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 企业关注SEO 忽略社交媒体 是万万不能

新媒体时代,很多初创公司,仍旧会把营销工作的第一入口,放在搜索引擎,早些年间很多营销人员常常会说社交媒体对我们的品牌没有任何影响,其实,这样讲真是大错特错了!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当人们在搜索引擎获取第一手结果的时候,往往还会到新浪微博,以及今日头条这样的媒体平台,查询相关信息,而且上面的意见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1、建立社交媒体账户

现在的SEO工作一定是与社交媒体账户相辅相成的,对于页面的搜索引擎优化,社交的最大好处之一就是能够长久的与关注者保持频繁的互动与交流,并且可以得到快速的传播。

为此你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实时监控,及时回答网友的问题,并且与用户发起真实的互动,而非机械的转发与评论,即便你经常遇到被问及竞争对手的产品与相关信息,你也要真诚的回答问题,这样对你的品牌传播百利无一害!

2、专注搜索者需求

很多企业站点都会投放统计代码,透过这个统计代码我们经常会监控到来访者浏览页面与停留时间,大致我们就会判断出这个用户的搜索意图与潜在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站点页面能够合理的筛选相关用户进一步引导到最有效的“着陆页”或许是微博,QQ号,和社群。

比如:一个人通过搜索“红豆薏米的功效”来到目标网站,初期你很难判断他的需求是什么,是购买红豆,还是他想除湿气,这就要求在红豆薏米的页面,有一个相关的引导,比如不同产地红豆的价格,红豆薏米除湿气的不同方法,透过二次点击,进而判断目标用户需求,最后根据平均转化率,合理的引导他到你的微博,还是QQ群,还是微信号。

3、挖掘行业热门问答

很多初创的公司初期更多的是展示自己的内容,以及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很少去关注行业相关网站以及新媒体平台,大家的问题,对于一个品牌,如果你真正的想抓住更多的用户,那么你一定要抓住他们最关切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为此,你可以到行业领袖的个人博客,以及个人社交媒体,或者是问答平台,来总结归纳,行业中人群最关心的热点是什么,并合理的分发到企业的公共资源中。

SEO优化

以上的3点,意在提醒初创企业不要过度纠结于SEO或者是新媒体平台,如何挖掘用户需求,和通过什么渠道解决用户需求,才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原文:http://www.ililei.com/post/3177.html

你用社交媒体上看新闻吗 是的 67%的美国人也这样做

今日推荐:本文内容来自网易新闻学院(id: we_know_media)。这里有最新的传媒动态和行业报告,还有最in的线下沙龙、讲座、培训。快和学院君一起去看有意思的传媒圈吧。

近日,皮尤研究中心发布《2017年社交平台上的新闻使用情况》报告。报告发现:超六成美国成年人在社交媒体上看新闻;Twitter用户看新闻的比重最大且增长最快,这与特朗普的频繁推文息息相关…

出品| 外言社

翻译| kewell 编辑| 王茸

你会从哪些渠道获取新闻?是电视、电台、报纸还是社交媒体?皮尤研究中心近日发布一份报告,调查了4971名美国成年人在2017年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的情况。结果发现,67%的调查对象会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而社交平台也愈发注重自己的新闻功能。

1超六成美国成年人在社交媒体上看新闻

截至今年八月,美国成年人在社交媒体上看新闻的比例已达67%,与2016年初的数字62%相比有所提升。皮尤将这些人称为社交平台的“新闻用户”。

人数的增长主要来自年纪更大、受教育程度更低的非白人用户的推动。今年,在5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通过社交平台看新闻的人数比例首次突破半数,达到了55%。而18-49岁人群用社交平台看新闻的比例与去年持平,为78%。

74%的非白人会用社交平台看新闻,比去年增长了一成,非白人似乎比白人更喜欢从社交平台获取新闻信息。

如果根据学历划分,非本科学历用户使用社交平台看新闻的比例有所增长,相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用户的使用比例开始下滑。

2在Twitter上看新闻的用户增长最快

在分平台考察用户的读新闻习惯时,皮尤分别统计了各个平台上看新闻的用户比例和美国用户比例。

先来说说各个平台上新闻用户的比例。总体来看,Twitter、Youtube和Snapchat三家的用户看新闻的比例在提升最快。自2013年以来,已有一半的Twitter用户已经开始在上面看新闻,而在今年,由于出现了一个爱发推文的总统特朗普,Twitter用户看新闻的比例迅速增加至74%,比去年提升了15%。

这些平台之所以能实现新闻用户的显著增长,得益于一年来采取的“新闻优化策略”。

Twitter不仅依靠特朗普的活跃博得了大量日活,还积极向新闻内容发布者寻求合作,推出了不少新闻直播。Youtube推出了Youtube TV功能,以不及有线电视一般的价格,向订阅用户提供各大新闻媒体的内容,并在客户端首页增添了“突发新闻”的模块。

(Youtube首页增加“Breaking news”)

Snapchat今年则在发现频道上引进了多家大媒体品牌,包括CNN、NBC、《纽约时报》,他们表示这一引进计划会持续下去。

针对美国用户而言,Facebook还是被多数人选为了第一新闻消息源,有66%的美国人正在使用Facebook,45%的人在上面看新闻,占总用户数的68%;YouTube位居第二,美国用户和在平台上看新闻的美国用户比例分别为58%和18%,两者间差距较大;Twitter平台的状况则与Youtube相反,用户规模不大,但在平台上看新闻的人多达总用户数的73%。

3年龄、学历、人种,不同平台上的用户特征如何?

