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
作者 | 希希
编辑 | 稳稳
本文为 拖鞋哥新传考研原创作品,转载请授权
截止今天
【考前必备】专栏更新完毕
21天,感谢大家对于我们的支持与认可
祝愿每一位读者
都能在这周末的考试中
稳准狠地拿分!
【考前必备全集】
21期考前必备+1篇5W理论总结
怎样获取?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就点个赞
转发文章到朋友圈
截图发给希希哥就可以了
考前必备21:人工智能
预测考题:谈谈人工智能的应用,以及对于新闻媒体的影响。(50分)
01
参考答案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最早是由计算机科学理论奠基人图灵提出的概念。他在论文《计算机器和智能》中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展开对话(通过电传设备),并且会被人误以为它也是人,那么这台机器就具有智能。人工智能拓展了新闻传播学的视域,对新闻生产也有着跨学科的影响,目前主要在机器人写作、无人机报道、物联网和传感器的报道中运用。
一、人工智能的应用
(一)无人机报道:无人机拍摄是已经成熟的技术,未来无人机和行走机器人会被大量用于危险区域或人类不易进入的区域采访、收集信息;
(二)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利用传感器采集汇集信息,通过软件汇总分析,最后由人写出新闻,讲出故事。比如央视的“据说春运”、东方卫视“外滩踩踏事件”的报道,均是传感器应用的成功案例;
(三)大数据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选题策划,根据网上的热点、网民关注热度及情感倾向,找到或确定新闻选题。采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各类数据,据此进行新闻写作,是很有前景的。
(四)智能新闻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机器人写新闻。新华社“快笔小新”、腾讯Dreamwriter 、《今日头条》的“小明”(xiaomingbot)、美联社的Wordsmith等都是写新闻的快手,它们中的一些“人”在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期间表现突出。
(五)编辑过程的人工智能:我国的各个自媒体平台都在程度不同地使用人工智能审核、分发稿件。其流程大致为:用算法对用户的行为和关系进行分析→挖掘用户对内容的偏好和潜在需求→(利用信息聚合的方式)自动生成符合需求的信息→个性化内容推荐和新闻定制。
(六)虚拟视像技术:英文版的《中国日报》成为世界上首家推出虚拟视像新闻的媒体。《中国日报》记者对尼泊尔一位名叫布米卡的变性者进行了20多天的密集视频采访,然后采用多项世界顶尖人工智能技术完成后期制作。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布米卡虽然是虚拟视像,但可以像真人一样,有思维能力,以现场直播的方式持续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这无疑是人工智能在新闻报道上的一次突破。
(七)智能新闻阅听——聊新闻:现有的语音播报、机器与人的互动应答,是智能阅听的一部分。比如全国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的“小融”“小端”,新华社的“小新”,光明日报的“小明”都是这方面的应用。
二、人工智能给新闻媒体带来的机遇
(一)增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精准性
一种是机器人可以对数据进行快速抓取、发布和推送资讯。例如证券交易、体育赛事、地震信息等,机构网站提供信息接口,机器就可快速抓取而后生成并推送新闻。
另一种是机器人写作,比如九寨沟地震,动态消息快速生成和发布,尽管它只是融合新闻报道最前端的环节——警告(alert),并没有涉及更多的信息或讲故事层面。所以,人工智能与新闻的结合能解决速度问题,带来新的新闻报道和推送速度。
(二)新闻呈现方式更加互动化
运用人工智能,新闻呈现方式可以更加互动化,可以尝试做不同的交互体验。比如微软小冰等聊天机器人,类似技术运用到新闻中,可以将新闻变成对话,把过去单纯的看新闻变成了问新闻、答新闻,同时在互动中可以收集用户兴趣相关的数据;再如VR技术等,都给用户带来了新的互动体验。
(三)新闻分发过程实现个性化和定制化
一种是传感器技术。比如我们通过智能传感器采集数据,数据显示北京每天下午5点到7点会有1000人容易打盹疲劳驾驶,这个数据就有公共提醒的功能。而后通过职业、区域等的跟踪采集,进行智能分发和推送,提醒用户,再收集用户的体验。
另一种是算法,通过对行为进行分析,采用信息聚合技术和协同过滤技术,实现个性化新闻推送和新闻定制。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技术公司多数会说算法中立客观,但算法是人写的,每一个算法背后都有价值观,其中一定包含了人的价值判断。
(四)人工智能还可助力情绪分析、新闻辟谣
一方面,情绪是形成态度和舆论的基础,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方法,更科学地分析社交媒体、网民评论中文本情绪的特征,通过更大的样本也可分析哪些新闻会产生更多负面情绪,哪些新闻会有相对正面的情绪。机器人未来可以更聪明地读懂网民阅读新闻后的情绪和态度。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抓取与新闻有关的社交媒体数据和网友评论,分析他们对话题、对新闻的态度和情绪。
另一方面,现在正在通过海量文本挖掘,逐步建立网络谣言的智能识别模型。有了社交媒体的谣言库之后,就可以建立识别谣言的工具分析模型,一旦成熟,它能够跟一些平台媒体结合,未来在智能化识别谣言、辟谣方面会发挥更高效、更精准的作用。
(五)新闻媒体工作者:分工细化之下的人力解放
