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发展思考

  • 软文     2019-5-22
<返回列表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发展思考

网络自媒体让新闻话语权不断扁平化、市场化,传播技术的数字化、融合化、移动化、虚拟化,让新闻信息的传播路径越来越集中于“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手机应用客户端),面对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对传统媒体传播模式的冲击所带来的“话语权重构”,新闻主战场不得不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变革,机构新媒体也开始主动积极地打造“泛内容生态平台”,志在重新拥有“新闻话语主导权”。

中央媒体也在不断创新传播形态,增强传播效果,扩大影响力。人民日报社由过去的一张报纸发展到报纸、客户端、手机报等十种载体,创新推出“中央厨房”模式,实现了新闻采制的全流程一体,全链条协同。针对所谓“南海仲裁案”,策划的《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微博话题创下63.9亿的阅读纪录; 新华社通过运用先进的传媒技术,策划生产面向全媒体终端的新闻信息产品。《四个全面》说唱动漫MV,被网友称为新华社神曲,以流行方式解读抽象概念,受到西方主流媒体追捧,阅读量超过7300万人次;中央电视台还开发了多端点采集、个性化生成、多平台分发的创新机制,针对不同观众群差异化呈现。

数据的可视化及由大数据云计算对数据的再整理再发现所带来的“发现式新闻”,结合新的传播手段,让主题化表达有了更多的路径。而融媒体平台及用户与大数据平台的创建,更让媒体的流程再造和用户的智能化推介如虎添翼。

由此可见,业界形势对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发展极为有利。

一、新专业现状

2012年开始申报以来,全国已有124所高校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目前上海地区只有我校与上外2所开设该专业。传媒学院新闻学系在2012年开始筹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并在次年招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方向”,应该说几乎与全国同步,筹备三年之后,今年正式获批,也算是“水到渠成”。我们初步组建了一支符合本专业发展需求的师资队伍,同时连续两年获得政府扶持资金项目,建成“网络与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心”,并同步进行了实验课程的开发与专业实践的拓展。

从我们的教学对象来看,他们对本专业特色的理解已超乎我们的想像,认为是一个“火锅”专业,“想吃啥就往里面加啥”,“写新闻、新闻采访摄影、摄像、PS3D动画视频制作、音频制作节目策划、广告、微视频平面设计、简单网页制作网站经营与管理”等等专业课程,基本围绕传播技术手段及内容采制。对于他们来说,没有高难的技术门槛,稍加应用,都能掌握。因此,他们信心满满,而且对就业前景充满期待。广告公司、传媒公司微博运营、微信公众号运营视频网站公司、活动策划节目策划、新媒体节目团队摄影公司、IT互联网公司等等,可选余地很大,当然还可以组建团队、自主创业

二、学术界的基本判断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李良荣教授认为当下应用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我们需要的都是融合新闻人才;第二,对信息的解读比信息本身更重要,我们需要复合型人才,但目前课程的设计‘复而不合’;第三,从传统课堂教学到‘案例教学’,我们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第四,新课程的设置缺乏实质性的思考和探索,譬如数据新闻和可视化表达,其重点并不是大数据如何挖掘,而是如何运用新闻敏感及分析水平来理解大数据”。意识引领派通过数据的主导性解读来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

而另一方面,认为传播技术对于内容生产起到引领性作用。在信息技术时代,技术生产内容正在变成现实。在如何满足个人信息消费的嗜好,利用传播技术驱动,传播个人专属新闻信息流方面,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解读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技术驱动派通过获得对信息消费渠道的控制,进而占领意识形态制高点。

两者可谓异曲同工,然而后者更符合信息传播规律、资本市场运营规律以及信息消费者心理。当然,在特殊国情下,两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因此,有学者主张广电的转型必须以网络为主体,用信息技术和平台模式全面再造广电。

