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记者 量身打造的行业资讯平台
最快的传媒要闻、最全面的财经舆情、最敏锐的传媒投资风声、最前沿的媒介变革趋势,是资讯门户也是工作平台,近万名财经记者注册、二十万主流财经人群实时关注。
作者 | 张子龙 靳倩倩 编辑|赵凯
财新网今天突然宣布,将于11月6日起,正式启动全面收费,收费过渡已经开始。目前购买《财新周刊》数字版(298元/年),可立即成为用户,并在三周后平稳过渡为“财新通”用户(498元/年)。
据了解,财新网目前属于半收费网站,其线上《财新周刊》、财新“数据+”和“财新英文”(caixin global)系收费产品,按目前计划,发稿量最大的财新网也将对主要新闻将实行收费或分时收费。
此举意味着,财新将是国内首家实施全面收费的媒体,也将壮士断腕搬抛弃一大批所谓的“非核心用户”,即便是从全球的新闻产业实践来看,这也是罕见的。
知识付费和资讯付费,是两码事
随着消费升级、大规模的版权购买和支付手段的成熟,付费已经成为商业上的大规模实践,特别在 音乐和视频领域 。前不久,网易、腾讯、阿里等已经因为独家版权的问题而硝烟四起,这也反映了国内音乐版权生态的深刻变革,而在知识领域,有得到、分答、值乎等,更是引发资本浓厚兴趣。
付费的另一产品集中在 信息和数据 ,最早是彭博,而当下Wind\财联社等投资产品在国内出现,再就是当下大热的数据新闻产品,给投资人提供第一时间的资讯帮助其作出投资决策,这是信息类产品收费的底气。
但在信息和知识之间的新闻报道领域,付费似乎还停留在梦想。尽管无数媒体提出要做中国的彭博,但彭博商业周刊本身来看,也在谨慎铺开付费策略,商业周刊一位主编去年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正尝试通过微信等推送优质、精选的免费信息,为的是培养更多用户。
新闻和资讯能否收费尚处在论证阶段,更遑论“全面收费”?事实上,免费和收费的商业模式一直是新闻产品盈利的两股力量,通过免费建立流量和平台,在梨视频为代表的资讯短视频领域已经有了不小突破。
没人怀疑财新的专业,可版权和产品是两道障碍
在蓝鲸采访的一系列行业人士都有一个共识: 财新传媒应该是国内最有底气对新闻实施收费的媒体,胡舒立则是最有可能推动这一模式的人。
“我非常期待财新能够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优质的内容,不论是知识还是资讯,都值得付费。坦白说,如果财新都不值得付费,我就想不出中国同类媒体还有哪家有这个价值了。” 新榜创始人徐达内今天对蓝鲸表示,他补充道,胡舒立是自己非常尊敬的媒体人,践行专业主义的楷模,财新的朋友在上个月也曾经专程拜访新榜共同探讨这一模式。
另一位资深财经媒体人对蓝鲸表示,财新收费的底气首先是新闻质量,从信源、写作和其他水来看,财新都代表新闻和商业报道的最高水准;其次,财新的维权也是最高水准,据他观察,财新有专业的版权声明,为了维权可谓不余遗力,“如果国内要探索收费模式,最有可能进行和成功的就是这个(产品。)”
但他认为,财新付费的障碍同样是来自维权,“单从国内行业来说,文字维权成本很高,复制特别容易,举证相当困难,相比视频音频很难,很多东西很难说是盗引财新信源,从生产角度,很难保证所有信源的独家,复制特别容易。”
传媒产业学者郭全中则认为,财新全面付费 “可以尝试,但会很艰难” ,能否成功,取决于三个因素:
首先是财新能否做出好的 付费产品 ,这是首要考量的因素,他认为,媒体人做互联网产品还是偏弱的,罗辑思维做得很好,财新能否这样?
