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专利技术日益剧增缘何转化率低下不足10%

众所周知,高校是大学、专门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的简称,自古以来以高素质、高教育、高品质的特征而闻名全国。基于高质量的教育文化熏陶,不少高校日益涌现具备创新性、可塑性、高价值的研发成果,而这些研发成果往往因为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渠道被雪藏在学校中。

据悉,在近日的报道中得知山东理工大学的毕玉遂研发团队所发明的发泡剂,成功收取了5亿元的20年的专利许可费;中南大学周宏灏院士“个体化医学基因检测技术”的7件发明专利,收取专利转让费1.8亿元;西南交通大学磁悬浮二代工程样车专利技术合同签约超1亿元…

实际上,诸如此类的高校专利技术成功转化的案例在中国并不多见,我国高校虽然拥有大量专利,但因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导致了平均转化率不足10%。据官方数据得知,截止2016年底,中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榜上,前50名的高校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总量116156件,与实际产出的专利技术差之甚远。

专利转化率低的原因

1,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如上述的成功收取5亿元专利许可费的毕玉遂团队,在实际专利申请中也是委托了专业的代理人处理,因为申请专利时需要说出具体的制备方法、基本原因等技术线路和过程,若是他们披露了专利技术关“无氯氟”、“化学法”等关键词,其他竞争对手可根据公开信息创造出新的技术;

2,专业知识匮乏

如何造就出高价值的专利,不仅局限于科技研发,更重要的是如何创造一份高质量的专利申请。专利申请,一方面可以由专利权人自行申请,另一方面可以委托代理人,但所有过程专利权人都得参与,包含共同挖掘专利、价值点等。只有专利权人有专业的知识,创造出一个高质量的专利申请文件,缔造高价值专利;

3,专利转化渠道不足

实际上,许多高校的科研人员往往更侧重于组织项目申报、和成果评审验收,对于专利成功的转化投入精力较少。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科研人员参与的展示平台、沟通平台甚少,一方面专利技术曝光率低下,另一方面不能及时了解社会上即时所需的专利技术,最终导致研发成功只能雪藏于实验室。

实际上,现代企业家都不缺钱,他们缺的是一项有市场前景的投资项目,而高校作为专利技术资源的“雪藏地”,一旦被开放将会为社会带来可观的贡献价值。对此,不管是高校,还是政府、企业、服务中介,理应携手共进,共同将高校的专利技术开发起来,将高校专利推向实际的运作中,方能为社会做出实际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