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 8月21日,由光明网主办,酷狗音乐、秀色娱乐协办的“戏曲传承与网络直播座谈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名家、直播平台代表以及中央网信办、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等行业主管部门代表济济一堂,共同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快戏曲传播与普及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评剧院院长侯红 光明网记者潘迪摄
中国评剧院院长侯红在发言中表示,网络也好,电视也罢都是桥梁,我们希望能有更多青年观众通过远程的网络走进剧场,拉近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从而进一步提升广大观众的审美意识,引领社会的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以下为发言实录:
戏曲是一门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传统艺术,其内涵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新媒体则是一种新兴的媒介,它的出现和应用为包括戏曲在内的艺术传播与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和新的方式,拓展了新的平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影响。戏曲与新媒体的结合当下较为流行,也是戏曲人与新媒体人都在积极探索的一个新的热门领域。由于二者在创作、承载和传播等方式上存在异同,在很多方面需要磨合、突破,但不可否认的是二者的融合是互为增进的。
网络媒体火箭式的发展已经悄然成为了当今社会媒体的主流,戏曲虽然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也需要紧跟时代。网络媒体对于戏曲来说确实有相当多的好处。中国评剧院作为国家级示范性院团在剧目制作与宣传上十分注重思维的拓展和模式的开发。近几年创作的评剧《城邦恩仇》、《母亲》、《藏地彩虹》,整理改编的《花为媒》、《秦香莲》、《良宵》等看家戏,这些戏在宣传上大都是采用传统媒体与新进的网络媒体并行的宣传渠道。通过几年的实践经验确实发现了网络媒体的一些独到优势。
首先,受众广、传播速度快。从传播数量上讲,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媒体,传播基数大、范围广。我们把消息投放的网上,几天之内一则消息至少有四、五十家网站转发,很容易就让广大网友获取到。我们将剧目制成精美片花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各大网络视频网站的投放,吸引了更多网民观看,从而了解戏曲、了解评剧。
其次是时间、地点不受限制。传统的观演方式是观众在规定时间内走进剧场欣赏。网络直播的出现创造了一个新的观演方式。剧场只能容纳几百至多上千人的位置,通过网络直播直接打破了地点的枷锁,人们在电脑、在手机里,身处何地都可以观看,不拘泥于人数、场地大小、地域。再有就是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剧场演出是不可复制的,网络不仅可以直播时观看,还可以时时回看,极大的解放了时间自由。
再有就是互联网上的戏曲延展性强。在剧场演出我们可能在开演前拿到节目单,通过节目单短短几页,寥寥数笔获取的信息相当有限。这时网络戏曲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可以做剧目专访、人员专访、台前幕后的花絮等等相关的报道,甚至是系列的链条报道在网络平台向观众展示。在剧目播出前起到导赏的作用,在节目播出期间以及播出后以最快速、最便捷的方式得到观众的反馈。这也是我们提升剧目质量,优化创作模式的一个有效途径,毕竟艺术创作就是为人民服务,作品就是要接受观众的检验。
戏曲+新媒体的方式还有很多,从中获益的方面也有很多,在此我只是简单的说了最普遍,大家都有直接感触的几点。单就互联网与戏曲的结合,我们还有一点思考在此也提出来跟大家一起探讨:
时下戏曲可以直言不讳的讲,急需新的推广方式,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同时,网络媒体也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越是古老的就越是现代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现在的年轻观众对新鲜事物接触多、上手快。对于没有足够内涵与吸引力的快餐文化,年轻关注的热度递减的也迅速。对于传统文化则不一样,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身体里都有中华文脉的滋养,他们对文化、对历史、对民族精神的渴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觉的回归。网络传播戏曲在特定视角上看也是一把双刃剑,这就对网络媒体人提出了一个相对严苛的要求。简单点说现场看戏与网络看戏两种截然不同,因为观众感受不到现场演出的互动氛围,那么软件的提升、硬件的开发都直接影响到网络观众对一个剧目品质的认定、对戏曲的认知。往大了说新媒体人不仅要掌握新媒体技术技能,更要提高自我的审美境界,才能从中辨别出对传播戏曲,弘扬传统文化有利的模式,减免错误方式对戏曲、对传统文化的误读误导甚至是致命的伤害。
戏曲与新媒体的联姻拓展了戏曲生产方式的空间和传播的渠道,上世纪80年代,年轻观众是通过电影、电视接触和喜爱上戏曲的,相信今天的广大青年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来认识戏曲的。网络也好、电视也罢都是桥梁,我们希望能有更多青年观众通过远程的网络走进剧场,拉近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从而进一步提升广大观众的审美意识,引领社会的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这也是戏曲与新媒体要共同完成的历史重任,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赵艳艳整理)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