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主要发现和观点
一
总体趋势
中国视频和媒体市场,2016年无论资本还是双创都百花齐放,2017年开始步入新视频融媒体的新时代。视频业务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台网融合,多屏,互动,个性供给,行业跨界等成为新视频的必然需求,视频业务从规模提升阶段进入到智慧运营阶段。
从2016年Q4开始,中国有线电视用户开始呈下滑趋势,而网络视频和手机视频用户继续高速增长。根据预测,网络视频时长持续增长并将于2019年接近传统视频时长。
根据艾媒咨询统计,2016年中国视频内容付费用户觃模为0.98亿人。预计2018年用户规模将达到2.92亿人。中国观众付费意识处于培育初期,视频付费市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IPTV用户市场分额正在快速提升,4K/8K视频将成主流。2016年IPTV和OTT TV用户在家庭渗透率则提高到41.11%,有线电视用户在中国家庭的渗透率下降到59.57%。运营商对视频业务的定位发生根本性转变,视频成为实现运营商战略转型的基础业务,特别是4K/8K视频业务。4K/8K在音质、画质都具有较高的提升,对网络性能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
1)带宽:4K/8K视频提出了5-20倍带宽新需求,VR对带宽的要求高达Gb/s;
2)丢包率:在丢包方面,大视频业务由于高压缩比等原因,对丢包率要求更严,4K直播要求10-5,VR要求10-6-10-8;
3)在延时/抖动:人眼对于相位敏感,视频要求网络延时在15-20毫秒之间,抖动要求几纳秒内,视频加载时间要求2S,而频道切换时间要求1S。
随着社会进入泛视频的时代,视频内容多样化,传统视频和在线视频都在探索新的空间和能力,社交短视频,移动直播,垂直行业视频,强势IP,平台融合运营能力都是市场主要竞争力。
二
商业模式
在新媒体渠道下,商业变现模式逐渐多元化、创新化和向价值最大化方向演进,版权价格之外,优质内容借力于新媒体渠道,得以加速形成元素授权、植入广告、终端观众付费、衍生品及其他娱乐业态开发等衍生变现、多元商业变现模式。
在收入结构上,2015年用户付费占中国在线视频行业收入的比例为13%,远远低于视频广告收入占比60%,但用户付费收入占比正在快速提高,预计2018年,用户付费占比将提升到31%,成为视频行业第二大收入来源,广告收入占比下降到49%。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在线视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短视频和直播带来的用户付费习惯培养和流量价值变现。
目前短视频行业盈利模式主要是广告收入,同时,秒拍,美拍等都开始尝试通过打赏、赠送礼物获得收益。社交电商、网红经济等更多盈利模式正在加速开发。网红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主要变现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植入或代言广告,另一种是利用自身的粉丝资源,通过匹配对应产品,将用户导流至电商平台。优酷土豆加入阿里,再次推出“边看边买”玩法;美拍宣布“M计划”,并同时宣布上线“边看边买”功能,同时支持短视频和直播。
2015年后半年中国移动直播兴起,进入全民化时代。2016年之后多家直播平台与电商、旅游、体育等行业跨界合作,行业垂直细分领域崛起,BAT等巨头亦纷纷入场。“直播+”将成为趋势,与体育 、教育、游戏、电商等领域进行融合。目前,直播平台获取营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C端收费,主要通过用户打赏形式或提供增值服务吸引用户付费;B端收费,为企业提供营销推广服务进行收费。当前直播平台的主要收入来源,以用户打赏为主,用户付费占比在80%左右,预计两年后直播平台营收结构将形成用户付费和广告收入各50%的情况。
