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子手可不可以做广告文案

有些人认为:广告是对人的一种冒犯,没有人喜欢看广告,只有在广告中加些搞笑的桥段,才可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因此,有些广告公司找段子手来做文案,有些企业在网上找段子手给他们写广告,他们觉得,只要人们喜欢看他们的广告,产品就能卖出去了。

要说最能让人们喜欢看、笑着看的,还得是喜剧小品,文松、小岳岳、还有那些编剧的搞笑能力比段子手还强,广告文案是不是让编剧、演员来写更好?更能够帮助企业卖产品?

广告行业是不是要靠娱乐大众,才能生存下去?

这个见仁见智,争起来就没完了,我们在这里不抬杠、不纠结,只表达CCT的看法,你有不同看法继续保持就好,友好交流最重要。

CCT认为广告的目的是: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

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手段是:赋予产品意义。

什么是“意义”呢?

我们先讲个故事:

古代有一个女的,老公出门做生意,3个月了还没回家。那时候没电话,也没微信,女的也不知道老公咋样了,心里着急,想老公。

有一天,那女的坐那乘凉扇扇子,突然啪嗒一声,扇面与扇骨分开了。这女的吓一跳,心想:别不是出什么事了吧?

赶紧出门找村里的算命大师问问,大师听她说完,大惊失色:“扇面与扇骨分开,这叫骨肉分离呀,你老公怕是凶多吉少”。

女的一听就哭呀,边哭边回家。走半道上,遇到自己的大伯,大伯看女的哭成这样,就问怎么回事?

那女的把事情一五一十说了一遍,大伯一听,呵呵大笑:“喜事、喜事,扇面与扇骨分开,这叫‘穿衣见父、脱衣见夫’,你老公七天之内,一定回家”。

女的听了也不哭了,回到家中等待,第三天老公果然回来了,一家人就团圆了!

这个故事说的啥呢?

就是说:人和动物不一样。

人会寻求事物背后的“意义”;

人也会赋予事物一种“意义”。

扇面与扇骨分开,有人说是凶兆,有人说是吉兆,这就是给事物赋予一种“意义”。

广告文案如果能够通过“创意构思”给产品赋予“一种意义”,那么这个产品就会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2002年,中国加入WTO,因为中国工人工资低,美国人都到中国来投资开厂,所以有了很多中外合资企业,而美国自己则发展金融、计算机等高端产业,结果,大量的美国蓝领工人找不到工作,因为工厂都搬走了。特别是美国黑人,失业的人最多。

找不到工作怎么办?那就混帮派喽。所以,那个时候黑人住的地方,也是毒品交易、暴力抢劫最多的地方,周围的美国白人天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

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可口可乐通过一个广告创意,赋予产品新的意义,激发了美国人的共鸣,那一年可口可乐卖的比往年都多。

广告是这样的:

美国有个黑人篮球运动员乔治格林,非常有名,因为个子高大、打球猛,大家都叫他“无情的乔”。

广告片的开头,“无情的乔”输了一场比赛,一个人低着头走向休息室,一个十二岁左右的白人小男孩,在黑黑的通道上,走到他的面前,问:“你是格林先生吗?”

黑人看了小男孩一眼:“我是”。

“你需要帮助吗?”男孩问。

格林摇摇头,继续向休息室走去。

明星的架子并没有让男孩退缩,

他继续说道:“你想喝点可口可乐吗?”。

“不”。

“真的,你可以喝一点”。

格林看着男孩,伸手接过可乐,一口气喝完。

小男孩笑了,然后往观众席走去。

格林叫住了他:“喂,小孩”。

小男孩转过身,格林脱下身上的球衣,扔给了小男孩。

“哦,谢谢,无情的乔”男孩惊喜地说道。

“无情的乔”露出了微笑,

广告语:“来瓶可口可乐,来个微笑”。

这个广告打造了黑人和白人“和解”的概念,而可口可乐成为这种“和解”概念的一个载体。

这个文案策略就像一瓶神奇的解药,缓解了失业黑人和中产白人的社会矛盾,让人们看到了社会“和解”的希望,激起了大众的共鸣。

由此,人们买一瓶可乐已不仅仅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共享可口可乐身上那个“社会和解”的意义,这种意义在其它饮料产品中是没有的,这就形成了可口可乐独具的“文化优势”,让可口可乐成为饮料里的首选品牌。

这就是CCT文化品牌营销方法。

可口可乐这个广告搞笑了吗?娱乐了吗?

都没有。却打动了人们的心。

大多数人看喜剧小品时,是真正的开心,哈哈大笑,但往往笑过之后,第二天就忘了小品的内容,忙不迭地再找新的小品看,看过的小品不会在他心中留下印痕。

如果广告以后要娱乐化才能生存,那广告效果会不会也是这样:当时笑,回头忘。

另外,搞笑的桥段往往容易分散消费者的注意力,没有让消费者关注产品。

有句企业主的名言:“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是浪费的,只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那浪费的一半会不会就是搞笑的?

所以说,高级的广告文案不是来搞笑的,是来给产品赋予意义的!

关注:CCT顶尖策略

告诉你怎样把脉“社会情绪”?

怎样抓住“大众痛点”?

怎样把它们转化为销售产品的力量?

传统的品牌营销,是让消费者觉得产品好;

CCT的品牌营销,是让产品显示消费者的好;

CCT是Consumer Culture Theory(消费者文化理论)的简称,在中国出版了:《不懂流行文化,就不要谈创新》、《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好莱坞电影与意识形态》、《畅销品牌的秘密——非理性的力量》等一系列书籍,介绍创新的文化品牌营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