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里程碑 人人网与后博客时代

人人公司 CEO 陈一舟说过,人人网几乎每年都会被拿出来回忆一次。今年也不例外,一篇名为《13年后重新登陆人人网,你会看到你青春的截止日期》在8 月 4 日,人人网(原校内网,在这一天更名) 13 岁生日当天引爆朋友圈。

自2017年人人网PC端再次改版之后,直播成了V8版主打产品,而旧版的人人首页被藏进左侧“新鲜事”工具栏中。面对改版后主页上各路争奇斗艳的小姐姐,无数老用户痛心疾首:“回忆不再”、“面目全非”的呼声在媒体上此起彼伏。

和人人网CEO陈一舟同时代的雷军、周鸿祎、马云、李彦宏,都已成为互联网行业的超级大佬,人人网的辉煌却随着第一批用户长大而落下帷幕,社交商业帝国梦早已破碎。

庆幸的是陈一舟还算个温柔的人,愿意把这青春回忆留给用户自己决定,而不是粗暴的选择卖掉或是关停。

8月5日,陈一舟在人人网上发布日志,回顾了人人网的前世今生和创业经历,并且提出了两个问题:如果人人网想要做的更好,应该由谁来做?怎么做?

关于人人网的情怀,最近讨论的热度已经达到沸点,就不再过多赘述。但是对于一代人思想充分绽放的平台就此没落,80、90后的内心压抑着一股急需发泄的情绪。

所有关于人人网的回忆里,几乎都离不开关键词“朋友”。人人网的出现让交友穿越地域和时区,打破了过去校园交际的局限。有人通过实名制找到的老同学,也有人因为志趣相投而认识新朋友。

还有一种是杠出来的朋友,比如人人网第一个百万访问量的用户蒙歌和王启超,后者在 2015 年和“葉神月”因为“宁杭谁强”大战了 30 个回合,典故引用 80 多个,大出风头。

葉神月:我杭西湖美如画,你宁玄武小水坑

王启超:我宁长江奔腾流,你杭钱塘倒灌游

辩论是在知乎上进行的,但他们早就相识于人人网,互杠出了一段友情。

蒙歌对王启超的评价是“他杠得很厉害”,“我们撕X很多”,迟迟没拉黑,还是因为王启超是一个有理有据的杠精。再之后,蒙歌和王启超成了朋友,如今在微信上依然有联系。他们以前互相“攻击”对方是“五毛”和“精日”,几年过去,“我们变成了对方那种人”。

后博客时代

“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那些时代的繁荣不是景观性的繁荣,而是原生态的繁荣。没有很多禁区,没有很多条条框框或者套路,也鲜于迎合,我们的作者们,以及那些时代的大多数作者,是真正地在‘写文章’,而不是‘生产内容’。这种出于自由和兴趣激发出来的内容有原生的吸引力,有原生的传播通路。”

——薄然

薄然是 2008 年创立网刊《北斗》的,大事频发的那一年。《北斗》集结了全网青年的见解和想法,以北斗七星的名字划分了一周七个栏目,最巅峰时可以每天更新两篇原创,现在看来也是相当高产。

更重要的是,《北斗》的文章以严肃话题为主。如薄然所说,那些时代的大多数作者是真正地在“写文章”。而那些时代的大多数读者,也有兴致和精力看完一篇严肃话题的文章。

这自然和 PC 时代内容稀少有关,没有微博也没有短视频,内容行业尚且谈不上注意力经济。彼时的内容生产和消费还保留着浓厚的精英主义氛围,深受学术界、思想界和媒体界的影响。

另一方面,之所以人人网用户喜欢长篇大论你来我往,也是因为赶上了后博客时代的红利。从 2007 年-2008 年,博客迎来一个迅猛的用户增长期,随后增速迅速放缓,2009 年之后,CNNIC 已经不再做博客市场调研了。似乎是最后的狂欢,博客随后就被新兴的 140 字微博代替。

处在这一阶段的人人网,得以用熟人社交关系稳固博客时代的用户。技术上来说,人人网的确是中文SNS界最思想迸发的地方。传统博客没有分享和讨论机制,微博尚在萌芽期,大学生找不到讨论严肃话题的地方,人人网是一个,但也几乎是唯一一个。

给人人网点一首回到过去吧,但,故事不再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