在不同社交平台上看新闻的用户有着不同的特征。Instagram和Snapchat的用户一般更年轻,并且有更多非白人;Twitter和领英的新闻用户则学历更高,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9%和45%。

用户量最大的Facebook和Youtube拥有更多年长的新闻用户,最年轻化的新闻用户平台则是Snapchat——18-29岁群体占82%。

用社交媒体看新闻并不意味着其他传统的新闻获取渠道被无视,很多社交媒体用户仍然会使用其它渠道看新闻,但来自不同平台的用户对传统媒体的偏好也有所不同,例如:Twitter和领英的新闻用户会更倾向去新闻媒体的网站或app看新闻、 Facebook新闻用户观看本地电视台的比例更高。

本文由网易新闻学院外言社独家整理,kewell翻译,王茸编辑,转载请后台联系。

网易新闻学院

网络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发布是否属于 为公众所知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文章不代表IPRdaily立场#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申发振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原标题:也谈网络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发布是否属于“为公众所知”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社交网络中公开的内容在专利无效程序中作为证据使用的情况逐渐增多。然而,微信朋友圈的公开是否构成专利法意义上的公开?业界对此观点不一。

最近看到几篇关于微信朋友圈是否属于专利法意义上的公开的热文,颇具思考价值。在延伸阅读之后,也谈谈对微博、微信、QQ空间等网络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发布是否构成公开的个人理解。

一、从相关法律看如何理解“为公众所知”

上述新型网络媒体作为技术发展的产物,虽然与传统的出版物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也只是载体和平台的变化,所适用的法律法规的内容和实质并无二致。即,判断上述媒体上发布的信息是否构成公开,仍需放在专利法、专利审查指南等的基本框架下考量。

“为公众所知”由新颖性判断中的现有技术或现有设计而引出。根据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五款和第二十三条第四款的规定,现有技术(设计)是指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技术(设计)。

如审查指南所述,现有技术(设计)包括在申请日(有优先权的,指优先权日) 以前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在国内外公开使用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的技术(设计)。现有技术(设计)应当是在申请日以前公众能够得知的技术(设计)内容。换句话说,现有技术(设计)应当在申请日以前处于能够为公众获得的状态,并包含有能够使公众从中得知实质性技术(设计)知识的内容。

如何理解“为公众所知”,需要把握两点:

1.何为“公众”

所谓“公众”,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我个人理解这里的“公众”就是其一般涵义,即普通大众,与私人、某些特定人相对。

2.何为“能够为公众获得的状态”

关于这点,我同意新专利法详解(尹新天,2010年)中的解释:所谓“能够为公众获得的状态”,不是指有关技术(设计)内容已经为公众中所有的人实际得知,而是指有关技术(设计)内容已经处于向公众公开的状态,使想要了解其技术(设计)内容的人都有可能通过正当的途径了解,而不仅仅是为某些特定人所能了解。这种向公众公开的状态只要客观存在,有关技术(设计)就被认为已经公开,至于有没有人了解或者有多少人实际上已经了解该技术(设计)是无关紧要的。若要认定构成能够为公众所知的现有技术(设计),上述状态必须已经实际存在,而不能仅仅是一种“可能”;而这种状态的性质是使有关技术(设计)内容“能够”为一般公众所了解。

可见,“为公众所知”是一个客观事实,不是一种可能性,也与发布者的主观心态无关。

二、结合案例看几种常见网络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发布是否属于“为公众所知”

这里,在上述框架下,来讨论相关媒体的情形。

1.微博或博客

在申请日前微博或博客发布的信息,可以构成“为公众所知”。

微博或博客是面向公众公开的,这是共识。明星大V的微博,常常能够广为人知,更是加强了这种认知。

并且,信息一旦在微博上发布,就成为 “能够为公众获得的状态”,想要了解其内容的人都可以通过所关注的微博、搜索等正当的途径了解。

2.QQ空间

在申请日前QQ空间发布的信息,是否可以构成“为公众所知”,取决于QQ空间是否对公众公开。

QQ空间被认为具有如下可变属性:一方面,其是对应于个体账户的,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另一方面,其可以设定为“所有人可见”,从而变为对公众开放。在后一种情况下,信息一旦发布,就会成为 “能够为公众获得的状态”,想要了解其内容的人都可以通过QQ账户、搜索等正当的途径了解。

在实践中,QQ空间不同的开放状态,对于是否构成“为公众所知”会有不同的判断。

例如,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作为案例((2017)粤民例字第2号)发布的叶细乖诉深圳市卡乐斯家具有限公司等侵害外观设计专利权纠纷案((2015)粤高法民三终字第594号判决)中,法院认为:用户必须在注册有QQ帐户的前提下才能访问他人的QQ空间,或者已知他人QQ号的前提下才能在搜索引擎网站进行搜索,而且这两种访问他人QQ空间的方式还需要被访问的QQ空间设定对外开放权限。现有证据没有显示所涉及的QQ空间在涉案专利申请日以前的开放权限,因此无法确认该QQ空间所显示照片当时为公众所知或处于公众想得知即可得知的状态。记载于个人名下的QQ空间,对特定用户公开的信息,不属于现有设计抗辩构成中的“为公众所知”。可见,本案中,由于没有证据支持QQ空间为“所有人可见”,法院没有认定其属于“为公众所知”。

而在(2017)京行终3957-3974号等八件专利权无效行政纠纷案中,法院认为:在QQ空间是一种社交网络平台,作为公司销售人员的QQ空间中所附公司产品图片通常应当认为是一种对外推销行为,公证书记载的该公司产品均处于“所有人可见”可证明对所有人公开是一种常态。本案中,由于通过公认为对所有人开放的微博链接到QQ空间,且QQ空间处于“所有人可见”的状态,因而认定构成“为公众所知”。

3.微信

微信情况稍显复杂,分两种情况来讨论。

1)微信公众号

在申请日前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可以构成“为公众所知”。

微信公众号从其属性上看是面向公众公开的。并且,信息一旦在公众号上发布,就成为 “能够为公众获得的状态”,想要了解其内容的人都可以通过所关注的微信公众号、搜索等正当的途径了解。

2)个人微信朋友圈

这里,注意要讨论的行为仅限于个人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的这一事实,而不关注该信息可能被转发或传播到其他类型的媒体,因为后面可能发生的这种行为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非作为客观事实存在的实际状态,且即使确实发生也是与前面的发布信息完全不同的行为,并不影响对之前个人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的行为性质的判断。

个人在申请日前微信朋友圈发布的信息,不能构成“为公众所知”。

个人的微信朋友圈面向的是“特定的一些人”,即微信好友,而非“公众”。并且,个人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的信息,也不会成为 “能够为公众获得的状态”,想要了解其内容的不特定的公众(例如微信好友之外的人)存在不能通过微信账户、搜索等正当的途径了解的情形。

在实践中,在诉讼和无效程序中出现的案例,大多持此观点。例如可以具体参见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16)粤民终801号民事判决书和专利复审委决定号为35400号的外观设计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决定书。两案的承办法官和审查员也都曾撰文评述,发表了微信朋友圈信息不能构成“为公众所知”的类似观点。

