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繁荣的背后真相离我们越来越远

“自媒体太多,记者太少,故事不够用了“,这就是今年的第一感觉。

前几天的金正男之死,我陆续看到了好多个版本,或是争权,或得罪资本主义被Kill,又或者死的根本就不是金正男等等,这一轮的信息披露尚且不完结,下一批的事实又陆续上线,把某些段子手的脸打的啪啪作响…

佘宗明:“面对真相未明的悲剧,节制我们旺盛的表达欲就是最好的表达”。

国内的信息生态结构有个毛病:争议量很足,二手信息泛滥,而新闻的产生能力缺严重不足(当然,追星的狗仔队永远有精力去现场),具有公信力和决定性的主流媒体机构几乎没有。

一条简单的新闻,一波三折,最后到用户的手上时,面目全非,变了味道、成了广告、顺便炒作下,结果除了某个老板的腰包大点之外,吃瓜群众依旧上班的上班,吹牛的吹牛,那么新闻本身应该存在的意义呢?客观公正的反应我没看见,就算主观的推送也是照样很少。

在自媒体井喷式发展的今天,我看到越来越少的记者出现在”案发现场“,反倒是自媒体的段子越来越丰富;他们就一个人,一张椅子,一个小本子,热点从他们的手上源源不断的产生:经济、民生、科学、时尚、艺术等等,都能指指点点。

2015年的天津大事件,媒体没有动静,吃瓜群众各种平静,我可以理解为这是兔子为了不让民众恐慌所做的必要措施,可以理解对吧;但后面我发现后面即便是真的需要曝光的虚假平台和隐患也没有了记者的踪影。

追求事实已经成了奢侈的事业?

记得以前,美团被曝光食品安全问题,无数的编辑拿起笔手上上下翻飞,围绕着这个热点大肆吐诉食品危机,竞争对手也赶紧落井下石,起初是因为这个店被查出了问题,明天依然是这个店的负面评论,不过却加上了自媒体的疑惑和分析,唯独来自一线的报道相当稀缺。

好好的新闻媒体,如同二手旧货市场的繁荣,充斥着各种夸张的叫卖声——就像这两天你看到的武汉店主斩首血案那样。每个人都想从尸体堆里翻出能用的旧衣服,是的,每个人都想从尸体里淘东西,而不是想着去店里买新的。

这就是今天繁荣的自媒体的真相,很可能也是我们媒体生态的真相。

新媒体转型带来的焦虑,还有资本寒冬吹掉的经济实力,记者离新闻越来越远,要么直接死掉了。

互联网竞争的制高点,已经从过去的平台、产品、渠道的竞争,升级为内容的抢夺。百度抓遍天下内容的时代永远过去了。

今天,不掌控内容,就没有流量;没有流量,就没有收入。因此,内容生产者将在未来取得更高的议价能力。然而问题在于,目前这种每个人都只想吃剩饭的生产模式,能够支撑内容产业的繁荣吗,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