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讲到用户的时候,其实不是笼统的一个概念,因为用户是不同的,是可以分类的,我们可以把用户分成五类,
第一类叫做尝鲜者。第二类叫做早期使用者。第三类叫主流用户(普通用户)。第四类叫后期用户。第五类叫落伍者。
总结为以下三类:
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极客发烧友普通消费者,我们的主要用户群体保守和怀疑者,对新事物比较怀疑,例如:对微信支付担心不敢使用等。
在传统行业,关注的用户在于主要的用户群体,他们的”用户至上“,就是所谓的主流用户至上。只要满足了这部分用户的需求,那么,就是最好的宣传以及运营。之前的广而告之也是基于这种理论。
而互联网公司则应该”早期用户至上“,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两个时代的产品对用户有着不同的需求。互联网时代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较短,且新产品不断涌现。主流用户的意见相对落后,不能作为主要依据。而且这部分用户的意见,并没有前瞻性,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作为普通用户,眼光大多放在已有的功能完善和体验上,并不能在产品方向上给出有效的意见。就像梯型车发明前的《关于美国人出行市场的调研》结果是美国人对出行非常满意,可以骑马,还有铁路,调研结果表明,不需要在出行市场上做任何事情,这里面没有需求,除非你改良下马种,让马跑得快些。但当时的人们没有意识到,可以有一种梯型车可以完全改变人们的出行。这个就是产品设计者需要《跨越鸿沟》的核心理论。
在互联网行业,你不需要找到众多的用户,你只需要找到几个有前瞻性的发烧友级用户,来带动其它用户,进而撬动整个市场。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项目做了好多个社群,每个社群拥有好多用户,但是,效果却非常不好,甚至只有发红包时才会引起一阵轰动,然后多几个人,抢完红包,人就跑了,又变成一滩死水。
所以,当前我们做社群或者用户运营,用户数量已经变得不再重要,而用户质量却尤为凸显出来。
也许听过一个理论,就是互联网时代,通过6个人,就可以联系到任何一个人。而近期的报告告诉我们现在只需要4个人就可以做到。
那么就得出了一个有效的社群公式:
优质社群=链接质量*链接系数
假设这个公式是成立的,我们可以试着在微博里找到1000个优秀的妈妈,每个妈妈拥有10万左右的粉丝,然后逐一去深聊,让她们成为运营者的朋友,最后把她们聚集到一个群里,虽然这个群仅有1000人,但这个群的能量却是一个亿级的市场。他们可以轻易的撬动一个行业。比如,向这些妈妈极力的宣传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那么一个现象级的事件就会一夜间打造出来。
我们再返回头来,看看那些不成功的社群运营方法,竟然无一不是在搞数量。认为拥有大基数用户的社群才是核心基础。往往忽略了社群中人的质量。纵然有百万用户,一篇帖子发进去,也无非几万点击量,起不到什么作用。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传播能量出现了差异化。传统时代,你人缘再好,也就无非传播身边的几十人,并且传播成本高。而互联网时代,一个大V动辄几百万的粉丝,他的传播成本非常低。
所以,一个深度用户的传播能力,远远大于几千个普通用户。
这样看来,我们要挖掘和深度运营的社群,应该是这些优质用户组成的。
如果你觉得有用,请分享出去
如果你有感言,欢迎给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