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
“定位”已死
由于互联网对认知模式的影响,新的高论层出不穷。如品牌完全多余,只要有爆款产品就行,于是产品经理大行其道,战略完全是忽悠,任何一个互联网公司都没有战略,没有谁是先知,都是边想边干出来的,于是程序员极客甚器尘上。
现在有人提出“定位”已死的论调,认为是定位理论将柯达、摩托罗拉、惠普、诺基亚都搞死了。中国企业用定位理论的,现在都遇到发展的天花板。如公牛将自己定位为插座,只能在插座里折腾,无法延伸到相关领域。艺龙专注酒店预定,刚开始发展很快,现在日子维艰等等。
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也有点哗众取宠的感觉。就像前面而言,品牌,战略已死一样,是想着方法拿出语不死人而不休的观点吸引粉丝。细想,他们之所以这样拼命玩标题党:
一是为了博出位,本身就是干营销的,自己的观点都不惊人,他心里也说不过去;
二是为自己的什么理论作铺垫,功利心太强了,这样的观点难免失之真诚,客观。
学术领域的专业观点,讲求的是缜密,客观,真诚,避免成为某种利益的代言者,这是起码的要求。
品牌定位的基础核心?
心智是竞争的终极战场,同时也是品牌定位思考的基础。从对品牌定位理论的理解上来讲,“心智”无疑是核心。
但另一方面,心智又往往很难把握,如何确保品牌定位可以进入心智?
竞争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出发点:以竞争为导向,与主要竞争对手形成差异、打击对手,才能起到转化其份额、实现自身增长的目的。
从品牌定位理论实践的角度看,仅仅依托 “心智”,你很可能无从下手,无法解决问题。此外,不同行业、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现状,问题也不一,关键词可能不一样。有的企业可能最需要的是业务和资源上的“聚焦”,有的企业最需要是创建新“品类”。
要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品牌定位,首先要遵循理论发展的脉络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投入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解。
B2B市场是资本与人才说了算?
李嘉诚的长江公司是什么定位呢?人家是个投资公司的定位,下面的子公司都有自己区隔定位,超市是超市,电信是电信,地产是地产,分得很清,各有各的功能与品牌定位,绝不会没有定位,乱多元化的。
企业是属性定位,公司是行业定位,产品是类别定位,在互联网时代,这个关系依然存在。
最重要一条,里斯和特劳特的定位理论主要面向B2C市场的产品有作用,对于B2B市场的效用大减,而且主要还是在营销传播层面的。即主要是针对产品功能和市场传播有一定的作用,对于企业或公司的战略定位,就是另一种价值作用,是偏战略方向性的。所以,不能用公司定位多元来说明产品定位单一是错误的,二者的层面是不一样的。
产品定位可以是一个类别 有很大延伸空间
联想可以是电脑也可以是手机、电视,水果都行。维珍可以搞航空,服装,饮料,计算机,金融也玩得转。这不是说明定位已死,而是说明定位只在企业初创和产品功能初创时产生重要作用,在产品形成市场规模竞争力之后,定位的任务就完成了,形成强势品牌还在于有效经营。后续,企业再做品牌延伸。
品牌是个宽概念,只要大的类别不变,什么都可以装。更何况,很多多元化企业的新产业和产品并不是品牌延伸的结果,而是资本运作的结果,这些新增的行业产品与服务,本来就拥有原有市场的品牌,和定位没有半毛钱关系。
所有多元化企业,起初都是一个单一的品类定位,待成功之后再行扩张。这里有相关类别的延伸,也有不相关产业的经营。
相关类别延伸还是在一个大的类别当中。比如娃哈哈产品再丰富,它还是个做食品饮料的,并不是造汽车的。海尔产品再丰富还是一个家电企业,不能仅用冰箱来定位海尔,冰箱只是它起步时的产品定位,它的品牌定位是家电这个品类的。如果海尔哪天去造汽车,开矿山,搞基建,那也不是定位的错,和定位没有关系,那是资本运营层面的事。
基因决定公司的延伸能力
小米是互联网基因公司,这也是一种公司定位,它并不是手机公司。互联网公司可卖的产品很多,绝不是单一的。消费终端市场决定定位理论的价值优劣,离开这个市场区域价值递减。
因此说,在互联网时代,定位并没有死,依然有它的生命力。传统行业偏向于产品功能定位。如王老吉,香飘飘,汇源,长城汽车,可口可乐,麦当劳们依然活的挺好,如果它们不用定位理论,真的早死了。互联网企业偏向于行业产业定位,产品内容要宽泛的多,给人的感觉跨界很历害,其实,它们走的都不远。
互联网时代并不是找不到对手在哪里而无法定位,而是时时刻刻被对手逼得无路可走,才创造了颠覆性定位。360搞安全市场,看到那么多对手在自己眼前,开始无招,也跟着去代理产品,随大流,后发现,这样干不行,要想赢得这个市场,只有对着干。怎么对着干?杀毒都收费,我来免费,一举成事。你想,如果找不以竞争对手,这样的狠招谁想得出?
来源:互联网品牌研究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