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子手的广告文案为何那么受欢迎 州仔说事

据说地球上流行一种广告,叫做“你猜得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局。”段子手以清新脱俗的文风,跌宕起伏的情节,意想不到的结局,开创了广告软文的先河。内容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有意思。

每每在微博或者朋友圈看到一些段子的时候,其实小编的内心是拒绝的,因为真的没有觉得这是一篇广告,但是事实证明小编还是很单纯,最后还是把产品不经意地带出来了,段子手真是广告界的业界良心啊!

传统的广告就是报纸上的硬广、电影中的植入、论坛里的软文等等,广告其实是传播中最不受欢迎的,商业信息的本质就是如此,但技巧才是主要问题。相对于传统的营销广告,如今的段子手做的最好的就是这种看上去不像广告的广告!

段子手的广告文案一看就是停不下来的节奏,内心虽崩溃,但还是有一颗想要看下去的心。江湖传说的段子手“薛式广告”—薛之谦,近年来微博的段子很火,明明可以靠脸靠才华吃饭,偏偏要靠段子,把不像广告的广告讲的出神入化,并且还成功地让人记住了。

iphone 7

吉列剃须刀

虽然明知是广告的情况下,仍然愿意阅读并分享,不得不说很成功。当他们成为意见领袖时,懂得和粉丝互动,自己亦成为了媒体和平台。正因为如此,如何把广告和创意在段子中结合起来,这需要一个文案人思考。

为什么这一类“广告段子”会得以流行呢?从内容上看,比起“正能量”、“心灵鸡汤”滔滔不绝的文章,这一类段子的文字反而更贴近生活的真相,现在网络用户主流群体大多是80后、90后,在社交媒体的时代里,突破经典,颠覆传统,也许更受主流欢迎。

如果告诉你,有些人是为了看广告而逗留在社交网络里面,你怎么想?这不是胡说,事实的确如此。

比如微博红人“天才小熊猫”的粉丝。由于“天才小熊猫”基本只发长微博,而且每条长微博都是一则广告文案,这就等于说,有相当多的粉丝是为了看他写的广告而关注他,甚至还有很多粉丝每天在他的微博里催他发广告。

并不是因为人们比以前更喜欢看广告了,而是因为在社交网络发达的今天,网络上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段子手”,他们站在传播的“前线”,和用户、粉丝近距离接触,对他们来说,涨粉和掉粉,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所以他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和感受最直观。

正因为如此,好的段子手往往也是一个优秀的文案,他们能够创作出形式新奇、内容有趣、制作用心、有创意、娱乐化的文案,让人在明知是广告的情况下,仍然愿意期待、阅读并分享。

很多人以为段子只是低俗的引人发笑的笑话,其实真正优秀的段子,一定是能够洞察人性、人生或者群体规律的,只是,这种洞察往往有着“逗比”的表象,而这也正是段子容易成为流行的重要原因。

比如:已经有女朋友了,但又遇到更喜欢的对象怎么办?不要相信在野党,执政之后都一样。

这一类“段子”的传播效果往往十分惊人,因为很有趣,而且能够引起共鸣。文案也可以按照这样的公式来写:洞察+逗比。

洞察,就是窥视消费者心理,并将这些或隐秘、或无法言说的心理巧妙表达出来,这本来就是写文案的必经之路,这里不赘述。如何在洞察的基础上加上“逗比”效果,才是重点。

1

“洞察+逗比”的段子,通常有这样几种创作方法:

方法一,预期违背。

简单来讲就是颠覆读者的惯性思维,让读者产生被戏耍的体验,由此产生阅读乐趣。其基本结构是:铺垫+包袱。

铺垫是为了建立第一思路,引导读者接受和默认第一思路所产生的相关逻辑。包袱是延伸出第二思路,突兀但合理地打破第一思路。

比如美容院的文案,普通的情况下会这么写:让女人更美美丽我做主再进一步,从心理需求出发:女人应该为自己而活女人,对自己好一点

如果洞察女人“想要变美”的心理背后的焦虑:这个世界到处都在售卖美丽,永远都有比你更美的人。

那么文案可以这么写:你比你想象中的更美如果深挖女人想要变美的深层原因,就可以写出更有洞察力的文案:女为悦己者容,你是为了谁化妆呢?如果再加上逗比的效果,就更好传播了:请不要同刚刚走出本院的女人调情,她或许就是你的外祖母。

总结起来,打破第一思路的途径也分几种:

1声东击西。铺垫的时候,故意将读者的视线引向A点,再出其不意向相反的B点抖包袱;

2逻辑错位。包括判断歧义、推理歧义、自相矛盾等等,总的来说就是前后设置的逻辑不一致,导致误解,或者表面说的是A逻辑,隐含的却是B逻辑;

3戏剧效果。用这种方法,需要先将情境和语境都铺垫出来,让读者跟着你的情境走,然后使用故弄玄虚、阴差阳错、露馅等手法制造出乎意料的效果;

2

制造“逗比”的效果,还可以试着向段子手学习运用“灾难效应”。

所谓的“灾难效应”,是指让人们意识到“灾难”的存在,同时又让人们和“灾难”保持着安全的心理距离,这时笑点就会产生。

想一想,看周星驰电影时,为什么我们会发笑?

