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是进化还是回归 从 Ta在 看中国社交媒体的用户迁徙

  • 软文     2019-4-10
<返回列表

人人网社交及直播业务以 6000 万美元的价格被收购,90 后又开始感叹“一个时代的终结”。无数人开始回忆在这个实名制平台上,用户居然敢于毫无顾虑地创作、评论、争吵,就某个话题形成一种高校之间的“串联”。在朋友圈出现越来越多“近三天可见”的今天,人人散发出的那种自由表达的态度,让人越发觉得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于,社交和社区本质上是矛盾的。社交关系越复杂,传播的信息就越多限制,大家就不敢发言,不敢评论,不敢点赞,最后充斥的内容只能是折中的内容。人人的优点,在于它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社交与社区之间的矛盾,使其兼具私密性和传播性。

到了今天,几乎所有的社交产品都在两极分化:一边是极度注重私密、连接的社交网络类产品(微信),一边是极度注重内容多样化的社交媒体类产品(微博)。所有人都想做一个细分的微博,用内容沉淀关系链,完成“微信化”。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社交产品调性过于鲜明,通过“美女”、“游戏”、“段子”等标签抢占不同人群,以至于到了中后期几乎没有兼容其他内容的可能。在争夺流量的零和游戏过后,关系链全部导向通用性平台。

如果说美国社交产品的壁垒是功能、体验,那么中国同行的壁垒可能就是内容,出现了一种“选择什么平台,就是选择成为什么人”的奇景。

经过多年的运营和流量倾斜,各个平台都逐渐以年龄、地域、乃至是文化程度对社交版图进行割据和封闭。以地域划分,YY、快手、(贴吧)都是典型针对三四线城市用户的产品。以年龄划分,QQ、Qzone的用户则呈现了明显的低龄化。以关注的话题划分,微博的主要流量驱动就是大大小小的娱乐事件,秒拍则是明星、美女或者草根。

从这个标准来看,只有生长在三四线城市的青少年,才有可能完整地尝试过市面上大部分的社交产品。如果不满足这两个条件,等待他的几乎只剩下微信和微博。

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智能社交媒体“Ta在”的创始团队有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传统的算法为了建立人与机器的联系设立了兴趣标签,标签就反映了某种价值观。它过于依赖机器,以致于出来的结果过有些是不合常理、扭曲或者是失真的。

这和社交产品的强运营与基于协同过滤的算法有很大关系。如果我们希望回归到人人网当初“社交+社区”的连接和传播体验,就需要重新反思算法与运营力量对于平台的作用。

美国的社交产品采用了弱化运营痕迹的做法。在美国,每个人都拥有若干个社交平台账号。这些平台在早期都追求切入一个细分市场。用户通过Facebook和朋友连接,用twitter、Instagram了解名人动向,通过Tumblr认识拥有共同爱好的陌生人,用Pinterest以清单的方式展现喜欢的东西,比如旅游景点、服装配饰。

每一个管道作为信息来源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信息源上有重复,那么肯定会在用户体验、呈现形式上做文章。比如,用户可以在Facebook上关注Pinterest上的一位网红设计师,但最终两者的互动还是要回到Pinterest,因为Facebook无法呈现清单式的排版。

然而,除了个别平台在发展初期选择较为年轻化的社区运营策略,大部分平台都会在用户逐渐增多的情况下,让自己看起来更加通用和多样化,减少运营“带节奏”的痕迹。因为在讨好一部分用户的同时,会让一部分人离你而去。

而在商业化上,一个“什么都能聊”的中立社区,也比一个只追求“美美美”的社区表现更好。这是Facebook作为广告平台最为成功的地方。广告主永远不需要担心自己的设计过low,图片太丑,“不符合社区调性”。一流的广告平台,永远可以把这些低级的创意传递给对应的消费者,在创造出一个个平行世界的同时,不让资源浪费。

Snapchat、Pinterest、都做不到这一点。尤其是Snapchat,多年的运营和品牌塑造已经让“好玩”成为了平台唯一的价值观。这将会限制它所能服务的企业种类。不是每家公司都能像快消、奢侈品行业那样拿出精雕细琢的广告图。Snapchat需要付出大量人力,和广告主一个个商讨、修改方案。广告自动化投放直到几个月才正式上线。

而除了运营策略以外,社交媒体所采用的算法也同样值得改进。基于协同过滤的静态的标签体系,最大的问题在于将人拆解的过碎,并试图通过碎片来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人,结果就是四不像。

“Ta在”所采用的算法是动态化地把相同价值观的人放在一起,最大限度的结合了人的智慧、直觉、知识判断。系统不再将人视作一个个毫无生气的标签,而是充分考虑人的学习、探索能力。这使得标签并非预设,而是演化中自然生成的,做到了尽可能真实还原人的价值观。通过算法自身的演化能力,让信息可以被合适的受众看到。

而在社交连接上,创始团队提出了一个观点:有限社交对社交本身也是有利的。“Ta在”回避深度社交捆绑,而是打造一个单纯的社会化网络,让用户同时完成社交和知识传播。因此,“Ta在”只为产品保留了有限的社交功能。只有当系统判定两人可能成为好友时,两人才有可能开启一个3小时的对话。

凭借有限社交和演化算法,“Ta在”更希望帮助用户回归到一个自由表达的社交时代。“欲言又止”和“仅三天可见”的情况,在这样的社交平台上将会变得越来越少。

让每个人都敢说,或许才是社交网络的最大意义。

发稿网(QQ:599515669)是全国领先的在线新闻稿发布平台,团队由资深互联网专家组成,服务内容类涵盖软文发布、软文发布、微信营销、微博营销、视频置顶、百度问答等多种互联网广告行业。发稿网平台有上千媒介编辑、专业写手、段子手、营销专家,为企业、公共机构和个人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将创意、智慧、技能转化为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发稿网平台凭借多年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积累,发展遥遥领先同行业其他软文平台


更多阅读

直击泛家居产行业20强的品牌定位策略

软文 2019-5-22
大材研究注意到,近几年来,有不少公司重塑定位,或者放大原来的优势定位。此事,如果做好了,少则省几千万,多则可省几个亿的广告费。 ...

卖家成长 选取关键词得注意 前期关键词调研更重要

软文 2019-5-22
如今在亚马逊上开个店看似很容易,但要保证出单,持续的出单却很难。原因有很多,老话说的没错,三分靠运气七分靠打拼,而做亚马逊前期...

国庆假期借势海报 杜蕾斯发挥正常 宝马海报无文案 ofo大手笔

软文 2019-5-22
文 | PR天下 今年国庆假期与去年最大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期间还要累加一天中秋节假期,共计八天,而这竟成为数家品牌借势创意的发力点。...
返回列表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Copyright © 2015-2021 发稿网

     
扫码二维码立即咨询
确 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