另一方面,我们在微信朋友圈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群发推送广告信息。这类信息的公开性又如何认定呢?个人观点,这类信息的发送主体实际上不是个人,而是腾讯,如果认定为其为群发,则其面向的是不特定的 “公众”。并且,这类信息一经发布,就可以成为 “能够为公众获得的状态”,想要了解其内容的人可以通过微信账户这一正当的途径了解。因此,可以构成“为公众所知”。

三、进一步的思考

1.如何看待“需要拥有社交媒体账户”才能实际获得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信息对“为公众所知”的影响

在阅读的文献中,有将由于“需要拥有社交媒体账户”才能实际获得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信息,作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并不构成“为公众所知”的理由之一的观点。个人并不同意这种观点。“拥有社交媒体账户”与成为图书馆用户、成为展览会参会人等访问相应的传统信息载体的途径一样,都是了解相应信息的正当途径,而非构成是否属于“公众”的条件。实际上,即使是大家公认的获取公开信息的途径,例如专利局网站、各类检索数据库等,也需要登录网站或成为用户。并且,微博、QQ、微信等此类社交媒体对于公众都是同等开放的,并非仅对特定的人开放。因此,“需要拥有社交媒体账户”并不影响是否“为公众所知”的认定。

2.如何看待“发布者主观心态和行为”标准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16)粤民终801号一案的承办法官张学军法官在其微信公众号“学军每日一案”的评述中,提到了有意见认为:既然现在有客户通过微信朋友圈公开销售产品,发展“微商业”,即证明微信朋友圈已经在互联网分享经济下成为新型的“为公众所知”的一种形式。此时,是否应当将不特定对象“能否获得信息”标准,改变为“发布者主观心态和行为”标准?

我个人不同意这种意见。首先,如上所述,根据目前的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 “为公众所知”应该是一个客观事实,与发布者的主观心态无关。在法律法规没有修改的情况下,如果改为“发布者主观心态和行为”标准,于法无据。并且,会使得现有技术的外延扩大,新颖性标准变得严格,对申请人(专利权人)产生不利影响,破坏专利权的保护和公众利益的平衡。

另一方面,如果确实有为了适应互联网环境而修改现有技术的认定的必要,还需要对“公众”的解释做出改变。以微信朋友圈为例,微信好友显然不能等同于普通大众。可以认为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商业性信息已经使得发布者的身份从“微信好友”切换为“微商”,其主观上想要向“公众”发布信息。同时,这里的“公众”也是一类特定的群体,即处于这个“微商”平台上的所有人,而不是普通大众。

具体法律和司法实践的改革有何进展,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申发振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编辑:IPRdaily赵珍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社交媒体的两难 净化网络舆论还是保护言论自由

随着社会各界不断抱怨互联网上流传的虚假信息和仇恨言论,各大社交媒体公司也不得不面对一个严肃的问题:他们是否应该为自己网站上的内容承担更多责任?

Twitter周二表示,该公司将允许用户屏蔽包含特定关键词的推文通知,并将配合其他措施帮助用户预防骚扰。

Facebook周一宣布,将禁止发布虚假消息的网站使用该公司的广告销售工具。但目前还不清楚Facebook将如何识别这些网站,而且这些网站发布的信息仍将继续出现在News Feed信息流中。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Facebook已经成为44%美国人的新闻来源。

Twitter和Facebook的做法并没有缓解很多用户的担忧。虽然科技公司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媒体话语权,但却很难在打击虚假信息和审查自由言论之间实现恰当的平衡。

有关Facebook散布虚假消息的担忧在最近的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得到进一步加强,当时有很多假新闻在这家社交网络上广为流传,包括罗马教皇支持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以及克林顿基金向非法机构借款1.37亿美元。

有批评人士认为,这家社交媒体网站应该采取更多措施传播真实信息。但这些公司却担心因此对用户阅读的内容和采取的行动形成限制。

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上周六在一篇帖子中驳斥了假新闻的影响,但他也表示,Facebook的确在开发一些工具解决相关问题,包括允许用户在他们认为可能不真实的消息上添加标签。

但雪城大学传播学教授珍妮弗·格里格尔(Jennifer Grygiel)却表示,单纯依靠用户的力量是不够的。她认为Facebook应该聘用更多员工来审查广泛分享的文章,并移除虚假消息。

“他应该聘请更多人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把责任推给终端用户。”格里格尔说,“你知道他们聘请了多少训练有素的人来识别虚假新闻吗?一个都没有。”

扎克伯格在上周六的帖子中表示,该公司不会试图区分新闻的真假,因为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亲自充当事实终裁者时,我们必须格外谨慎。”他写道。

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交媒体项目主任凯伦·诺斯(Karen North)也同意这种说法。

“你真的想让Facebook和Twitter来决定你可以谈论哪些问题吗?”她反问道,“这将是一场灾难,这些公司已经极大地控制了我们所能看到的内容。”

Facebook已经尽可能表现得客观,尤其是在今年5月有报道称该公司的一些有政治倾向的员工故意阻止保守新闻出现的“流行话题”中。

现任和前任员工都表示,该公司的高管一直都担心可能因为某些举动导致外界认为Facebook在限制言论自由。知情人士表示,这也在该公司内部引发了一些不安,一些员工呼吁Facebook采取更多措施打击虚假信息。他们表示,上周四的全体员工会议上已经讨论过这个话题。

谷歌母公司Alphabet并没有因为相关话题受到太大冲击,因为该公司旗下并没有广受欢迎的社交网络,而且其搜索引擎更加重视老牌网站的影响力。

但该公司也在上周日卷入了这场争论,原因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右翼博客错误地宣称特朗普在普选中击败了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而且在多个与总统大选的关键词有关的搜索结果中排在首位。根据《华尔街日报》制作的表格,希拉里领先特朗普约70万选票。

“我们在这件事情上显然做的不对,但我们正在不断改进算法。”谷歌发言人在电子邮件中说。

本周一,就在Facebook发表类似的声明之前,谷歌也宣布将禁止发布虚假新闻的网站使用其广告销售系统。谷歌的AdSense项目可以帮助网站运营者出售广告,目前已经成为很多网站变现的主要渠道。谷歌于周一关闭了多家网站的AdSense广告渠道。

与此同时,Twitter上有一些用户经常发布谩骂信息。虽然该公司推出的新功能允许用户屏蔽包含特定关键词或短语的推文通知,但用户仍会在推特的网站和应用上看到这些推文。