其次,财新毕竟属于新闻机构, 新闻价值能否做到独特 ,让用户付费买单,这跟彭博还不一样。
再次,财新有没有 庞大的核心用户 。“以得到、十点读书为例,都有很大的用户群,收费比较容易推进,财新有没有这么多?用户基数足够大才能进行筛选,如果贸然收费用户是否买单,很难说”,他总结道, “新闻跟信息毕竟还不一样,可以尝试,但还是蛮艰难。”
而天奇阿米巴基金创始人魏武挥则指出了财新付费产品在产品设计方面的不足,他曾认为, 财新付费可以借鉴音乐行业的模式,即拆细售卖 ,“CD一张有十个曲子,我只喜欢其中一两个也得买,但iTunes将一张CD拆细来卖”,财新完全可以采用类似更为灵活的售卖方式。
目前来看,财新的付费产品也算是有备而来:
据了解,基于不同的用户需求,财新推出“四通”优惠订阅专享计划,“四通”产品即 周刊通、财新通、数据通和英文通,其中,“周刊通”用户可在多平台无障碍阅读《财新周刊》全部内容;“财新通”为财新网每日新闻以及“周刊通”全部权益;“数据通”再覆盖“周刊通”和“财新通”全部权益;“英文通”除涵盖财新英文平台Caixin Global的全部内容外,还享有“周刊通”和“财新通”的权益。
一位行业人士指出,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付费,如全付费、部分付费或者是增值付费,没有一个付费方式时完美无缺、适用于所有内容产品的,由此来看, 产品迅速迭代,将是全面付费大计能否成功的另一关键。
付费,流量思维面前从未消失的诱惑
倾力提供高质量原创财经新闻内容,这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胡舒立而言是个挥之不去的情节。很显然,财新付费能否成功,直接影响着更多新闻平台的决策,也帮他们节约了试错成本。而对于财新自身而言,激进意味着一场赌局,假设接下来一个月财新的用户经过剥离筛选,能够抵抗住广告下滑的风险,半年后付费群体提升了30%,那将是不小的成功。
对于人们眼中“成立八年来的一次商业模式转型”,财新官方给出了自己的解释,首先是聚焦精准用户,其次是专注做专业新闻报道。
虽然以流量换广告是一种流行的商业模式,但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付费阅读从来都是难以放弃的梦想,这不仅关乎商业,也关于新闻生产人员的体面和新闻行业的兴衰,一些前财新人透露,公司一直采用“高薪养廉”,采编和市场高度分离,而这也是胡舒立口中的新闻专业主义的最大保障。
财新还称,全面付费也是 “借鉴国际同行经验,为寻求基业长青做出的重要探索” 。显然,全面付费并非是解决财务的被动举措,而从背后最大的资本方来看,财新也并未遭遇压力,投资方华人文化总裁黎瑞刚今年年初就提到,大意是财新这样的专业新闻机构盈利是不容易的,言下之意,给予财新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支持。
当然不可否认,财新面临的亏损应该是付费不容忽视的背景因素,财新曾尝试过二级市场的资本力量,2012年,财新传媒在其实名认证的微博上透露,“财新完成了最新一轮新股融资,腾讯加入成为股东之一”。彼时,坊间也多次传出“财新传媒欲3年内IPO”的消息。
财新传媒当时的公开营收数字公告显示:截止2011年7月,主营业务收入为3147.36万元,营业利润为亏损3315.09万元,净利润为亏损1426.79万元。2012年,亏损扩大为3315.09万元,IPO计划就此搁置,虽然当时关于这个IPO计划,财新传媒相关负责人表示“未听说”,而胡舒立也以“自己并不分管资本运营,不了解情况。”拒绝评论。
胡舒立的专业新闻主义,也并不排斥多元化经营,2016年8月,财新曾投资花店生意。
中国读者太幸福,但被宠坏的并不止他们
胡舒立说,习惯了免费新闻的中国读者太幸福了。事实上,新闻读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样的脾气,最担心的问题仍是提出收费会造成用户流失,美国新闻学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千禧一代中55%的人更愿意购买娱乐内容产品,只有25%的人愿意购买新闻内容产品。由此可见,年轻人对于新闻上的“付费墙”并不买单。
想要让这批人走出舒适区,这是全世界范围内的难题,即便是眼中“国际同行的典范”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号召力也并非那么强:
《纽约时报》曾经尝试推出一个名为TimesSelect即“时报精选”的内容收费计划,但由于用户未达到预期,该计划在2007年被迫搁置,后来变成了免费。因为当时该报算了一笔账,发现向注册用户收取的费用还不如网站免费获得的广告收入多。而在之后的几年时间,《纽约时报》多次修改付费项目的金额和内容。
相比《纽约时报》的纠结,《华尔街日报》的选择貌似更坚定,作为另一家最早采用付费墙的大型报纸之一,《华尔街日报》优质且独家的商业内容足以使那些富足的商业人士心甘情愿的买单。对于非付费用户,《华尔街日报》则显得更为开放,只要阅读社交平台上订阅者或者报社员工开分享的信息,就可以通过邮箱进入到“游客通道”,无需为此内容付费。
此外,《卫报》也曾推出会员制:打着提升忠诚度的口号,《卫报》将付费会员大致分为“支持者”(Supporter)、“好伙伴”(Partner)和“老主顾”(Patron)三个等级,根据付费多少,分别给予不同的特权。
可以发现,这些老牌的胡舒立眼中新闻专业主义的典范媒体,都并没有实施全面付费制度,还是给免费阅读提供一定的通道,逻辑也很清楚,付费用户需要沉淀和培养,需要时间转化,而付费之后用户的流失风险也是巨大的。事实上,很多媒体承受不了收费制度造成用户的流失,不少媒体在尝试过“付费墙”制度不久,就纷纷选择主动放离开甚至放弃的做法,美国《新闻周刊》就是一个案例。
从这个角度看,财新全面付费制度的激进程度可想而知。
《黎瑞刚投资术:看得见的真实与看不见的美学》
《雄安48小时:媒体人的笔和炒房团的腿》
《谁不说俺家乡好?叶檀就不》
专为记者打造的平台
行业资讯 | 传媒大咖 | 传媒动态
微信勾搭小助理:lanjingzhuli
商务合作:
上海:13262550281
北京:18515503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