标签都是智能手机、互联网行业最贴切的营销标注。

用互联网思维做手机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颠覆一切,这也恰恰是新公司最好的发展机会,而智能手机行业初期,大量的人口红利,谁抓住了,谁就赚钱,雷军有句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起来”,说的就是小米。

小米诞生的2010年。诺基亚奄奄一息;苹果开创了智能手机的新纪元,在那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手机分为两类:iphone和其他。

小米初期定位

小米最初给自己的定位是“互联网手机”

互联网商业环境的特点是什么?

打靶营销总结了几个特点“开放、碎片化、透明度高、垂直、迅速、高频互动、口碑”

目标人群是:非常在乎性能、体验的20到30岁的理工科男生。

价格:主打性价比。

SLOGEN是:为发烧而生。

渠道上:通过互联网来发行,完全省去中间渠道。价格上,主打性价比,一度把智能手机的价格战拉低到千元级别;MIUI系统的更新迭代,也跟上了互联网速度,基本上做到了每周更新。

营销策略:论坛口碑传播,饥饿营销

口碑传播

MIUI发布第一个内测版本的时候,第一批用户只有100人。当时的小米既没有钱,也没做任何推广,这批用户就成了小米最珍贵的种子用户。他们是小米系统的首批测试员,日常工作就是泡论坛、吐槽bug和被工程师回访。到2011年,小米手机正式发布的时候,MIUI已经拥有了50万发烧友,而这些人正是通过论坛发展壮大的。

饥饿营销与粉丝的融合

小米手机2上线的时候,举办过一次微博专场。5万台手机,在5分钟之内被抢购一空。活动结束后,小米官微曝光量达2.3亿次,增加了80万粉丝。

在官网平台上:每次小米新品发售,都会导致官网瘫痪。究其原因,除了超高的性价比外小米前后采取的论坛用户优先制、官网排号制、特殊用户发放H码,勾起用户好奇心是一方面;平台刻意制造的“供小于求”的情况也是一方面。说到底,都是为了吊足米粉的胃口。

布局生态链

自2013年,小米开始布局生态链,以手机为核心,周边产品有耳机、小音箱、移动电源,再往外是空气净化器、电饭煲、净水器等小家电。2014年,小米迎来高光时刻。手机销量突破6000万台,估值达450亿,是当之无愧的独角兽。邓德隆还在这一年写了一篇文章炮轰小米,《我要郑重告诉雷军,小米的战略偏航了》,这时正值小米的巅峰期,刚刚成了国产手机第一品牌。邓德隆认为——“我们现在想到小米,会想到什么?一定是手机,而且是直销的手机。顾客的心智对品牌定位了,那么,所有战略和其他资源都要围绕这个定位展开,不能一厢情愿说要做平台,要做生态。做企业不能从自己出发,一定从顾客、潜在用户的心智定位出发。”“我可以预见到已经发生的未来,小米盒子、电视、平板,是做不好的,很难有很大的作为,我这个掷地有声的结论绝对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因为他没有一套相应的战略为之护航。

邓德隆叨叨了一大堆,意思就是小米要想定位准确就只做手机,别做其他的,即便做,也要换个品牌。邓德隆的言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反对他的声音里最出名的就是金错刀,他也写了一篇文章,《互联网时代最大一棵毒草就是定位》。金错刀认为,“定位”是工业时代的打法,在全面转型的互联网时代,这个理论过时了。定位的核心是抢夺用户心智,建立壁垒,这是在控制用户。而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是用户体验至上,是开放和连接。互联网时代的竞争核心则是用户体验溢价,用户体验好就愿意多付钱

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小米在15、16年手机的出货量下滑非常严重,支持邓德隆的人马上就跳出来表示,这就是定位不清晰造成的。没想到17、18年的小米的市场占有率又回来了,支持金错刀的人也跳了出来,说邓德隆根本不懂互联网思维。这个争论到现在都没有完结。

打靶营销认为:小米的品牌定位 “追求高性价比,注重产品设计,让用户发自内心喜欢自家产品“没有变,对于互联网粉丝经济,口碑经济来说,小米用户的心智是“性价比与极致的工业设计的兼容和对小米品牌长久以往的信任”而不是手机直销公司,小米改变的只不过是品牌的延伸,小米的核心是忠实用户的需要,忠实用户的需要决定了小米的品类

小米的模式打靶营销归结为:不建工厂、不做线下渠道、不投放广告,而是以高性价比、互联网销售的方式快速打造单品爆款,把大众产品高质化。

行业增长拐点,打造CEO人格化传播

到了2014年年底,智能手机行业迎来增长拐点。 随着最后一批没有用上智能手机的用户赶上顺风车,人口红利基本结束。而这时,用互联网思维做手机的品牌却越来越多,华为推出子品牌荣耀,魅族转型做智能手机,OPPO/VIVO打进女性市场缺口,专攻线下。

同行都在小米化,小米又在做什么?

