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动车风口来袭 今后还将面临哪些困境

从小牛崛起,互联网品牌甚嚣尘上到现在的偃旗息鼓,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上至《新闻联播》,下至土老板,互联网磨刀霍霍宣称要打倒一切旧思维,可他们的超级红利却在迅速消退,这又源于何处?

互联网大牛刘强东宣称下一个创业的风口是在传统行业而非互联网,他的理由到底在哪里?

我们可能看到了互联网正在改变所有,但也别忘了他也正越做越重。

或许,只目前来看,这个新的工具,点石成金的咒语,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行业。

起码在电动车领域,近年的市场证明——线上市场的唱衰不无道理

1.售后难以为继

这几乎是所有互联网品牌的通病。

由于本身其线上销售的局限性,建立完善的售后系统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更难上加难。

大多选择以授权模式建立维修网点,但这种并非厂家直属的模式导致的服务更是参差不齐

尤其是电动车这样的大宗商品,售后体验感差导致的结果就是带给消费者最糟糕的购物体验。

2.消费人群局限

互联网电动车品牌大多以众筹的形式与消费者进行对接。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更强的媒体和社交属性,可盈利的范围和空间更大。

坏处同样明显,目标用户更窄,局限于城市白领阶层

而在草根行业的电动车中,只这一点便限制他的发展——即便被广泛赞誉的小牛一年销量也才5万多台,这样的成绩在行业内比比皆是。

3.更大的决策风险

互联网品牌似乎都有一个共性——叫好不叫座。

远超一般品牌的网络传播声量下,是销量的岌岌可危,问题出在哪里?

在不了解真实产品信息下,消费者购买这些互联网品牌,需要面临更大的决策风险

目前的消费现实是,我们会更倾向于选择头部知名品牌。

而要解决这种消费偏好,便需要从产品本身着手,以实际体验来打消消费者的决策疑虑。

但偏偏,缺乏体验感同样是互联网产品的缺陷之一。

4.产品单一

和传统电动车企业的高频次新车型推出相比,互联网品牌的“墨迹”就更为显眼。

在消费者购车意向更为多样化的当下,产品单一的互联网品牌注定只能网罗更为单一的客户群体

这样的做法固然能有效的培养自己的忠实粉丝,但也限制了未来往更广阔市场拓展的可能性。

这和摩企在转型电动车产业中的表现何为相似。

我们看到互联网企业的入局虽然没有为整个电动车行业带来真正的革命。

但无可否认的是,他们用自己一些有趣的思路给这个行业重新注入了一些新的活力。

在竞争愈加激烈的当下,他们前路究竟在哪里?

市场,或许会最终做下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