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锦品牌策划——六招让你的品牌立马高大上

做品牌,不能仅仅是噱头,要赢得信任和认可,就必须有切实的支撑点:追求的想法一定要真诚,产品属性要与理念相匹配,并且最好拿出有说服力的事实来证明。而我们自己直接说产品如何好往往不算数,除了有产品属性支持外,如果能有强有力的社会信用背书,会更具说服力。背书的来源,一定要基于事实。建议选用的六大背书策略:

名人背书

一个产品如果某某名人在用,或仅仅是某名人对该品牌发表了正面点评,都会产生积极的推荐效应。明星代言也是一种最常见、最常用的名人背书方式。今天,新媒体传播时代,品牌不一定要与某个明星、名人签署长期代言协议,也许仅仅通过某一次特别的微博信息就可能达到“快进”的背书效果。如果企业创始人本身就已经是名人,也要列入背书清单中。

比如,几年前雕爷牛腩开店前500万买秘方、邀请苍井空等大量明星搞测封,就是一种新媒体的操作思路。尤其是是如今的网红营销大行其道,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低成本的“名人”背书。选择品牌背书时,也不要仅仅局限于娱乐、体育领域,只要是符合品牌用户特征的各类名人,包括各类专家、学者等,都可以列入待选范畴。

奖项背书

用名人背书,只是解决了感性层面的信用;用奖项背书,解决的是理性层面的信用。因为,普通人很少能够很好地判断一个商品和服务的真正的品质。所以,各领域的品牌和产品,都力求能够获得相关的奖项认可。商业领域,有很多重量级的设计奖、工业奖。德国红点奖和iF奖,就被很多品牌用来营销产品。苏泊尔“火红点”炒锅、罗永浩锤子手机,都曾拿这两个奖作为产品设计和技术实力的证明。农夫山泉高端水的“证明”,包括8种图案设计,拿下了2015年的五项大奖,包括DAD木铅笔奖、The Dieline国际包装设计大奖、Pentawards的最佳饮料包装奖等。

赞助背书

品牌赞助,看似商业活动,但如果所赞助的是高等级、高水平的活动,比如奥运会、世界杯、F1等体育活动,或者类似G20、APEC等等高端会务活动,或者某类高级艺术活动,都会形成强势背书效应。因为,借助国际等级赛事和活动的影响力和品牌力,对赞助者而言不仅仅是品牌实力的展示,更可能说明了你的产品品质在品类中处于“最”高度。去年的G20会议,张裕、农夫山泉、娃哈哈、王星记扇子等品牌,均以极低的成本(比如,娃哈哈赞助30万瓶水),借此在同行中得到了进一步“拔高”,很容易被认可为所在领域的“最”品牌。

认证、专利背书

一个产品,要想通行世界,就要通过世界各国的生产标准、品质标准检验检测,而各种国际认证就充当了“通行证”。产品、技术、服务专利也是技术实力、品质力、竞争力的象征。所以,很多品牌不仅要努力获得各种认证、专利,更善于将这些认证拿来传播,证明自己的产品和品牌之“最”,进而提升形象和影响力。

“首创”背书

品牌要想给人最正宗、最专业的印象,最好的方式就是做该领域的第一原创者。今天的很多大品类的领导品牌,基本上都是最早期的该品类的开创者。如:是品类的第一个开创者,到今天,还是会给人最经典、正宗的印象(尤其在美国)。注意,我说的“第一原创者”,是指真正行为意义上的开创者,而非后天营销而成为的消费者“心智”第一。当然,如果你本来就真的是第一,那居高临下的保持第一肯定要比进攻者更容易些。

更多的信用背书手段

利用原产地属性。让产品的原料或者制造来自某个高端地方,比如“德国制造”“新西兰黄金奶源”等等。

品牌运营团队属性。如,小米雇佣谷歌副总裁、锤子手机聘请前苹果知名设计师、咨询公司雇佣顶尖商学院学生等。

品牌研发团队实力。如,与知名研发机构合作,或者品牌拥有国家级实验室、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等。

营造稀缺的紧迫感。人们天生认为稀缺的东西更有价值。所以很多科技(苹果、小米)品牌、奢侈品品牌经常采用“饥饿”营销战术。

用户体验。品牌线下销售空间氛围的整体营造,可让人直观感觉到品牌的“档次”,比如苹果Apple Store。品牌销售渠道的选择也很关键,如果产品定位在高端或者高品质,通常就要选择相应的销售场所。

在某些方面做到极致。比如,最便宜(沃尔玛)、最简洁的设计(无印良品)、最适合年轻人的家居用品(宜家)等等。

销量和份额上的领先。如果你的品牌已经处于行业领导者地位,那么最明显的证明就是行业销量第一、全网销售第一,当然,因为广告法限制说“第一”“最”这样的字眼儿,你可采取很多更加巧妙的办法。比如:绕地球XX圈、XX亿人的选择等就用得很巧妙。即使品牌不是整体领先,单独就某个单品、爆款做“领先”及销量数据的传播,也是很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