算法推送、机器人写作等人工智能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得力助手”。腾讯财经开发的机器写作软件Dreamwriter,会根据采集到的数据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瞬时输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钟内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人工智能在初级工作岗位上开始占据重要的位置,而新闻工作者则能够有所区别地将更多精力投入更为复杂的创造性报道工作中,人力得以解放。同时,人工智能的勃兴还可能催生一些新的新闻职业岗位,进一步细化分工。
三、人工智能给新闻媒体带来的挑战
(一)新闻工作者岗位退场危机
尽管机器人写作等技术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新闻工作者,且一个时期内无法取代人的位置,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新闻工作者的确开始产生岗位被替代的危机感。初级工作的被替代就意味着新闻工作者需要在高级工作上投入更多,其能动性和新闻专业专业素养就显得无比重要。一旦新闻工作者自身能力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专业角色特征不明显,就很可能被取而代之。因此,未来的新闻业格局中,新闻媒体中的从业者的岗位退场危机是不可忽视的。
(二)技术把关下新闻价值的湮没
传统的新闻生产中,新闻媒体内部工作者作为把关人,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一定的价值取向判断,其专业性和社会责任意识突出。而算法推送机制的应用,使得把关人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技术把关、机器把关作用突出。根据个性偏向和用户喜好为依据的技术把关不仅会造成信息茧房下个人对新闻价值感知的退化,同时“算法黑箱”的存在也可能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带来偏见与歧视,真实世界的呈现受阻,新闻价值的重要性被湮没。
(三)技术运作下个人隐私的让渡
未来媒介趋势中所谈到的若干个技术,大多要依靠数据挖掘,需要对用户画像进行精准描绘,对用户数据进行详尽分析。技术运作之下的大数据世界中,用户个人的隐私逐渐被让渡出来,同时还面临着数据泄露之后的二次负面应用,这严重损害了个人的隐私权。Facebook数据泄露以及早期的安卓系统隐私泄露问题等,凸显了私人隐私泄露问题的日趋严重,若不加以规制,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将会锐减。
四、结语:不要陷入“晚清人的喟叹”
从短期人工智能的应用来看,人工智能依然是知识机械化和程序化的新闻生产。有些人认为机器是一种工具、一种实现目的的手段,能够写财经新闻、体育新闻、能够计算,但不可能完成富有人情味、有温度的报道。他们甚至可以秉承技术中性论,相信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中提出的:“它(技术)只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元素,它起作用的好坏,取决于社会集团对其利用的好坏……我们必须了解机器,知其所以然。”这与雅思贝尔斯的观点也颇为类似。好的新闻不由机器人完成,必须由“人”来完成。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维度下,机器人是否会取代人类,继承人的思维?这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伦理问题,作为宇宙论者,笔者的答案是“会”。同样,笔者也坚信,人工智能的发展会让新闻业面临着重构、推倒重建,甚至更不可思议的情况发生。但我们不必为此感到担忧,一来,相比其他行业,新闻业不存在特殊性,都程度不一地面临着人工智能的冲击;二来,新闻业不是为了保持其旧有的形态而存在的,就像我们现在的新闻业和晚清的新闻业不同一样,一个维新时代的人倘若穿越到现代,必定会因为我们的报纸上没有“君主立宪”而叹息,但我们都知道,他的担忧非常可笑。因此,何必陷入“晚清人的喟叹”呢?我们唯一要确信的,就是互联网时代之前“无冕之王”的精英观点已经不应该存在了,随着技术发展迭代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几何级提升,我们本以为适应了互联网之后就可以治愈的“阵痛”不会消失——这种“阵痛”的期限,应该是永久。
02
希希点评
这是一道非常完整的关于人工智能的答案,人工智能的运用层面,机遇,挑战,以及我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反思。参考答案有点多,但是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个更宽泛的思路,你只需要选取你拿得稳的点来写就行。
提醒一下,一般来说我们对于“新闻媒体”的拆分有三个层面:新闻生产流程(微观)、新闻运作模式(中观)、新闻组织运营(宏观)。这道题如果只谈新闻生产流程方面的机遇与挑战,整篇答案的格局太小,至少要有1-2个点去谈谈中观或者宏观层面的影响,才是一篇上乘之作。
写在最后
至此,我们的“考前必备”专栏就结束了,很不舍地给大家说一声再见!感谢大家长达21天的陪伴,感谢大家每天来坚持打卡,和希希哥聊聊自己的复习心路。
考研这条路的确很难走,我很心疼你们每一个人为之付出的努力,但我更佩服,你们能够坚持到今天的勇气!那么,最后5天,更要坚持下去,希希哥在考场外期待你们的好消息!冲鸭!!!
明天的公众号依然有干货哦~
TIPS
1. 今日为你答疑的是上大的Danae学姐,欢迎在文章底部留言或公众号后台提问,帮你答疑解惑。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