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定向很精准 但是信息流广告效果却不好

我们都知道,做信息流广告的第1步,是要先搞清楚谁是广告的目标受众

很多广告主会把广告受众和广告产品的购买者直接划等号,认为:

信息流广告最擅长的不是定向人群精准投放吗,那只要把这个人群的画像勾勒出来,死盯着这个人,也就是直接会购买的人投放就可以啦。”

我想说,这绝对是对信息流广告定向的重大误解。

那么问题来了:

1、你要广告的,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

实际生活中,许多购买,从问题的提出,到收集资料,再到备选方案的提出,最后到最终问题的解决,可能需要两个甚至更多人参与,许多情况下,是许多人一起决定购买什么商品。最常见的,就是以家庭成员讨论为主的的家庭式购买决策。

比如买车、家电、理财、旅游,还有前文所说的母婴产品,类似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相关者利益的商品,我们往往不会自己直接做出是否购买的决定,我们会说“要听听家人的意见”,对应的,销售也会建议“要不要回去和家人商量一下”,要购买的产品越重要,就可能有越多的家庭成员参与决策。

以买车为例。传统观点认为,购买者最关心的应该是自己的支付能力是否足够、汽车的功能是否实用或酷炫、会结合自己的身材判断空间是否舒适。但实际却是另外一回事。人们将汽车视为家庭的一部分,即使购买过程中你从未见过除购买者本人以外的其他家人,但是,他咨询的很多问题确实和家人的需求相关,而且座位数越多,功能越多,问题涉及的家庭成员数也越多。

2、搞清楚谁是目标用户。要明确你所营销的产品属于个人就可以决策购买的,还是需要一群人做决策的,目标用户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是一群意见统一的人还是一群意见有分歧的人。

实践中,传统广告的受众和广告方式的单一性决定了营销工作者可能要花很大的精力去了解这5个角色中谁更有可能成为决策者?吸引谁更容易有效果?谁最容易在最短路径内受影响成为决策人?然后用针对性的文案去吸引这个人。但在营销工作开始初期,你根本没法准确预测谁是潜力股,一旦选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广告无效。

相比,信息流广告并不需要预先设定谁是决策者,因为,每个角色都有转化的可能。你只需要认真洞察每一个角色的痛点,做好每个创意,精准分发到对应的角色,每个相关的人都能准确的接受广告创意的撩拨,上升为决策者。

所以,在给信息流广告设定投放方向时,一定要了解有哪些人会与广告相关,每争取到一个关注者,就等于为购买行为增加了一个支持者,如果上述说到的5个角色都受广告影响一定要购买,那就肯定会购买——能搞定一群人的信息流广告,才是优秀的信息流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