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发生的“魏则西事件”,给存在已久的互联网医疗广告揭开了“盖子”。随后,国家网信办联合多部委入驻百度进行调查,要求切实整改,百度也宣布对医疗业务进行调整。然而,非法医疗广告并没有离开互联网。媒体记者最近调查发现,以往在电脑端出现的互联网医疗广告,更多地出现在了手机上。很多疾病关键词,在电脑百度等搜索网站上没有任何广告,但在移动端应用上,搜索结果的前几名全是医疗广告。(4月23日《南方都市报》)
空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北京青年报罗志华:竞价医疗广告弃电脑而去,却借手机还魂,就会将这种模式的诸多危害原封不动地留存下来,很多患者仍会受其误导,把骗子当行业翘楚来崇敬,把无良医院当名医名院看待,“魏则西式”悲剧仍可能重演。不仅如此,由于手机用户比电脑用户更多,且手机可以随时带在身边,使用更加方便,在手机上投放竞价医疗广告,影响面和影响程度都会随之提升。此外,使用手机移动端,忽悠患者会变得更加容易,过去在电脑网站上主要靠留电话,但在手机上,可以现场通过电话、QQ、微信等直接交流,还能通过语音进行输入,就算不会打字,也可以直接与客服聊天。一些边远山区的留守儿童之所以也被忽悠到城里看病,没病也能被诊断出“智力低下”“自闭症”,正是基于手机的普及率和影响面。
更严重的是,与电脑端不同,手机集合了大量的个人数据,在移动端投放的医疗关键词搜索广告,还可以大量收集搜索者的个人敏感信息,进而实施精准欺诈或精准广告推送。正如一名知情者所言,“在搜索的那一刻,你就已经被盯上了”。可见,竞价医疗广告在手机上出现,社会危害被加倍放大。
针对医疗竞价广告,互联网公司的确经历了一轮较为认真的整改,目前在电脑端已很难发现竞价医疗广告。然而,竞价医疗广告在手机上重现江湖的事实也警示我们,监管必须睁大眼睛,并时刻警惕出现的变通形式,切不可被表面的整改成效所迷惑。
同时,竞价医疗广告之所以成为顽疾,与背后存在的巨大利益驱动力有关,少数医疗机构不钻研医术,却花大价钱搞广告策划和“病人开发”,根源在于其发展理念和经营模式出了问题。因此,在查处滥发广告的平台时,还需对竞价医疗广告的需求端进行釜底抽薪式治理,对依靠欺诈患者牟利的无良医疗机构,要给予更加严厉的治理和打击,在供需两端封死竞价医疗广告的复出之路。
@法制晚报郭元鹏:与“竞价”不同的是,这些医疗广告并不是以“关键词”形式出现,而是以帖子的形式,记录一名女性从决定开始整形到选择医院,然后是整个美容过程,最后容光焕发像变了一个人。当然,这一切都是医疗机构的企划部全程策划的,但帖子浏览量却高达十几万。
“据医院反馈,这类社群广告的效果更好,形式也更隐蔽。但这些广告的内容都是编造的,却是以用户的形式出现的,极具蒙蔽性。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手机医疗广告中所谓的客服人员,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医疗知识都不懂的,却冒充医生回答患者的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曾在南京某民营医院的客服向南都记者表示:“虽然是医疗机构,可并没有相关医疗资质要求,我是学物流的,对方说没关系。”入职以后,公司还提供了一整套“话术”给他,核心主要就是利用患者对于疾病的不了解与恐惧,拿到患者的联系方式和姓名。
也就是说,那些对疾病“侃侃而谈”的客服,头像虽然是各种老专家,但其实电脑后面可能坐着的是一位完全没有任何医学知识的“搓脚大汉”。
我们必须揪出“手机医疗广告”里藏着的假华佗。有关部门应该严厉打击“竞价排名”,搜索引擎的商业属性是不公平的,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帮助假专家欺骗患者。要对所有“手机医疗广告”进行严格审查,存在问题的要坚决取缔。而对于“搓脚大汉”式样的所谓医疗客服人员,则要毫不手软地查处。
@检察日报:2016年,“魏则西事件”揭露了医疗信息竞价排名恶行,公众这才发现在百度上排名靠前的医疗信息,靠的不是医疗技术和患者口碑,而是靠花钱买来的,不少人上当受骗。事件几个月后,《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施行,推广服务的“付费搜索广告”正式被明确为互联网广告,并且要显著标明“广告”。尽管在今天,竞价排名标识了“广告”字样,也倍受诟病,因为有的误导患者,有的恶意诈骗。
报道就称,输入“头痛”关键词进去的却是“**男科医院”,头像显示的是老专家可能是完全没有医学知识的“搓脚大汉”“货车司机”,医疗机构没有相关医疗资质。而在医院,检测报告随便更改,医生想要什么结果就出什么结果,本来没有抑郁的写成重度抑郁症,没有焦虑的要写成焦虑症,“等病人钱花完了才放走”。医院误导和虚假宣传,欺骗患者,是典型的诈骗行为,不排除触及犯罪。
2016年5月,国家网信办有关部门就“魏则西事件”调查认为,百度竞价排名机制存在付费竞价权重过高、商业推广标识不清等问题,影响了搜索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容易误导网民,必须立即整改。百度承诺对于商业推广结果改变过去以价格为主的排序机制,改为以信誉度为主,价格为辅的排序机制。两年过去了,百度彻底整改到位了吗?恐怕还是个问号。今天,百度是否在合法合规推广医疗广告,是否落实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进行竞价排名,有必要监督检查,莫让“魏则西事件”重演。
