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古代人也喜欢玩自媒体。只不过,古代人没有电脑,手机,所以和现代人不同,古人更有创意,一般都是把诗歌写在墙壁上。像寺壁、石壁、驿壁、殿壁、楼壁等等都是古人发布作品、提高自己人气的好地方。
题壁诗始于汉代,谁发明了,不得而知,不过汉末书法家师宜官是我们知道的最早的题壁者。
经过了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了唐代,题壁之风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全唐诗》里的大量诗作都是随意写在墙壁上的,这可真是够“山寨”。
崔颢是当时很有名的一位“山寨诗人”,他的题壁诗《黄鹤楼》被公认为是七律中最好的。即使有“诗仙”美誉的李白看到崔颢的这部作品,竟也无奈打消了题诗的念头。
与贾岛齐名并称为“姚贾”的姚合,也喜欢在墙上写写画画,他的诗友项斯说他“官壁诗题尽”,不妨建议他跑到万里长城去题诗,足够他折腾了。
唐宪宗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的诗歌盛行一时,“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农人牧童,都能朗诵几首。元、白二人有时亲自书写,这些墙壁如果被人拆了藏在家里传给子孙后代,到现在可就是稀世之宝了。
五代时期最着名的题壁者当属大书法家杨凝式。杨凝式“素不喜尺牍”,对铺在桌子上的纸张视而不见,专门喜欢把书迹留在寺庙的墙壁上,真是一个怪人。放到现在,肯定会被人追捧为“行为艺术大师”。
宋代题壁之风不逊唐代,举凡邮亭、驿墙、寺壁等处多有题咏。如果你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现诗名是“题什么壁”或“书什么壁”的格式,那么这往往就是题壁诗。
苏轼的《题西林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现在更多被人提及的是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驿》:“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在繁星似锦的文学史上,林升不过是一颗勉强被人眼看到的六等星,他能够名垂后世,还要感谢驿站那一面冷冰冰的墙壁。
元代以后,印刷术得到广泛应用,题壁的这股风气一天比一天弱。此时的文人士子们“吟诗作词”的水准连小学生都忽悠不了,但印刷出版的诗集却泛滥成灾。像号称“十全老人”的风流皇帝乾隆竟然写了四万多首,数量直逼《全唐诗》,不过没有一首流传开来,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乃“枪手”所为,真是替他老人家汗颜。
后世也有“康乾盛世”,不过这题壁诗为何独独兴盛于唐宋?题壁诗与古人的诗歌创作和书法活动紧密相连,而唐宋时期诗歌、书法正呈现“大爆炸式”的发展。同时,唐宋时期印刷出版业并不发达,以至大量诗歌不能及时刻印,“题壁”就成为诗人即兴“发表”诗作的最佳方式。
唐宋诗人之所以热衷于在“悬崖峭壁”上题诗,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他们有着强烈的“传播欲望”,他们今天娶了个貌美如花的小妾,也巴不得明天全天下都知道。就像今天的人们,总喜欢在博客、论坛等等一切渠道发布自己的作品,虽然文理不通却也奢望“一举成名”。
有一位革命先烈,就企图通过一首题壁诗来唤醒民众。这个人就是戊戌政变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他在狱中题诗,“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写完这首诗后,他慷慨就义。不过,也有人说,这首广泛流传的诗其实被梁启超修改过,现在看到的诗比原诗更有气势。
到了今天,能够写诗的和愿意写诗的人都越来越少了,那些在古寺名刹、摩崖刻石游览观光的游客,“题壁”只会留下“某某到此一游”“某某我爱你”之类的话。游客们满足了自己的传播欲望,却损坏了景区的文物、树木等设施,这种没有公德心的行为还是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