在网络舆情监控与网络社会治理方面,各级政府虽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然而虚假新闻、网络诈骗等问题层出不穷,成效不大。政府部门对于网络治理的经验是滞后的,通常是很被动的,等出了问题之后再拿出对策,就已经错过最佳处理窗口期,所造成的社会恶劣影响,一时难以修复。因此,在这方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也要顾及这个领域,多多积累案例教学内容,强化舆情监测、分析与预判意识,为社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三、关于专业课程设置

从目前各类高校的培养计划来看,课程设置可谓五花八门,都在摸索阶段,没有固化下来,更谈不上“沉化”,要办出特色绝非易事。

全国各大高校都依托原有的优势特色拓展出相关课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方向)依托人文社科与电信、计算机等工科交叉的背景,开出了如下特色系列课程:数据库系统原理、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人机交互技术及应用、软件工程、WEB信息框架;而浙江传媒学院依托原有的数字媒体创意特色课程基础,结合营销理论,开出了以下特色课程:媒体活动策划、新媒体创意与策划、新媒体产品设计与运营、互动营销、整合营销传播、电子商务、媒介经营管理概论等;比较而言,河南工业大学该专业开设的课程比较注重综合应用:网络与新媒体受众行为分析、网络与新媒体数据分析、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信息可视化、移动媒体研究、手机媒体创意坊、融媒体创意坊等,与学术界的基本判断相吻合。因此,值得我们借鉴。

课程的名称都很新颖,也符合潮流,然而教材开发非常滞后。师资力量不足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因为要求专业素养非常全面,既要拥有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又要有一定的设计策划能力、图文视频制作能力,还要熟悉市场营销实务,具备计算机语言编程、大数据统计等能力,目前符合这样规格的人才可谓凤毛麟角,解决这个问题的捷径恐怕就是组建团队进行自我培养了。因此,必须加强校企互动的力度、频率,组建有能力接纳项目并形成实战能力的团队,充分发挥教师的学习能力,让教师们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研究市场案例,虚心向行业导师请教,甚至向在校生、毕业生学习,熟练掌握实务操作技能,积累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开发出较高质量的教材。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应该由团队协同完成,打破一门课程只能由一位老师担当的惯例,要进行集体备课,灵活安排教师的工作量。

总结:如何办出专业特色?

个人认为,专业特色教育要接三气。

接地气,比较容易做到,因为地缘优势辨识度比较高。项目资金配额,硬件设施配套,门槛相对比较低。目前我们与金桥地区“全国移动互联网高地”进行对接,与“上海市数字内容产业促进中心”达成了合作协议。这个层次,我们已基本做到,当然要更大限度地利用好我们的区位优势。

接人气,特色人力资源共享比较有难度,需要周期性持续互动才能发挥作用。要在聘请行业导师,引进订单式项目上下苦功,形成师徒制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实战训练中获得能力提升。目前我们通过项目推进,正在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接灵气,这个最难,因为灵气是穿越时空的,意味着创新力与创造力。到了这个层次,特色教育才算成功。如何才能让创业孵化器前置到校园?我们还在摸索阶段,这个一时还无法用什么统一的标尺去衡量。因为,创业理念总要领先市场一步,而有些创业理念看似很有价值,说不定与市场格格不入。我想,只要把价值判断、定力与协调力等作为创业要素去培养的话,大方向不会错到哪里。


更多阅读

直击泛家居产行业20强的品牌定位策略

软文 2019-5-22
大材研究注意到,近几年来,有不少公司重塑定位,或者放大原来的优势定位。此事,如果做好了,少则省几千万,多则可省几个亿的广告费。 ...

卖家成长 选取关键词得注意 前期关键词调研更重要

软文 2019-5-22
如今在亚马逊上开个店看似很容易,但要保证出单,持续的出单却很难。原因有很多,老话说的没错,三分靠运气七分靠打拼,而做亚马逊前期...

国庆假期借势海报 杜蕾斯发挥正常 宝马海报无文案 ofo大手笔

软文 2019-5-22
文 | PR天下 今年国庆假期与去年最大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期间还要累加一天中秋节假期,共计八天,而这竟成为数家品牌借势创意的发力点。...
返回列表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Copyright © 2015-2021 发稿网

     
扫码二维码立即咨询
确 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