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坚守新闻真实性

来源: 田心考研

作者:杨莹

声明:【广播广告圈】致力于行业资讯的及时传播,每篇转载文章都将在文前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所有者于后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支持!

摘要

与传统的新闻业秉承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同,后真相时代的媒体信奉:如今,信息的真实性对于受众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受众选择阅读内容时由以事实为依托的新闻转变为承载着情感和价值观的某些颇具导向性的观点和轰动性的事件。然而,这种情感先行的“后真相”往往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它违背了新闻本源的事实第一性原则,更助长了虚假新闻和反转新闻的滋生。本文即针对传统媒体在“后真相时代”如何牢牢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展开论述。

关键词

后真相时代;传统媒体;新闻真实性

一、“后真相时代”

“后真相”的权威解释是由牛津大学在2016 年定义的:指在一些特定状况下,客观事实对公众意见的影响没有感性诉求产生的影响大,即《南方周末》记者望清秋说的“情感太多,事实已经不够用”。

从英国脱欧、美国大选等国际热点政治事件,到“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 “北大才女回乡创业送快递”等国内社会的一系列假新闻,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事件中包含着共同的要素,即,真相本身往往已经不是一个事件引起关注的核心了,取而代之的是情感和观点一步步成为事件报道的主导因素。当受众被事件中的情感和立场所牵引,他们深陷于报道所带来的情感冲击和轰动效应中,一味地凭借感性的判断而非理性的思考为事件下定论,丝毫不会在意报道的事件是否真实客观。而媒体正是把握了这种完全诉诸情感和个人信念的受众心理,才使得媒体从业人员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更倾向于情感和观点的输入,而忽略了事实及其背后的真相。

对于传统媒体的从业者来说,在新兴媒体的巨大挑战下,他们不仅要坚守传统媒体以深入挖掘事实为依托的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的老本行,还要在竞争中转变工作方法、创新思维,在坚持新闻真实客观性的原则下求新、求进,这就使得一些传统媒体人为了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为了稳定受众群、防止现有受众的流失而不惜炮制一系列虚假新闻,利用“后真相时代”受众心理机制中对情感和价值的诉求和对真相的解构和戏谑,来进一步扩大影响、博得关注。

二、后真相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坚守新闻真实

在传者本位的传播模式中,传统媒体本是高高在上的主导者,他们只需要通过专业化的新闻生产将符合传播要求的信息单向地传递给受众,并且静待这些信息被受众接受、认同并上升为一定的思想和观念,进而形成有效的舆论引导;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公民记者遍地开花的自媒体与社交媒体搭建的舆论场中,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把关事实、拼贴事实碎片,真相来源于对事实的挖掘和不断核实。 因此,在后真相时代,在事实先行与情感先行的博弈中,传统媒体应当勇于探索坚守新闻真实性的有效途径,以扭转在与新兴媒体竞争中的弱势局面,冲破把关缺位与濒临失语的囹圄。

(一) 面对后真相时代假新闻的泛滥,传统媒体应当担当起“早发声”、“先发声”的社会责任,并且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传播的硬件建设为支撑。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受众群体被真正意义上地赋权,而专业化的传播技术也已被大众化、普及化的移动终端所赶超甚至取代,即便是专业的记者编辑也需要依赖新型的媒介技术以及传播手段,如微博、微信、客户端、短视频、直播等新型手段进行信息的传播。因此,对于传统媒体人来说,他们肩负的社会责任不能仅仅限于思想上和观念上的武装,更要从传播的技术层面将其付诸实践。

从技术角度看,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已经普及到了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各项环节,智能化与移动化赋予了传统媒体新闻报道以新的意义和内涵,给传统的新闻生产带来了很多革命性的变化。尤其在“后真相”弥漫的传媒环境中,一些自媒体无下限地捏造、虚构、夸大各种事实并通过新型传播技术进行广泛传播时,传统媒体若能充分利用新技术如“机器人写作”、通过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进行可视化呈现等手段进行人机合作、人机共生完成“事实上如机器般精确无误,可读性上令人回味无穷”的新闻报道,新闻真实性的坚守与维护将有效落地。

(二) 传统媒体应当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专业深度优势,提高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客观性,重塑传统媒体权威和诉诸真相的话语权,提高传统媒体公信力。

后真相时代,是事实与真相缺位的时代。从表面上看,由于鱼龙混杂的媒介市场中大量存在着未经把关、审核、严重违背事实和新闻客观性的信息,而这样的信息往往是充斥着主观性和倾向性的“煽动性的花言巧语”,特别是随着传播主体的趋中心化,传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些虚假信息得以进一步地传给受众;另一方面,尽管受众需要在真相与事实中进一步消除事件的熵,但是,相比真相缺位给受众带来的恐慌,在社交媒体中,受众面临的“孤独”与“找不到认同的声音” 似乎是他们更大的隐忧。从这一点上看,那些力求从情感上博得受众认同的信息似乎比传统媒体发布的事实性新闻更具有“同理心”。

但是,从一个更深的层次去剖析,我们会发现,真相被淹慢的同时情感与观点被大肆传播,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传统媒体的专业权威和公信力的缺失,以及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式微。在真假难辨的信息流中,传统媒体并没有做到另辟蹊径,深入挖掘、深层调查、深度剖析事件的真相,而是一味地追随那些看似被标榜为社会热点实则用一定的情感和价值观去蛊惑大众的虚假信息,和那些发布此类信息的机构唱着“双簧戏”。

因此,在信息需求感性化、碎片化、快餐化的今天,传统媒体更应该意识到专业的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性。将事实的报道见诸于专业化的新闻生产过程中,搜集丰富翔实的背景资料、进行有效的数据抓取、深入实地的考查与采访、忠于事实的写作、严格的把关与新闻核实,传统媒体若能一以贯之地坚守这些看似惯常但却易被抛弃和遗忘的传统的专业新闻生产模式,便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事实所承载的重量。在后真相时代,重拾受众对于深度、权威和专业化的诉求和认可,重新唤醒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公信力。

(三) 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传统媒体应当充分把握受众心理的变化,理解受众的诉求以及占舆论大多数的受众的共识和情感倾向。

相比起社交媒体通过发布具有轰动性、难辨虚实、强大的情感倾向性的信息来博得受众情感上的共鸣和价值观上的认同,引发受众的“站队”行为,传统媒体则更应该寓情感于真相、权威之中,通过真相的诉说来凝聚共识和汇集民意。应该说,客观性的新闻报道并不比情感性的报道更那难让受众接受,只要传播媒介深谙受众的接受心理和宏观的舆论环境,用多重事实的叠加让受众体会到其中包含的情感因素和价值的重量,就能够让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依旧深入人心,重现往日的说服力。

发稿网软文代写、微信营销、微博营销、报纸广告、视频置顶、百度问答等多种互联网广告行业。发稿网平台有上千媒介编辑、专业写手、段子手、营销专家,为企业、公共机构和个人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将创意、智慧、技能转化为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发稿网平台凭借多年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积累,发展遥遥领先同行业其他软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