因为他往往在电影中让自己置于很“惨”的状况中,当然,这种“惨”并不是那种真正严重的、真正令人感到害怕的“惨状”,而且“惨”本身也并不可笑,是因为面对“惨”时的自嘲或嘲讽的表达方式,让观众与“惨”拉开了心理距离,这才有了“逗”的效果。

看杜蕾斯的父亲节文案:To all those who use our competitors’products:Happy Father’s Day.向所有使用我们竞争对手产品的人们道一声:父亲节快乐。当父亲的成本:奶瓶费 保姆费 童车费 玩具费 童装费 奶粉费 尿不湿 保姆费 学费 生活费 买车 买房 结婚 ……不当父亲的成本:杜蕾斯

文案使用“灾难效应”,需要注意,无论是“惨”也好,还是对“惨”的幸灾乐祸也好,都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这样才能让人产生认同感。同时,使用调侃式的语气,要让人很明显看出来是一则玩笑。比如上面的杜蕾斯文案,即使真的当了父亲的人,也会从这种调侃式的表达中得到共情。

另一种方法是段子手更常用的创作手法:出人意料的类比。

如:浅睡眠的人,女朋友睡觉粘人怎么办?小学时,每次没交作业,老师就罚我去擦黑板。并不是黑板不干净,而是因为我没交作业。

男人为什么不喜欢真正对他好的女人,却喜欢事儿多耍性子的女人?题主你要明白:霍金能当物理学家,并不是因为他瘫痪……

洞察并且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点,才能创造出神一样的“类比”,达到意味深长的逗乐效果。

还有一种制造笑点的方式叫“毁经典”,通常名人名言或者一些经典的语句、故事,已经广为流传,在人们脑中形成了固定的思路和印象。

所谓的“毁经典”实际上就是对这些固定的印象进行反转,用公式来表示就是:经典+槽点=笑点。

在网络上大为流行的一些“毁心灵鸡汤”、“毁小清新”的“负能量段子”,运用的就是“毁经典”的手法。如这样的段子:两人分手后多年,在一个城市不期而遇。男:“你好吗?”女:“好。”男:“他好吗?”女:“好。”女的问:“你好吗?”男的回答:“好。”女:“她好吗?”男:“她刚才告诉我她很好。”一阵沉默后,女:“你听说过安利么?”

为什么这一类“负能量段子”会得以流行呢?

从内容上看,比起“正能量”、“心灵鸡汤”导致的天真、幻想、逃避与盲目乐观,这一类“负能量”的文字反而更贴近生活的真相;

从读者群体来看,作为网络用户主流群体的80后、90后,经受互联网信息社会的洗礼,对那些经不起推敲和质疑、毫无逻辑、价值观单一(比如成功学鸡汤一味宣扬“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的心灵鸡汤,自然不会轻信;

从时代观念的角度来看,社会现实摆在眼前(并非努力就会成功),价值多元化(成功不是唯一的人生目的,而且成功也不止一种形式)也成为趋势,“负能量”的戏谑和自嘲态度,反而更能给人带来共情和抚慰。

社交媒体作为主流传播手段的时代里,毁一毁经典,来点负能量的文案,也能更受欢迎。

要注意,槽点的选择要遵循两个规则:一是必须和经典的逻辑相反,比如上面的例子,和唯美的爱情故事相反的逻辑:不唯美,超级功利,超级世俗;和心灵鸡汤的鼓励安抚逻辑相反:不鼓励,不安抚,更重地施与打击……

二是文案的槽点要和产品挂钩。

比如宝马借用李宗盛《山丘》中的一句歌词“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创作的文案:悦(注:谐音品牌名“BMW之悦”)过山丘,才发现你已跟丢槽点表达的是宝马车的产品优势:速度。

在恰当的时候,文案也可以直接挪用段子的句式。比如有一个很有名的“毁小清新”段子:说好一起白头,你却偷偷焗了油

段子写得最多的,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其中很多都是对一些产品日常使用场景的重现,所以,文案可以学习这些段子的表现手法,找到符合“产品”的具体使用场景,写出自己的“品牌段子”:

中午休息,我和同事在一起聊天,忽然聊到了房子,我说:“现在房子这么贵,如果我有块地,那真是发达了!”他说:“你要是有块地,我马上认你做干爹!”刚说完,前台那边小姑娘喊我:“你有顺丰快递!”后来整个下午我干儿子都不愿意和我说话。

你可以直接在这样的段子中植入品牌,也可以自己来写。写品牌段子的重点在于挖掘与产品相关的“笑点”,你可以从人物入手,包括提供产品服务的人,在购买产品过程中接触到的人,或者抓取人物的性格、或者品牌名字来写一个有趣的故事。

刚才快递员打我手机,我存了他的号名为“圆通”。结果,结果我妈拿着手机跑过来:“女儿,有个和尚找你!”不知怎么吐槽了已经!

这是典型的同文异义,对“圆通”这一品牌名的有趣误解。创作逻辑就是从产品使用场景入手,找到一些生活化的场景,在其中设置搞笑的转折,或者将使用产品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趣事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