@南方网佘宗明:让人想不到的是,加载了很多未来想象空间的大数据、智能画像等人工智能技术,也被用在了帮很多医院“开发病人”上。当那些从弹窗中随意跳出来、压根不懂医学的客服,能够在掌握了海量用户数据后建立的智能画像的指引下,根据访客的兴趣点进行个性化的话术调整,增强代入感和针对性;当搜索入口出现的竞价排名广告,很多都是以整形、美容、减肥软文的方式出现在“信息流”、“社群”等载体中,很多患者恐怕也只能是更具蒙蔽性的精准坑蒙之下的待宰羔羊。这也表明,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是违规操作的“滤镜”,从“大数据杀熟”到人工智能帮某些医院“开发病人”,技术用错了地方,也可能变成害人工具。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企业价值观出了问题。
若价值观摆正了,也不至于在出现魏则西悲剧后仍让某些虚假宣传借竞价机制“登堂入室”,凭着竞价出现在搜索结果页面乃至首页。若价值观摆正了,也完全可以避免客服挂着老专家头像、电脑后面可能坐着“搓脚大汉”的医院广告信息,在搜索入口随意祸害患者的情况。
这些本也不是互联网广告“正确的打开方式”,《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已规定,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提供者应当提供客观、公正、权威的搜索结果,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还明确了医疗信息发布平台的审核责任。
对于竞价排名为虚假医疗宣传提供渠道的乱象,有关部门当然应加强监管,特别是将监管触角往移动端延伸。而对于涉事搜索引擎企业而言,也该反思:当自己因价值失向,而成为公众眼中那个连魏则西悲剧都唤不醒的“装睡”者时,还有多少市场信誉可透支?
@潇湘晨报张海英:百度推广的医疗广告,链接的是各种专科民营医院,某些医疗机构采取坑蒙拐骗的方式盈利。比如说,贵州某民营医院超过90%以上的患者,其实是没有疾病的,却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焦虑症、情感障碍等疾病,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不说,还让患者承受了药物副作用之害。
当这种竞价医疗广告继续存在,而且广告背后是毫无良知的医疗机构。魏则西当时就是在百度上搜索出某医院某疗法,在该医院治疗后致病情耽误,最后病逝的。今天,百度等搜索引擎移动端继续搞竞价医疗广告是要制造新“魏则西事件”吗?
《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第十条规定: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提供者应当提供客观、公正、权威的搜索结果,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然而百度等公司提供的搜索结果,前几位全是医疗机构广告,何谈客观公正?而且某些医疗机构坑蒙拐骗损害公众合法权益。
对此,有关部门应当把媒体报道视为举报,不妨第二次入驻百度进行调查,调查重点是其移动端。一旦发现媒体报道的问题完全属实,应该依法依规从严从重处罚百度公司。只有如此,才能有效规范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不给坑蒙拐骗的医疗机构提供推广平台,才是对公众合法权益的最好保护。
华图解析: “魏则西事件”之后,很多人以为竞价医疗广告从百度等搜索引擎消失了,其实不然,它们只是从百度PC端转移到了移动端。只要网友用手机搜索疾病相关关键词,搜索结果前几位全是医疗机构广告,这也就说明,这种牛皮癣式广告依然存在于搜索引擎这根“电线杆”上。把没有抑郁症的患者随便说成是“中重度抑郁”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更是对社会的一种危害。
说实话,百度对于这些医疗广告的猫腻,不仅心知肚明,而且客观上发挥了帮凶的作用。一家企业除了必须遵纪守法之外,还应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而这种为敛财而无所顾忌的作恶行为,不仅不会赢得公众的信赖,还会影响公司以后的发展,为了钱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可想而知,是非常不明智的。
我们也不能忽视的是,监管部门是否对此事已经知晓,是否已经做出相关的措施治理,其实,针对这种局面,最为迫切的是制定、完善相关规定,加大处罚力度,加大医疗广告违法成本,加大监管力度,从而避免“魏则西事件”的再次发生。
发稿网软文代写、微信营销、微博营销、报纸广告、视频置顶、百度问答等多种互联网广告行业。发稿网平台有上千媒介编辑、专业写手、段子手、营销专家,为企业、公共机构和个人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将创意、智慧、技能转化为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发稿网平台凭借多年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积累,发展遥遥领先同行业其他软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