当有用户标记了问题推文后,其他用户便可发现这条信息包含了仇恨言论。

Twitter信任和安全副总裁德尔·哈维(Del Harvey)承认,这些措施无法解决滥用Twitter的问题。

南加州大学教授诺斯表示,报告滥用行为的责任几乎都要由受害者来承担。“虽然他们不断出台了一些轻微的措施……但那些在Twitter上辱骂他人的人却仍然不会受到严重惩罚。”她说。

社交媒体与BBC新闻原则和实践

作者

李文: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高级讲师

摘要:

新媒体技术对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受众乃至职业道德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本文以英国广播公司(BBC)为例,探讨国际新闻媒体如何在应用其一贯的新闻编辑原则的同时,积极开拓社交媒体平台,并根据平台和用户特性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关键词:英国广播公司;社交媒体;新闻实践

一、BBC社交媒体发展历程

BBC是英国以至全球最大的公共媒体机构之一。根据BBC的经营执照——《皇室特许状》(Royal Charter),它的经营宗旨是提供资讯、教育和娱乐三大内容。而作为一家公共媒体机构,BBC在提供各种节目内容时必须要达到六大公共目标,其中之一就是“与公众交流”,即在向受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时事内容的同时,与受众就重大时事及政治话题进行互动交流。换言之,即使没有社交媒体的出现,与受众互动交流也是BBC日常新闻时事内容制作的核心部分,因此也可以说,BBC早在广播和电视刚刚兴起不久的时候就开始与受众“社交”了,其中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BBC广播第一台在1968年创办的听众俱乐部(BBC 1 Radio Club),当时这个俱乐部被形容为“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DJ)及明星与家庭听众之间的桥梁”。

1997年是BBC进军网络媒体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11月,BBC正式对外推出官方网站;而当时担任BBC粤语科主管的笔者也在这一年的4月与同事们推出《BBC粤语广播站》网站,这也是BBC首个非英语的内容网站。在社交媒体服务上,BBC广播第4台的周末节目Home Truths率先推出BBC首个聊天室,这被看作是BBC提供的首个网上社交媒体服务平台。

事实上,BBC一度的确希望在本身的网站上打造社交媒体平台,例如聊天室或博客平台等。2003年,一个名为BBC Connector的网上聊天室平台在多个BBC网站上短暂亮相,但后来并没有正式对外推出,更索性在2005年关闭了。到了2006年,BBC又改变其社交媒体发展战略,改为在第三方社交媒体平台上建立阵地,最初是Flickr、YouTube、Second Life和MySpace等,而最后则主要集中在脸书(Facebook)和推特(Twitter)这两大社交媒体平台。

目前,BBC新闻部各单位都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了账号。例如,在脸书上,BBC新闻(BBC News)是最主要的账号,拥有3500多万名用户。而在推特上,BBC新闻有3个核心账号,包括拥有2700多万名用户而且主要播报突发新闻的@BBC突发新闻(@BBCBreaking)、面向全球海外用户的@BBC世界(@BBCWorld)和针对英国本土用户的@BBC新闻(@BBCNews)。而在视频社交平台YouTube上,BBC新闻部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除了英语部门之外,还有20多个不同语种的新闻部门,例如BBC阿拉伯语频道目前已有近28万名订阅用户。与此同时,BBC新闻短视频(BBC News Shortvideo)也在Instagram开设了账号,而且已经拥有近300万名粉丝。BBC中文部旗下的时尚内容网站BBC英伦网也自2009年起,在中国的社交媒体平台微博上注册了账号。不过,BBC直到2010年1月才出现首位专责的社交媒体主编,这一举动也标志着BBC的社交媒体发展进入了新纪元。

二、BBC社交新闻实践

正如前BBC资深新闻编辑巴科尔斯特(Kevin Buckhurst)说过,社交媒体在BBC新闻制作上扮演了三个关键而又非常有价值的作用:

  1. 新闻采集(Newsgathering):有助于BBC采集更多,而且有时甚至更好的素材。

  2. 受众互动(Audience Engagement):使BBC更容易与不同的受众包括年轻受众对话,并聆听他们的意见和反馈。

  3. 内容平台(Content Platform):方便更多不同的人得以接触到BBC的新闻内容。

例如,2016年9月中国厦门电视台一名记者在街头进行现场采访时因为怕晒,手举阳伞并戴着墨镜采访受访者,引起了中国社交媒体平台的热议。以往BBC几乎完全不可能报道类似的中国社会新闻。但现在,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BBC记者可以找到对此事件发表不同意见的网民,再加上采访其他中国记者同行,就写出了一篇综合报道。而且有关报道更在当天名列BBC英语新闻网最受欢迎新闻榜上的第四位,在短短的12个小时内获得超过60万次的浏览量。

此外,BBC著名的调查新闻电视节目《广角镜》(Panorama)也利用社交媒体探讨英格兰北部雷德卡(Redcar)市一家钢铁厂倒闭对当地的影响。制作团队在脸书账户上不断刊登及更新受到倒闭事件影响的网友提供的照片及发表的评论。同时,BBC还设有多媒体互动谈话类节目《让你说》(Have Your Say),让受众有机会对重大新闻事件及热门话题发表意见,并且可以和相关的专家及记者互动交流。至于《BBC趋势》(BBC Trending)则是BBC近年来推出的一个较新节目,主要针对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热门话题进行跟进报道,同时分析其来龙去脉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而且节目的视频也在YouTube平台上播放。该节目自推出以来非常受欢迎,并曾在2015年的美国网络大奖Webby Award上荣获“网友推选奖”(People’s Choice Award)。

BBC新闻部也一直与全球不同的即时通信服务商合作,为受众提供各种服务。例如,2015年,南亚国家尼泊尔发生强烈地震,BBC尼泊尔语部就与尼泊尔Viber平台合作,推出了震后救灾热线服务。Go Figure则是BBC新闻部用来为社交媒体用户提供关键统计数字的一种图表模式。BBC新闻网每天都会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最新的Go Figure图表,而且还会有每周精华内容。

三、社交媒体对BBC的挑战

正如其他传统新闻媒体一样,社交媒体也为BBC带来了不少挑战;而且有些时候,BBC记者也会成为社交媒体上传播的谣言的受害者。

2014年8月4日,太平洋岛国马尔代夫的一家新闻网站Raajje新闻在推特上发帖称,BBC中东事务编辑鲍恩(Jeremy Owen)因为发表有关哈马斯组织的言论遭BBC调离加沙地区。实际上这则消息完全是假的,鲍恩当时正在休假,并非谣传的被调离。好在BBC社交媒体主编很快发现了这一帖子,并在一个小时内就回复澄清,也使有关网络谣言没有对BBC及有关记者的形象造成太大的影响。

