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稳定认同和低质量的内容创作为人人网的衰败添了一把柴火。
社交是基于身份的认同,更是基于志向和趣味的认同,志同道合、臭味相投,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道理再明显不过了。
人人网在采用校友身份认同模式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种基于兴趣认同的模式。
身份认同的模式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毕业了,跳槽了,移民了,认同感都会不断降低。而基于兴趣认同却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这也就是为什么知乎、豆瓣这类网站现在依旧坚挺,甚至虎扑这样的传统PC社区也能老树开新花的原因。
大学生的主要时间用来学习考试和日常娱乐,很难有大把的时间进行内容创作,糅合了博客和QQ空间的日志功能,显得鸡肋十足,大多数人没有用过,用过的也是简单写写心情或者复制粘贴一些热门帖子。
大学生们的认知总还是有限的,知识水平特别是社会阅历还比较欠缺,因此很难像现在一样产生各种大V,也很难有高质量的内容产生,比较封闭缺乏质量的内容生成系统,在PC时代还不致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值得一提的是人人网很早就有了公共主页这个功能,只可惜仅仅作为大学社团的展示账号,并没有发展成微信公众号这样的产品。人人网也产生过一些影响力超出一所学校范围的红人,算是早期的一批网红吧。
说到这里顺便说一下为什么微博在微信等的打击下日渐消沉最后又能成功反转,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人人网客户是如何流失的。
许多人认为微博的复兴是借助娱乐明星和热搜,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微信席卷全国后,长辈、老师、领导们都成了微信好友,发朋友圈不再像以往那么随心所欲,想到基于真实信息和熟人圈子的人人网,许多人头也不回地转战微博,发泄真实的自我,寻找通向远方的新道路,顺便也在娱乐与热搜中找到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