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市三周年 从中国版Twitter到社交媒体全平台

三年前的这一周,纽约处在倒春寒中;四月中的天气,居然飘起了大雪。而纽约股市同样处在一片低温中,科技公司股价一个月间平均下跌了一到两成,当时还在稳健增长的Twitter市值更是缩水了四分之一,IPO市场更加表现疲软。

而微博就是在这样的寒冷中逆势上市的。选在这个时候上市,的确需要勇气和自信。虽然大盘并不理想,但微博的表现却相当不错。上市首日微博收盘大涨19%,报收于20.24美元,市值41.2亿美元。我当时就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亲历了这支中国社交媒体第一股的历史时刻,也见证了微博高管们在首日交易中从表情紧张到轻松微笑的整个过程。

上市之时的微博,月活用户是1.4亿,移动端占比70%,日活只有6600万,2013年实现营收1.88亿美元。不过,虽然当时微博已经起步四年半,但与社交媒体的领头羊Twitter相比,依然有着明显的差距。微博董事长曹国伟在上市仪式上提出了几大承诺:要给投资人带来更多回报,要提升微博的利润率,加强移动化步伐等。

在上市之时,微博还是一个刚开始商业化的、单纯的实时信息网络。上市时候的标签也是“中国版Twitter”。当时的微博的内容载体还是图片与文字,用户需求主要围绕着获取信息,尤其是引发热议的公众事件;用户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商业化变现手段主要是阿里投资之后带来的中小商家广告。

三年时间过去,如今微博股价已经站稳50美元,市值突破100亿美元。截止去年年底,微博月活用户连续十一个季度增长,达到3.13亿,同比增长33%,其中90%属于移动用户,单是去年就猛增7700万。日活用户达到1.39亿。无论是市值还是用户基数,微博都已经与Twitter基本持平,处在一个规模。

尽管微博的商业化规模依然与Twitter存在差距,但与三年前相比已经有着迅猛增长。得益于高活跃度用户基数和多样化商业模式,2016年微博实现营收6.558亿美元,同比增长37%;净利润增长211%,达到1.08亿美元。曹国伟的上市承诺,如今已经一一兑现。

那么,上市后的这三年时间,微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才能造就了这些业绩?

首先,微博在上市之后,明确提出了要把微博构建成一个信息打平台的未来发展战略,提出了扶持自媒体、培育垂直生态、帮助用户生产和获得信息的内容生态平台战略。

在这一战略中,内容是绝对核心。为了繁荣内容生态,微博通过帮助自媒体吸引粉丝、打造品牌获得营收的一条龙服务,在每个垂直领域都培育出数以万计的自媒体。微博称之为打造共赢生态的赋能战略。另一方面,微博还吸引了超过3万多家专业媒体的入驻。

给予自媒体足够的支持、激励和帮助,才能生产出丰富的内容,才能吸引到足够的用户活跃度和新增用户规模。单是去年10月的数据,每天微博自媒体发布的视频就高达32万个,直播26万场,观看人数达到538万。而每月阅读量超过10万的“头部用户”(大自媒体)就有34万。

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微博明显加大了与各媒体机构、版权机构、赛事举办方的合作力度,尤其是在热点事件、体育赛事等领域的直播,明显拉升了微博平台上的用户活跃度。春节期间与央视及地方电视台的合作,与美式足球大联盟NFL及NBA的合作,都极大刺激着短视频在微博平台的活跃度。

其次,在过去三年,微博实施信息大平台发展战略中包括了三大下沉举措:从原先的社交媒体平台下沉到更多的垂直细分领域,从原先的注重名人大V下沉到更多的中小V与自媒体,从原先的一二线城市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

得益于这些战略的顺利实施,如今微博已经从此前主要围绕着热点公众事件的实时信息平台,扩散到包含旅游、科技、汽车、电影、时尚、娱乐、军事、电商、体育等数十个细分垂直领域的实时信息+社交兴趣网络。去年年底的数据显示,微博已经有20多个垂直领域的阅读量超过100亿。