不过,BBC更关注的是本身员工如何使用社交媒体,特别是与新闻制作相关的员工,因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BBC本身的声誉及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性。2014年5月,在英国举行地方及欧洲议会选举前夕,负责报道选举的BBC资深编辑罗兰斯(Jasmine Lawrence)在其个人推特账户上形容英国右翼政党——英国独立党(Ukip)以“性别歧视”及“种族歧视”的观点为白人及中产阶层男士发声。随后,BBC马上把这位编辑调离与报道选举相关的岗位。

在2012年,BBC英语新闻网也曾经误将2003年在伊拉克拍摄的一张照片当作是2012年叙利亚儿童大屠杀的照片,有关照片是一位网友提供的,但没有得到独立核实。

2015年,BBC乌尔都语一位新闻主持人误将BBC进行的一场内部新闻演习当真,在其个人推特上误发了英国女王有病送院的帖子,而且还使包括CNN在内的多家国际新闻媒体也随之误报了有关消息。

四、BBC社交媒体指引

正如美国耶鲁法学院一名学者指出,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BBC不偏不倚原则的新的理解,同时也改变了BBC内部的权力关系。其实BBC新闻部在2011年就发表了首份详尽的社交媒体指引,并在2015年更新了这一指引。

总体来说,BBC新闻部的社交媒体指引非常明确地指出了与新闻制作相关的员工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而且特别强调运用基本常识。有关指引呼吁员工“不要做任何愚蠢的事”,此外也要求各员工在使用社交媒体时要小心和自律。

根据BBC新闻部目前的社交媒体指引,使用社交媒体主要分为三种不同情况:

  • 个人使用社交媒体

  • 编辑、主持人及特派记者的“官方”社交媒体活动

  • 以BBC节目、制作团队及品牌为名的社交媒体活动

BBC新闻部员工个人使用社交媒体时,可以透露为BBC效力的事实,也可以公开谈论BBC及个人工作,但其账号名字及称谓不得以任何形式包含BBC这三个字。与此同时,有关指引也明确规定,即使使用社交媒体属个人行为,但在表达政治倾向时也要格外小心,而且不得发表任何可能会有损于不偏不倚形象的言论。不偏不倚的原则同样适用于社交媒体。换言之,不能在BBC其他媒体平台上说的话,在社交媒体上也不能说。

至于BBC新闻部员工的官方社交媒体账户,其地位等同于主流电视、广播及数字平台播放的内容。此外,所有有关社交媒体账户上进行的宣传活动也必须带有BBC新闻的标识,账户介绍中不应有任何被视为具有个人性的观点。而对于以BBC节目、制作团队及品牌为名的社交媒体活动,有关限制就更严格了,除特殊情况外,所有内容必须经由另一人检查无误后才能发表,有关员工必须要对在BBC社交媒体上出现的任何外来评论负责。

五、新的尝试和挑战

近年来,BBC内部培训部门——BBC学院为员工提供了各种课堂及网上社交媒体培训课程,务求让更多员工了解和熟悉社交媒体的运作。而BBC新闻部辖下各制作单位也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不同的尝试。例如BBC时事节目《广角镜》(Panorama)的一名记者利用Snapchat在接近匈牙利边界地区,就当地的难民危机实地发表视频报道;BBC新闻也在Instagram上推出英国大选2015的Pop Up Channel。此外,许多BBC新闻部门开始定期制作脸书直播采访节目,其中包括BBC印度语部记者利用脸书直播采访印度首都新德里首席部长谈该国的现钞危机。

虽然BBC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各种尝试和试验,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社交媒体带来的冲击,仍然为这个新闻媒体巨人增加了新的挑战,其中包括如何在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处理不断增加的社交媒体平台、如何在面对社交媒体的压力下继续保持媒体操守和新闻价值观、如何应对未来新科技(例如人工智能、虚拟实境等)对社交媒体平台可能造成的新的改变。当然这些挑战也并非BBC独有,而且是所有新闻媒体都正在面对的难题,因此,新闻媒体同业需要互相交流和共同努力,才会更有效地解决这些难题。

(编辑:吴珏)

应对危机公关挑战应重视网络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时代,危机公关以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现今媒体传播的形式下,危机一旦爆发,不再像之前的传播趋势发展,危机公关面对互联网传播的高效性、不可控性、话语权的平等性带来的巨大的挑战。

挑战一、高效性

现今,国内网络媒体已经进入了“微时代”,据的不完全统计,微信的用户已经超过了6亿人,微博用户也直逼5亿,在这个时代,只要网友感兴趣的新闻,都将会在庞大的媒体网络中迅速传播。每个移动用户都可能是传播着,影响到他的众多好友粉丝,并以此循环往复。

挑战二、不可控性

信息环境的挑战是危机公关中首要面对的问题。以往的传统媒体,传播的主动权掌握在社会主流、精英人群中,信息传播具有可控制、可选择、有倾向等特点。而今,进入了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环境变得复杂,信息来源、传播的时间与内容同样不可控制。负面新闻往往都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爆发的,并且每个互联网中的用户都可能成为负面信息的发布中心。

挑战三、相对平等性

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的互通更进一步,每个处于这个信息环境下的用户都掌握着主动的话语权,这样的自由让每个人都可以批评任何一个品牌,并且这种负面评价很可能被广泛传播。社交媒体中网络言论的相对平等性,已经成为了不得不重视的公关重镇。

​外贸自建站先做SEO还是先做社交媒体 选择专属你品牌的营销方法

外贸自建站的推广和品牌建立,SEO和社交媒体都是好帮手,但多数公司限于时间、资金与成本问题,没办法同时在两种营销上大力投资,在这样的情形下,就必须了解两者执行面和效益面的不同,因应品牌需求,择一投资。

一、营销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消费者活跃的位置

SEO和社交媒体都能为品牌达到吸引新客户的效果,要针对两者选择确切的营销方式时,应该先去研究消费者的特质,调查消费者可能会在何处活跃,进而使用该平台营销,才能达到推广品牌的效应。

