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媒体时代如何做受众喜爱的新闻报道|智能品牌营销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全面渗透是近年来的一个现象级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形塑了整个传媒业的业态面貌,也在微观上重塑了传媒产业的业务链。

智能媒体时代,以传感器为载体、大数据处理技术为支撑的传感器技术,不仅可以在信息采集环节优化新闻信息源,还可以在新闻制作环节,加快新闻生产速度的同时大幅度提升新闻生产的数量,并消灭人为的技术差错。

但在未来的媒体时代中,人工智能还会发挥怎样的“基因优势”?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生产通过文字、图片、音频与视频为受众构建起新闻事实甚至是客观环境,新闻生产者本质上是新闻事实的“编码者”,而受众是新闻文本的“解码”者,根据霍尔曾提出的受众的三种解读模式“顺向解读、妥协式解读和对抗式解读”可知,受众在解读新闻文本时常会受到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扰动。

伴随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受众接受与阅读信息的习惯发生改变:由传统媒体时代文字阅读的“逻辑思考”到新媒体时代视听阅读的“沉浸体验”。

受众对信息可感知性的需求增加,这一阅读习惯的改变对新闻内容的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内容传达上要突出用户认知的“体验性”特征,必须注重受众的感官体验和认知体验。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与混合现实技术的发展,媒体开始尝试利用VR与AR技术生产“沉浸式新闻”,为受众打造“身临其境”的在场感。

“沉浸式新闻”的生产就是通过在新闻报道中运用VR与AR技术,通过360度全方位对新闻事实的采集与录制,经过后期技术编辑呈现在VR与AR的客户端,将用户“直接置身”于新闻场景之中,实现现实场景与虚拟场景的融合,让用户暂时“剥离”所处的环境而置身于新闻报道环境的“现实”中,从而满足受众对新闻报道场景与事实的全方位把握与客观认知。

| 新浪网VR全景式图片报道《人民大会堂全景巡游》

例如在2016年3月两会期间,国内各家媒体如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均采用VR设备对两会进行全景式报道。此外,新浪网还推出VR全景式图片报道《人民大会堂全景巡游》,网民只需打开手机便可实现对人民大会堂内各个方位的场景体验。

对受众感官体验的满足除了全方位的场景体验外还有交互式的感官感受。VR与AR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直接改变了新闻的报道逻辑

传统媒体时代,为保证新闻信息的客观真实,采用第三人称的报道模式,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讲述为受众建构新闻事实或客观世界。而VR与AR技术的使用,则将新闻报道以第一人称的逻辑展开叙述,使用户由传统媒体时代的被动观看者、局外旁观者变成新闻的“现场”目击者、“事件”参与者,用户真实体验场景中声音与对话,并通过加入交互动画实现场景转移与新闻事件的发展和递进,增强受众的主动性,强化受众对新闻场景的“代入”体验, 实现受众与新闻当事人之间的“共情与共振”。

人工智能时代对新闻信息的体验,除场景连接带来的感官体验外,还有基于人类认知逻辑至上的个性化认知体验

通过机器人对于不同语料库进行深度学习,对人的认知逻辑精准定位与区分,构建起用户的认知图谱,从而在新闻信息的生产过程中,自动生成适应不同认知水平人群的报道内容与报道方式,帮助编辑选择最为恰当的表述方式。对于用户认知水平之下的内容进行简略表述,而对于用户认知水平之上的内容进行深度解说,使未来的新闻信息报道更具有针对性亦更符合人的认知逻辑,从而使信息更有效地为人类服务,一定程度上净化了人的信息世界,使信息世界变得调理有序。

未来,新闻最为可能的报道方式可能是:新闻机器人和记者相互协同配合,辅助新闻报道,前者负责快速、全面、准确地编制消息的粗成品,后者负责对重点稿件进行必要的确认、后续跟进及深入分析。可以预见,未来互联网发展和竞争的高地就是对于广域网络空间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实现其价值匹配与功能整合的高度智能化

概言之,未来新闻内容的生产在注重信息选择的同时更要考虑信息的表达方式从感官体验与认知逻辑的角度对新闻信息内容进行合理建构,契合时代发展背景下受众对信息感知的体验性要求

发稿网软文代写、微信营销、微博营销、报纸广告、视频置顶、百度问答等多种互联网广告行业。发稿网平台有上千媒介编辑、专业写手、段子手、营销专家,为企业、公共机构和个人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将创意、智慧、技能转化为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发稿网平台凭借多年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积累,发展遥遥领先同行业其他软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