也正是得益于下沉举措,微博自上市以来的活跃用户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其中,自媒体的功劳不可磨灭。数据显示,2016年微博“头部用户”的粉丝增长63亿,这意味着微博上80%的新建社交关系都围绕着“头部用户”形成。

再次,微博过去三年一直在持续拓展自己的年轻用户群体,不积极拓展短视频和直播这样的全新载体。得益于微博平台的大树,微博投资的秒拍和一直播已经占据了这两大社交媒体新领域的主导地位。去年12月,微博视频的日均播放量同比增长713%;而移动视频业务已经连续11个季度助推微博MAU增长超过30%。

市调公司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微博月活用户的高价值用户比例高达76.3%,而且明显呈现出高学历、低龄化的特点。拥有大学以上高等学历的用户占比高达77.8%,30岁以下青年群体在微博用户中占比达到80%以上。而在女性用户中,最为活跃的则是21岁以下的年轻用户。

而在用户分布方面,一二线城市在微博用户的所占比例也逐步降低到41%,三四线城市所占比例达到了56%,四线以下城市用户占比达到30%。经过三年的市场下沉,微博已经不再是一二线城市用户的舆论平台,而成为覆盖全中国大小城市及农村的、以年轻用户为主的社交媒体全平台。

对一家社交媒体公司来说,高学历和年轻用户意味着能给品牌广告主带来更大的营销价值。社交营销已经成为了新时期的广告营销必选手段,而微博是中国市场几乎唯一的社交媒体公开平台,又和另一个社交巨头微信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换句话说,在国内做社交营销,微博是公开平台几乎唯一的选择。

正是因为微博在社交营销方面的巨大潜力,微博营收已经连续九个季度实现盈利,利润率从9%持续上升到36%。营收也从上市前2013年的1.88亿美元急剧增长到2016年的6.56亿,其中移动端广告收入占比从上市时的31%上升到68%。值得一提的是,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微博的品牌广告营收增长逐渐超过了中小企业广告增长。这意味着微博的营销价值正不断得到大广告客户的肯定。

那么,未来微博还有哪些潜力可以挖掘?

现在的微博,已经从一个和Twitter相似的微型博客平台,转型升级为一个社交媒体全平台,一个综合性的兴趣社交传播平台。如果用美国产品形态来阐述的话,现在的微博是Twitter+Instagram+Youtube,内容载体涵盖了文章、文字、图片、短视频、问答与直播。

而且,与发展初期的BAT相似,微博已经显现出明显的平台属性:拥有具备规模效应的海量用户基数,连接不同边的用户,实现海量用户的稳定同边增长,带动广泛合作与广告商家数量的跨边显著扩张,帮助用户基于自身兴趣与需求获得资讯与服务,协同合作商家和广告客户实现营销效果和商业利益。

不过,微博依然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远远没有达到自己的潜力。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微博在互联网用户中的渗透率只有37%,远远低于电商、视频和新闻的渗透率(分别为64%、75%和84%)。这意味着微博内容向垂直领域的渗透有助于微博继续扩大潜在目标用户群。

巴克莱的研报预计,虽然微博移动端月活用户去年年底同比增长90%,达到2.82亿,但依然只有手机QQ空间的一半,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年轻用户和三四线城市仍然是微博未来用户的增长主要来源,微博也一直在加入新功能以吸引年轻用户,例如本周刚刚上线的类似Snapchat和InstagramStories的视频分享功能“故事”。

相对于微博MAU的迅猛增长,微博的商业化能力依然有待提高。根据广告收入和MAU平均值,目前微博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仅为0.5-0.6美元,远远低于Twitter和Facebook的1.5美元和4.7美元;即便是以亚洲区衡量,Facebook的ARPU依然高达2.1美元,是微博的近四倍。这个巨大的差距意味着微博依然还有明显的价值变现潜力。

下一个三年,微博会迎来怎么的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彩蛋:纳斯达克见证微博上市时候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