调查方向包括顾客为何上网浏览、社交平台的使用习惯以及影响消费的主因,对消费者有所了解后,变能结合习惯做适合目标受众的定制化营销。

若品牌受众的习惯是搜索大于浏览,那么要影响消费者的购物倾向,最好的办法便是选择SEO提供相关内容做营销;若受众习惯在社交媒体浏览资讯、喜欢互动,那么社交营销便能够有效帮助品牌建立顾客忠诚度。

二、SEO能用排名、优质内容影响消费者购买意图,但费时较久

SEO相较于社交营销,内容更有组织性,推广的效果也更为持久。SEO说追求的是利用高价值的内容创造高排名,比较不会受到时间或流行因素影响,通常能使品牌有较多的时间来创造优质内容并吸引消费者。

消费者会搜索产品,通常是对产品抱有疑问,若品牌提供切合的资讯,不仅可赢得信赖,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满足用户体验,排名也随之上升。

SEO与社交营销最大的差异——排名不会被轻易替代,这是执行SEO最大的有点,品牌高于排名后也会因为曝光率高能重复与消费者互动,因此更能加深消费者的信任。

同时,为了取得好排名所做的关键字研究,也有助于AdWords的广告投放。

SEO的缺点也很明显,无法及时与消费者互动,有可能错过潜在顾客,而且热门关键字竞争的成本极高,想要拥有好排名也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所以衡量SEO的ROI时可能会令人失望。

因此,想要把资金全部投入在SEO上,需要确保多数的品牌受众常利用搜索才行。

三、社交营销分享迅速,易在短期内有极高的触及率,但效果不持久

只要内容够新颖、流行,便能够快速抓住用户,这边是社交营销的最大优势,将自家品牌所创造的内容迅速分享。

若担心跟不上趋势,还有多样的后台监控功能可帮助追踪消费者的喜好,同时,社交即时与消费者沟通的特性,让品牌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用户的需求,建立顾客的忠诚度,这些益处加上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网络社交的趋势,成为社交营销的强大拉力。

社群行销要注意的是迅速分享带来的成果泡沫。它虽然能让品牌在短期内製造话题性,但由于影响用户的变因太多,根本无法掌握社群曝光度会维持多久。

相比SEO利用优质内容赢得长期曝光,社交营销销带来的效果有些不切实际,而且社群平台的演算法会如何变换,谁也无法捉摸, 因此若品牌要为产品创造短期声量,社群行销是个不错选择,但若要强调长期推广、营造品牌形象,SEO会是较好的方法。

四、双管齐下,用社交营销测试用户喜好,SEO长期推广

两者各有各的好处,如果资金允许的话,双管齐下,结合各自的优势,创造全面的营销效果。

社交营销和SEO的存在并不冲突,事实上,社交分享对于SEO有加分的效果。举例来说,若是某位网红分享了品牌的先关内容,不知道这个品牌的网友看到后就会有好奇心,那么品牌内容在搜索引擎的排名自然会进步,同理,当品牌在社交平台中为内容制造话题,增加了入站链接的点击率,那么该网页的页面权重也会相对提高,排名便跟着提升。

要结合两者营销除了增加分享,还能这样做:

·为SEO所提供的优质内容,能重新运用于社交平台,增加内容阅览量。

·利用社交媒体测试用户对于内容的喜好,将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放入网站,增加排名向前的机会。

SEO与社交营销是时下最流行的两种营销方式,快利用其优势结合宣传需要,创造属于自家品牌营销风格吧!

越南4G网络 社交媒体用户怎么看

越南的4G网络正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各大移动运营商为了更好地销售自己的产品,不断更新营销策略,研发和推出新的4G服务套餐。

为了从用户的角度了解越南当前4G网络,Buzzmetrics Social Listening收集了从2016年11月-2017年4月社交网络上用户对4G网络的讨论和评价。总结如下:

A.根据Buzzmetrics的数据,社交网络上与4G相关的讨论主要分为4类

  • 考虑使用4G网络,占讨论内容的25%

  • 不使用4G网络,占讨论内容的8%

  • 正在使用4G网络但是不满意,占讨论内容的35%

  • 正在使用4G网络并表示满意,占讨论内容的32%

还未使用4G网络的用户怎么说?

  • “如何升级到4G卡”是用户当前最关心的问题,在何处升级、升级费用、升级条件等问题总共占讨论内容的13%。

  • 6%的讨论内容与4G套餐相关

  • 4%的讨论与升级之后能否继续享受旧卡的优惠相关,尤其是学生卡的优惠

  • 部分用户目前对3G网络比较满意,并表示短时间内不使用4G网络,占讨论内容的4%

  • 部分用户认为4G套餐费用高,表示4G网络稳定之后才考虑使用,占讨论内容的6%

各大报社及科技论坛称4G网络速度是3G的10倍,已经使用4G网络的用户怎么说?

  • 较多用户表示4G网速快,占讨论内容的28%

  • 12%的讨论内容表示4G网速与3G网速相差不大

  • 用户对4G降速不满的比例较大,讨论内容占12%

  • 6%表示4G网络不稳定

  • 5%表示费用高

  • 3%表示4G网络流量消耗快

  • 1%表示4G网络耗电

B.社交媒体上对各大移动运营商4G网络的评价

根据Buzzmetrics的数据,越南社交媒体上关于viettel 4G网络的讨论占比最大,总共占81.4%,主要原因是viettel 4G已经覆盖到全国各地:其次是vinaphone,占11.4%,mobifone占7.2%,这两大运营商只在越南几个大城市试用4G网络。

用户对三大移动运营商的4G网络的评价:

  • viettel:网速快占讨论内容的21%,覆盖广4%,网络稳定1%,价格合理1%;网速慢16%,价格高13%

  • mobifone:网速快13%,覆盖范围小21%

  • vinaphone:网速快5%,网速慢17%,覆盖范围小17%

【微信号:CAMIA出海】

更多信息,尽在CAMIA官网:www.camia.cn

东南亚快讯

  • 新加坡创业Backstreet Academy赢得Booking.com加速器后一等奖,奖金45万美元
  • 新加坡Fintech创企CredoLab获超100万Pre-A轮融资 金融科技VC公司Fintonia Group领投

  • 印尼智能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Qlue宣布对智能设备开发商Nodeflux进行早期投资 建立伙伴关系
  • 印尼grab承诺的开斋节1.1千万印尼盾的奖励承诺难实现 司机齐抗议
  • 印尼商场目录Gotomalls.com计划今年筹集500万美元融资 kresna续投
  • 美国Turner投资越南数字媒体公司POPS Worldwide 并于POPS儿童平台推出动画平台Boomerang
  • 印度 O2O 时尚电商平台 Fynd 获 240 万美元融资