从新媒体向融媒体演进:融媒体,区别于过去单一或者少量媒体的传播,实现多种媒体形态如视频、音频、文字、图形,在不同媒介如报纸、广播APP、知乎、微信公众号等的传播。“融媒体”把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优势互为整合,互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融媒体将打通媒体的界限,使媒介之间的边界由清晰变得模糊,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到节目相关的社交媒体讨论中,通过主流电视媒体与移动社交媒体相结合,形成巨大的点击与收视流量,多屏,互动,IP,社交,电商等形成趋势,融合化运营日益盛行。
三
新技术新机会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视频和媒体加快个性化和智能化发展。语音交互将成为标准配置,手势交互渐行渐近,图像识别面部识别应用将在更多场景适用。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为视频/媒体产业带来五大变化:个性化内容,机器作品,传感器信息,临场化体验和分布式生产:
个性化内容:根据算法设置个人议程,进行个性化推荐;社交机器人对话式呈现新闻;基于大数据分析、基于场景的个人化信息定制生产。
机器作品:基于机器学习,机器能对内容进行智能分析和建模,根据不同用户喜好、终端等特性写作不同文章。目前机器写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以写作财报、股票信息、天气预报和体育赛报等数据性强的事实类报道为主。
传感器信息:人体感官的延伸。大规模环境信息、地理信息、人流信息、物流信息等可提供大量多元可靠的数据和线索,并可以更灵敏地感知未来动向,为预测提供依据。
临场化体验:新技术将创造媒体用户与现场的新关系“临场“,新技术从网络视频直播和VR/AR两个方面推动用户的临场感。
分布式生产:社交媒体的应用,使内容生产逐步趋向分布式,多种主体在自组织模式下共同参与,甚至参与者扩展到分布式的物体。
AR/VR将重塑视频及媒体的表达和外延,体验的临场化,是人们感知世界的新方式,也是现场塑造的新形式。Facebook、高盛等把AR/VR作为下一代的计算平台,集内容、社交、服务及交互于一体的新平台。
在新视频融媒体时代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产业重点机会包括以下五方面:
生产系统IP化和云化:思科预计到2021年,64%的云数据中心流量是视频内容, 82%的IP流量是视频内容,这些内容将跨多个平台进行提供。
混合分发平台:随着新视频融媒体的变化趋势,开始出现涵盖现有各种分发平台的混合型平台。
能力开放平台:包括视频IaaS,PaaS,SaaS,视频生态云等。
精准营销和运营平台:通过大数据挖掘自动分析视频中的画面内容,并自动在视频中产生信息、标签、商品等内容,从而实现更精确的广告精准匹配,增加广告投放,实现将流量转换成营收的目标,并进行效果的监测等。
行业视频应用:政府、金融、零售商业、教育、新兴领域等,智能视频技术正作为重要工具得到广泛应用。随着这些领域的发展壮大,视频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中国三大运营商在视频市场上,即将开始从规模经营向价值经营转变。根据中国三大运营商的计划,2017年底,中国三大运营商家庭视频用户规模累计达到1.66亿,超过5500万新增用户市场空间。
随着4K超清、电视新媒体、家庭互联网、智能家居、媒体融合等等产业机会的呈现,为运营商进行视频产业布局和创建视频产业价值带来了机会:构筑“大宽带+平台+视频业务+用户管理+高质增值服务”的视频生态,利用管道优势,加速融合视频、移动视频和行业视频产业发展;围绕内容、用户和体验三大核心要素树立视频业务品牌;通过生态构建,探索流量变现、能力变现、运营和用户价值变现等创新的商业模式。
视频生态体系中,运营商的优势建立:统一的入口,统一账号、统一付费,更快的速度,更高质的视频,更智能的运营,更好的体验。运营商在管道优势基础上,建立统一入口,基于平台的开放生态系统的建设与运营,聚合众多技术、内容、终端、服务提供商,为多样化的多屏终端用户提供丰富而优质的内容,为行业提供定制化的视频应用和服务,实现个性化、极速化、泛在化、碎片化、智能化、共享化的运营目标,提供包括视频导流、收视分析、节目智能推荐、精准广告、电商购物、智能营销、智能客服等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