他们默默地把自家CEO捧成了网红。雷军在印度发布会的一段英语solo,算是把自己黑红了。网友自发剪辑成的鬼畜神曲《Are You OK?》,从B站迅速火出圈。雷布斯摇身一变成了全民网红。于是,人们很自然的联想起雷军的网红往事。他曾和董明珠立下10亿赌约,五年之内,如果小米营业额超不过格力,甘愿赔董明珠10个亿;

刷屏的底料,从抢不到的小米、狂热的米粉,变成了雷军和他的企业家朋友们。企业家们就此发现了人格化传播的新契机,纷纷效仿;代表人物有:不识妻美刘强东、普通家庭马化腾、悔创阿里杰克马、一无所有王健林、下周回国贾跃亭。

小米的改变

娱乐可以表达态度,扭转战局,但遗憾的是,不能遮盖一切,专利问题、营收吃紧,唱衰小米的声音此起彼伏。表现在销量上,小米的业绩也并不好看。2015—2016,连续两年销量下滑,离既定小目标相差甚远。小米开始意识到,对线上信息没那么敏感,对价格也没那么敏感的人群,正在崛起。

冲击高价位手机市场:2016年10月小米MIX诞生,小米第一次冲击 4000+ 价位,“探索黑科技”的口号应运而生。同时也打破了对于低价的坚持,开始发展高端市场。打靶营销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手机市场增长已经放缓。用户角度来说,单纯追求价格的时代也已过去,他们追求的功能和要求越来越多,手机成本整体在往上涨,价格往上走是大趋势。

注重广告:当初承诺的不打广告,产品即代言人。现在吴亦凡、梁朝伟、刘诗诗同时出现在自家的代言人阵营。全国的地铁站、公交站、候车厅出现了大幅小米广告,还有大手笔的综艺赞助费。据统计,小米在2017年相继赞助了《奇葩说》、《我们的侣行》和《中国有嘻哈》。其中,《奇葩说》的冠名费达到了1.4亿,《中国有嘻哈》的总冠名费也1.2~1.5亿之间。

线下专卖店:雷军曾在公开演讲中表示,这种体验式的购物还是很重要的,手机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对于外观、材质和手感等要求都越来越高,实际看到还是能激发大家购买的欲望的未来要开1000家线下店,每家目标1个亿。小米的生意也越来越传统。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线上市场空间有限而小米规模扩张诉求较高,于是向线下渠道要规模。其实2014年,小米没有布局线下专卖店时,在线下一季度的销量达到60%,只不过当时的策略是线上控制节奏、打造品牌;线下加价销售、形成规模。

互联网公司

小米现在的定位是互联网公司,小米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物联网)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

互联网公司:,以手机为核心,周边产品有耳机、小音箱、移动电源,再往外是空气净化器、电饭煲、净水器等小家电。小米布局的智能家居生态链已经初具规模。在各个品类深度自研了大量获得用户肯定的产品,以米家扫地机、小吉洗衣机、智米空气净化器、云米净水器等产品为例在这个价位、品质和生产上,一般品牌是做不了的。为什么米家可以?“那是因为对于这些生态链品牌,米家为他们提供宣传、供应链、工业设计甚至是海报制作的帮助,而且在销售过程中给予大量的资源支持,并让出大部分利润,砍掉中间商环节,以较轻的模式运营。这相当于将利益和成本都分下去,在小米渠道成长的品牌,会获得足够的品牌收益和毛利率收益;通过自有或者直供的高效线上线下新零售渠道将产品直接交付到用户手中,持续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互联网服务。

按照当初雷军的计划,五年时间孵化100家智能硬件公司,目前小米生态链企业投资正在接近当初预期的目标。 截至2018年3月31日,小米投资或孵化超过210家公司,包括90多家专注于发展智能硬件及生活消费产品以加强小米生态系统的公司。小米这两年在海外市场发展得也有声有色,2015年~2017年,小米的海外市场收入分别为40.5亿元、91.5亿元、320.8亿元,其中2017年同比暴增250%,

2017年,小米来自智能手机行业的收入为805.64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为70.3%;来自IOT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营收为234.48亿元,占比20.5%;来自互联网服务的营收为98.96亿元,占比为8.6%。当初的小米模式被一一颠覆,但它仍然是小米,是经历过智能手机野蛮生长阶段,靠互联网思维杀出重围的创业小米;也是品牌知名度有余,屡次试错后走上巅峰的上市小米,除了小米,还没有任何一家手机公司,能在销量下滑之后成功逆转,而它之所以能逆转,就是因为,它能抓住任何一个缺口,找回自己的营销定位,同时小米也是2017年超过1000亿元收入的的大型互联网企业中,以 67.5%的收入增速领跑全球的中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