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出行的高频属性已成为腾讯阿里场景之争的最后战场

“扫码出行”不是新事物,早在2017年7月腾讯就推出了“腾讯乘车码”,同年9月,马化腾在广州亲自体验“腾讯乘车码”,一时间成为了媒体报道的焦点。但在接下来的半年里,更多更刺激的新闻吸引了大众的眼球,“扫码支付”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中小财经网站角落里无人问津的公关软文

最近,上海地铁和深圳地铁相继推出移动支付乘车服务,各支付平台纷纷借势营销,才让人们忽然意识到,“扫码出行”在国内早已蔚然成风,不止是腾讯和阿里,不少中小支付平台甚至手机厂家也加入其中,俨然是一个小风口。

“扫码出行”上演生死时速

从某种角度看,各大支付平台对“扫码出行”重视,显示出以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从打磨“明星产品”开始转向与更多线下场景的融合,赋能更多实体产业。事实上,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线上产品的快速发展和日趋成熟,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重心已经转向线下场景的拓展,“腾讯乘车码”正是微信支付在出行领域的一次探索。

现在,从百度引擎搜索“腾讯乘车码”,可以看到大量腾讯官方的新闻稿,整齐划一的标题和内容,大都是“腾讯乘车码在惠州正式上线试运行”、“腾讯乘车码亮相苏州正式上线”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光从公开资料来看,腾讯乘车码已“悄无声息” 的上线了30多个城市地区。

如此紧锣密鼓的布局,再联系去年马化腾的亲自站台,足见腾讯对公共出行领域的重视,而对公共出行的布局归根结底还是出于对支付生态闭环的布局和厚望。对于腾讯和微信支付来说,能否在线下场景方面跟老对手支付宝进一步拉近差距,“腾讯乘车码”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棋。

相比腾讯旗下的微信支付,更早布局的支付宝在场景拓展方面要成熟很多。依托淘宝网推出的支付宝,不仅有着与生俱来的纯正的支付“血统”,而且在支付领域经营多年,已衍生出余额宝、花呗、芝麻信用的等分支产品,此外,从2013年起,支付宝持续发力线下并赋能更多行业,将电商渠道与线下场景打通,围绕支付打造出了一个趋于完整的生态。

相比之下,借力“春晚红包”一夜爆红的微信支付,更像一个根基薄弱的“暴发户”。从之后的发展路径看,背靠10亿微信用户,微信支付很快在支付领域攻城拔寨,不仅微信支付的用户数量和使用频率直逼支付宝,还先后推出了对标余额宝、借呗的产品,以至于有传言称,马云曾在内部会议声称“杀到企鹅家后院去”。但与此同时,是微信支付在更多场景布局和对其它行业的赋能上,也已经显露出它的“先天不足”。

一场对高频场景的争夺战

微信支付可以短期内快速复制一款余额宝或者借呗,在更多领域的场景布局上,却被支付宝远远甩在身后。一个典型的例证是,芝麻信用推出三年之久后,腾讯信用分才姗姗来迟。有专家分析认为,腾讯信用分之所以一再推延,与腾讯缺少场景支持,难以为用户画像提供多维度的数据模型不无关系。

在传统互联网时代,或者说在互联网的上半场,人们对BAT的认知是“百度由技术驱动、阿里由运营驱动、腾讯则由产品驱动”。到了“互联网的下半场”,靠技术驱动的百度在市值上逐渐跟A、T拉开了一点距离,之前靠产品的驱动的腾讯帝国,则开始依托微信支付向更多线下场景和行业发力。

不久前,“微信之父”张小龙在一次对外发言中称,“2018年我们希望能做一些新的尝试,我认为探索线下的精彩生活,这是我们下一步想要尝试的一个方向。”张小龙表示,目前,微信小程序支持已经通过扫码、移动支付等方式跳转至小程序,未来,微信方面希望小程序成为线下每个门店的标配。与此同时,支付宝的“小程序”落地,也在紧锣密鼓的展开。

除了零售行业,具有“高频”和“高黏性”特性的出行领域,也已成为支付战场的“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公交、地铁等公共出行领域,堪称入口级场景,围绕公共出行,可以衍生出一个完整的场景生态。同时,无论在零售行业还是公共出行领域,支付都是互联网公司触达用户最近的入口,也是最快的入口。如果可以顺利切入高频场景的支付入口,也就意味着为自身支付平台的发展,打开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相比区块链、无人驾驶和人工智能,在科技创新方面不够惊艳的“扫码出行”很难得到媒体和大众的真正重视。不过,“扫码出行”是一个“互联网下半场”的“潜行者”,各大平台对“公共出行”的拉锯战背后,一场针对高频场景的争夺战,已经悄无声息的进入了白热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