新媒体公关必读: 唐界传媒详解社交媒体与品牌公关的5项重要策略

唐界文化传媒(上海)有限公司新媒体事业部:赵永奇 / 原创

前几篇关于新媒体发展趋势以及自媒体价值的文章收到了许多朋友们的关注和探讨,我非常的欣慰,作为加入新媒体领域的一个传统媒体人,我可能有更多感慨,从传统媒体再到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传播的模式和媒体格局与形态的发展都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两种方式都各自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而随着如今很多传统媒体也在转型,更加贴近互联网,贴近年轻人,从而也紧紧抓住了新的媒体发展机遇,今天,我是想聊聊关于社会化媒体平台与公关之间的关系和变化。

从本质上来说,大多数人都会明白社交媒体已经显著了公共关系这一门学科,也许你在公关领域已经有了非常资深的经验和更直接、更数字化、更主观的认知,也许你已经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环境中,非常深入地了解并学习了公共关系这一门学问,或许,你也和我一样,亲身见证了人们在消费的内容和互动形式的不可思议的转变。社会化媒体唯一的不变就是永远都在变,所以,不管你曾经的认知或者经验如何,或者你在公关领域中的特长如何,相信如今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你在公共关系中的做法。

在社会化媒体领域有本书我一直非常喜欢,是由李·夏琳(Charlene Li)和乔希·贝诺夫(Josh Bernoff)出版的《Marketing in the Groundswell》,我最欣赏这本书的是他们如何更贴近社交媒体技术,不是谈论某些特定的平台进行分析,而是从用户的角度谈论最有价值的分析和建议,这一思想的价值是属于战略级别的,对于我而言是很有价值和帮助,例如广泛性是公关学科的一个方面,而我恰恰对社交媒体的广泛性充满兴趣,接下来让我尝试着来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我怎么才能运用好使用社交媒体?

– 我怎样才能让我的客户和用户更好的使用社交媒体呢?

– 我怎样才能运用社交媒体来激励人们?

– 我怎样才能帮助更多人喜欢并热爱使用社交媒体?

1. 与PR完全融合

社交媒体并不能取代传媒,但社会化媒体在公共关系以及其他方面都是不可分割的,传统媒体虽然非常重要,但如果可以与社交媒体相结合,它必然会更强大,传统的公关和社交的结合不仅仅是一个形式方面的讨论,根据唐界传媒的统计,几乎所有公关部门90%都负责他们公司的社会媒体。

我们的企业该如何利用这个更有价值、更直接而又更容易管控公关信息?密切学习并掌握最新的社交媒体技术,或者可以通过顾问咨询向一些在公关和新媒体领域有着突出经验的比如Interpublic、上海的唐界传媒或者Cordiant了解更多有价值的经验,当然,你也可以现在就让你的团队保持快速学习能力,培养善于通过数据分析和结合传统的战术,来更有效的传递你的公关信息。

2. 与我们的用户互动完成公关信息

在我们为企业客户进行媒体规划的时候,一直都在强调用户、用户、用户,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产品的改进、用户体验的加强、建立社会化媒体渠道和新媒体公关,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吸引并让用户满意,比如优酷、新浪微博,天涯社区、Facebook,博客和这些视频或者论坛,都是或者融入了典型的社会媒体平台,它鼓励用户共同创建消息,显然对于这部分由用户自主创建的内容你是没有能力去控制的(即使有,也是非常有限)。对于公关专业人士的关键就是如何更好地参与并和你的用户共同创建完成公关信息。那么如何做,该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掌控公关信息?我建议有两点,第一,在优质平台创建你的企业社交媒体账号,这一点不可或缺,切不可以因为担心信息无法掌控而回避,第二,可以通过更高级的舆情监测工具来管控由用户创建的社交消息,以便公关部门可以及时介入处理。

3. 保持监测

如果是一套呼叫中心,打进电话里正在排队的人也许有超过50个人,但这个只有你知道,如果你发微博,它是公开的,甚至它有可能成为热门并被获得更高的展示,我相信很多公司都知道这一点,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告诉我们:社交媒体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你可能再也不像十几年前那样,随便发布广告就立刻可以获得客户的关注以及购买。所以,唐界传媒建议正在负责企业社会媒体营销以及公关负责人可以通过制定协同工作机制,基于24小时监测工具来对社交媒体保持时刻分析,可以第一时间进行相应。

4. 善用社交媒体小工具进行用户分析

社交媒体的运营,离不开敏锐的观察和分析,尤其是对热点的敏锐度,我们作为社交媒体的运营者,或者公关负责人,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工具来完成用户某些特定行为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制定社交媒体方案和公关活动。

5. 建立和意见领袖的良好合作

社交媒体信息巨大,每一秒都会产生众多信息,而如何让你的用户快速记住你或者你的品牌和服务,这就必须要提到意见领袖了,新媒体时代创造了意见领袖一个新的群体,他们是用户中的核心人物,在社交媒体平台有着主导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所以,多和意见领袖保持良好关系,因为他们的观点和评价往往很容易影响到更多人。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互联网越来越重要,经过唐界传媒对社会媒体以及传统媒体的纵向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正在逐渐下降,人们已经慢慢习惯了通过更多渠道获得新的信息,比如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代表,那么,如果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个社交媒体来管理和优化公关,必然是企业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这篇文章我主要是希望讨论社会化媒体如何影响着公关的应用和实施,也希望可以给更多社交媒体从业者或者公关人一些思路和建议。

67%的人在社交媒体上看新闻 却有57%认为里面的新闻不可信 | 2018年美国社交媒体新闻消费行为调查

来源:journalism.org

编辑:罗布君

图片来源于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 Center)

今年9月10日,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公布了2018年度美国社交媒体新闻消费行为调查报告。该研究基于2018年7月30日至8月12日进行的一项调查,共有4,581名美国成年人参与其中。从这项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公众使用社交媒体的一些特征。

传媒研究(xjbcmyj)对此进行了编译。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项新调查显示,约有三分之二的美国成年人(68%)表示他们偶尔会在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与2017年同期相同。然而,许多人对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信息持怀疑态度:大多数人(57%)表示,他们认为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新闻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信的。尽管如此,有些社交媒体新闻消费者(36%)表示,以这种方式获取新闻对他们理解新闻事件的几乎没有影响,但也有人说这会使他们困惑(15%)。

