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在双微一抖的日常运营传播 有多大价值呢

绝大部分品牌官方账号,都不能起到正面作用,很大一部分甚至是起到了负面作用。双微刚火的时候,我也做了很多双微的策划方案,虽然力求创新,但从内容频次与收费标准以及制作成本上考虑,还是逃不掉早安晚安的俗套。

如果我们把品牌官方社交账号,当做是官方网站的替代品。谁会天天打开品牌官方网站?谁会天天跟品牌互动?我只是买了一包洗衣粉而已,就是跟品牌官微天天互动?前几年在社交传播公司,官方账号代运营是重要的生意之一,也是用来收月费主要方式。

当年双微代运营费用,高的月费三四十万,低的月费三五万,每个甲方都抱有一个做成杜蕾斯的幻想。最近一段时间,双微的热度下来了,风口停了,至少有一半的品牌停止了官方账号的日常更新,当年几十万的月费,也随风而去。

现在的趋势以及我的看法是,品牌传播应该去日常化,不要做日常传播。今天我们理性思考一下,为什么不要做日常传播了,以及应该如何做传播。

日常不是积累,是消耗

双微一抖的日常运营,是跟风式焦虑与幸存者偏差所致,微博大家都只看到了杜蕾斯,微信看到了支付宝,相信都能做成杜蕾斯或支付宝,于是开始异常努力的做,小编换了一批又一批,代理商换了一家又一家,最终也没能成为杜蕾斯或支付宝。

台湾奥美的叶明桂曾说:“做广告,是个打扰人的行业。”我特别认同这句话,你制造的到底是广告内容还是社交垃圾,你做的事情是消耗品牌,还积累品牌?这是需要营销人去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报以歉疚之心,每一次品牌亮相,都应慎重,以一种抱歉打扰大家的心态,把事情做好再出街,这是对消费者的尊重。

比如我这个公众号,曾多次有人建议我增强更新频率,甚至做到日更,说是这样涨粉更快,更加活跃,在我慎重考虑之后都拒绝了。我经营的并不是活跃度或者粉丝量,而是读者打开与分享我的勇气。每一次打扰到读者时,都能有所启发和收获,我才能持续获得读者打开阅读的勇气。

不管任何品牌,超跃角色本身的戏份,就是消耗,到最后只能适得其反,会让人们更加厌恶。而品牌做日常的初心是积累,希望把自己的用户聚拢到某一个社群,好集中管理和互动。这个初心是对的,但以超越角色的戏份刷存在感,就是错的。

第一消耗资源,对于公司来说,消耗人力资源与金钱资源,要招人,要发工资,要付月费,然后生产一堆早安晚安的社交垃圾。如果甲方足够自信,完全可以拿这些资源,去做更具价值感与成就感的事情,而不是别人都做你不做就亏了的感觉。

第二消耗人生,据说中国有2000万新媒体小编,而这些人里有20人是杜蕾斯的小编。这2000万人的出路是什么?换工作写简历的时候写曾是某某品牌官方账号的主编,微信阅读量最多一千三,微博转发最多15次?作品展示里截图几条微博段子?还是放一篇微信文章?

我劝现在还在从事品牌官方账号日常运营的小编们,赶紧辞职吧,做点有价值的事情,别一天天的生产垃圾,为五六千块钱工资恶心自己。

第三消耗热情,这会消耗掉消费者对品牌的热情,大量的日常博关注求互动,会让消费者厌恶。大量的日常会淹没掉真正重要的内容,消费者并没有热情在一堆垃圾中寻宝。所以日常内容的运营,会消耗消费者的热情,会影响重点战役的传播。

我的建议是,“双微一抖”的官方账号还是要有,但不要做日常运营,不要每天都更新。把它们当成官方网站,有值得消费者知道的信息或内容时再更新,有硬邦邦的内容时再更新。积累用户打开品牌内容的勇气,而不是消耗关注的热情。

不做日常传播,品牌如何做社交媒体传播?我从3个方面来解读一下。一是传播战役化,官方传播出手就是做品牌战役,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极致,尽可能做大。二是品牌内容ICON化,在注意力分散的时代,尽可能让品牌内容成为完整的整体,品牌内容不要过于分散,用户没时间也没心情八卦你。三是口碑公关化,官方可以没有日常,但外围可以有传说。老干妈没有任何社交媒体账号,但社交媒体全是老干妈的传说。大多没有自来水的品牌,需要主动制造这种公关化的口碑,为品牌创造更多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