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美国互联网没有内容运营岗中美互联网用户差异明显

美国是互联网的发源地,自从它诞生以来,其他各个国家都在模仿借鉴美国的互联网发展模式,中国当然也不例外,但是有样东西似乎是中国互联网独创的——“运营”岗。运营岗在国内人数众多,大约是产品经理的三到四倍,然而在美国却几乎并没有这个岗位,或者只有电商公司才会设置几个少量的与运营有关的岗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与中美两国互联网行业差异有关。

很多人只是对“运营”这个词有个模糊的概念,总的来说,运营本质上是为了帮助产品与用户之间更好的建立起来关系所需要使用的一切干预手段。体现在互联网上,则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即“拉新、引流、转化”和“用户管理和维系”,这两方面是所有互联网公司都要面对和解决的。

与中国不同,美国拉新、引流、转化的工作一般来说是通过销售或广告投放来完成,而用户维系和管理的工作,则由用户体验部门来承担,部分资金雄厚的公司还会专门雇佣专业科学家或黑客以数据技术手段来系统性地实现用户增长。而中国则大量存在“社群运营”、“新媒体运营”“产品运营”、“用户运营”等岗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首先,美国互联网往往是技术创新驱动,而中国则是商业应用创新驱动,而在商业驱动方面,“运营”当然会占据更重的分量。其次,中国互联网“搬砖”劳动力廉价,公司可通过简单重复的人力堆砌来实现用户增长,而美国人力成本高,实现目标更多的是通过技术手段和标准化流程。最后,美国互联网公司推崇数据驱动增长,而中国互联网用户成分复杂啊、需求多样,难以通过量化模型来实现数据驱动增长,而且高端数据人才稀缺,导致实现这一方式的成本相对高昂,因此难以大范围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