共和党人对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看新闻的看法比民主党人更保守。从社交媒体上获得新闻的共和党人中,有72%表示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新闻不可信。相比之下,46%的民主党人和52%的独立人士持相同看法。在从社交媒体上获得新闻的民主党人中,有42%表示这有助于他们对时事的理解,而只有24%的共和党人持相同看法。甚至在那些说他们更喜欢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新闻而不是其他平台(如平面媒体、电视或广播)的美国人中,也有相当一部分(42%)表达了这种怀疑。

当被问及他们对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的看法时,更多的美国人提及这种方式的便利性而不是新闻内容本身。“便利性”是迄今为止最常提到的好处(21%),而8%的人表示他们最喜欢与其他人的社交互动。一些社交媒体新闻消费者表示他们最喜欢新闻来源的多样性(3%)。

以下是具体内容:

2018年在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的人数相较2017年没有变化。大约三分之二的美国成年人(68%)在社交媒体网站上获得新闻(2017年则是67%)。

Facebook仍然是美国人最常用于获取新闻的社交网站。大约四分之一的美国人(43%)在Facebook上获得新闻。排在其后的,是YouTube21%的人从该网站获取新闻。其次是Twitter,占12%。少数人也倾向于从其他社交网络获得新闻,如InstagramLinkedInSnapchat

每个社交媒体网站在新闻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取决于两个因素:它的人气以及人们在网站上看到的新闻。

RedditTwitterFacebook是用户接触新闻最多的社交网站。67%Facebook用户在那里获取新闻,71%Twitter用户和73%Reddit用户也是如此。然而,由于Facebook的总体用户群比TwitterReddit的用户群要大得多,因此在Facebook上获取新闻的美国人总体上要比其他两个网站多得多。

其他被研究的网站,包括YouTubeTumblrInstagramLinkedInSnapchatWhatsApp,他们的用户群关注新闻的较少。

40%YouTube用户(38%)说他们在YouTube上看新闻,略高于去年(32%)。此外,30%LinkedIn用户在那里看新闻,高于2017年的23%

在美国,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交媒体网站获取新闻的成年人比例为28%,与2017(26%)相比变化不大。

社交媒体网站的新闻消费者在人口构成上可能有很大不同。例如,Instagram上的大多数新闻消费者不是白人(60%)。Snapchat的新闻消费者中,有四分之三的人年龄在18岁至29岁之间,比任何其他网站都多。LinkedInTwitterReddit的新闻消费者更有可能拥有学士学位——61%LinkedIn新闻消费者拥有学士学位,而Reddit的用户则是46%Twitter的是41%

社交媒体新闻消费者的人口统计

超过一半的社交媒体新闻消费者觉得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新闻很大程度上是不可信的。

尽管相当一部分美国成年人偶尔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新闻,但超过一半(57%)的新闻消费者表示,他们认为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新闻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信的。这与以往调查中发现人们对社交媒体新闻信任度较低的结果是一致的。约四成(42%)的人希望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新闻大体上是可信的。

相比民主党和无党派人士,共和党人更有可能担心社交媒体上新闻可信度。在社交媒体新闻消费者中,约有四分之三的共和党人(72%)这么说。相比之下,46%的民主党人和约一半的无党派人士(52%)这么表达。此外,尽管对社交媒体新闻可信度的预期存在一些年龄差异,但无论受访者年龄大小,这种党派分歧依然存在。

对社交媒体上新闻可信度的担忧,甚至在那些说自己喜欢在社交媒体上看新闻的人中也很普遍。在这一群体中,42%的人表示,他们认为自己看到的新闻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信的。

对于社交媒体上新闻可信度的看法

社交媒体新闻消费者不仅担心他们在那里看到的新闻是不可信的,而且还担心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信息就是不可信的。当受访者被问及在社交媒体上看新闻最不喜欢什么方面时,排名最高的答案是新闻的不可信度,超过了政治偏见和他人不良行为的担忧。具体来说,大约三分之一(31%)的社交媒体新闻消费者表示,他们最不喜欢的就是新闻的不可信度,包括对不可靠消息来源的担忧、缺乏事实核查以及“假新闻”。

政治偏见是社交媒体的另一个负面因素。11%的人表示存在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有太多的政治偏见或观点。约有10%的社交媒体新闻消费者表示,他们不喜欢低质量的新闻——比如缺乏深度报道,或标题党。

影响社交媒体新闻消费的积极因素

社交媒体新闻消费者喜欢便利性、快速和社交互动,尽管社交媒体新闻消费者担心信息的可信度,但他们也提到了在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的一些好处,这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平台上获取新闻仍然如此普遍。

在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最常被称赞的事情是便利性——有21%的人这么说,他们的回答是“很容易获得”、“只需按一下按钮就能看到新闻”、“我不用去找它”。

受访者还表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看新闻时喜欢社交互动。8%的社交媒体新闻消费者表示,他们喜欢与他人互动——无论是通过讨论新闻、与朋友和家人分享新闻,还是看别人的意见。另外,7%的人说他们喜欢能够在社交媒体快速获取新闻,6%的人说社交媒体有最新的消息。

相当比例的受访者(12%)表示,他们不喜欢在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这一比例高于上一个问题中表示不讨厌社交媒体新闻的人(4%)

影响社交媒体新闻消费的消极因素

大多数人说,在社交媒体上看新闻并没有提高他们对时事的理解。大约三分之一(36%)在社交媒体上看新闻的人说,社交媒体新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时事。近一半(48%)的人说这对他们理解时政新闻没有太大影响,15%的受访者说社交媒体上的新闻让他们对时政新闻更加困惑。

相比于民主党人和独立认识,共和党人对于在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的看法更为保守。比约四分之一(24%)共和党人士说,社交媒体新闻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时事。而民主党持相同说法的占42%, 独立人士则占40%

年龄也是人们看待社交媒体新闻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年轻的社交媒体新闻消费者更有可能认为这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好的影响。年龄在18岁至29岁的社交媒体新闻消费者中,约有一半(48%)表示,社交媒体上的新闻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信息。相比之下,30岁至49岁的受访者中有37%的人表达了相同观点,而50岁至64岁的受访者则有28%65岁及以上的人有27%

单个项目收益超10万英镑 《卫报》重组品牌部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