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人看中国酒业的的软文与通稿吗?
现在还有人在乎企业发布了哪款新产品吗?
现在还有人留意领导对于战略的解读吗?
为什么原本可以形成社会话题传播的企业新闻最后都会沦为下一篇新闻通稿的背景资料?
为什么本来具有很强传播性的企业信息最后都只能通过刷屏来提高曝光度?
为什么即使花了那么多钱精心打造的企业软文依然无人问津?
中国酒,确切的说是中国酒企与媒体人,借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兴起,经历过疯狂的野蛮成长后已经逐渐走上传统媒体的老路,沦为新闻发布、吹捧软文的集散地,这似乎让人忧伤,又却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中国酒的新媒体已经把自己的路堵死。
企业的新闻发布会,无论是产品上市、战略调整、业绩说明,本该就是极具话题性的企业传播的极佳机会,却很不幸的成为了千篇一律的公关软文,人云亦云的歌功颂德,这不仅仅是新媒体的失职,更是企业资源的严重浪费。标题党等骗点击率的行为不仅仅是对于媒体公信力的损害,更是对于企业互联网传播的沉重打击。中国酒媒体与酒企,已经隐约的出现尖锐的矛盾,企业的公关费用没有给起来带来话题,形成热点,大量的资金往往最后换来的都是传播的低效。
笔者一直说中国酒业是在“自娱自乐”正是出于如此,对外,中国酒的话题能够进入社会公众视野的不是喝死人就是造假酒;对内,中国酒圈的热点除了某总又开始撕某总,就是某企业出现丑闻,大家一起围观。
中国酒何时休。
中国酒媒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企业在传播层面依然固守着传播媒体时代“安全”的意识,根本没有意识到新媒体传播的核心是“争议”。如果说过去时代的传播特征是“单向灌输”,那么现在就是“多向互融”,企业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制造者”,更加应该成为“信息加工者”和“传播参与者”。
举例来说:
泸州老窖2017年3月11日的媒体报道截图,看似媒体都在报道,其实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全部都是低效传播,因为没有一条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参与兴趣,并且基本上都是新闻通稿,是“无争议,无话题”的典型代表。
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没有任何安全可言,现在的时代,你成为不了“话题”,就会被公众遗忘。
笔者几年前曾经专门撰文呼吁酒企入主酒业新媒体,加大对于酒业自媒体的支持力度,因为我深知传统的媒体传播不仅导致品牌形象死板而且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新媒体的传播话题性质应该具备“争议”,传播的角度要“多元”,传播的形式更要强调“互动”。说得直接点,对于中国的酒企要努力做到的不是多少曝光度,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多少深度“粉丝”,无论是“路转粉”还是“黑转粉”,都是企业新媒体传播中必须要时刻关注的问题,也只有做到这样,企业有效的资源才能够更加高效的使用,新媒体“点状传播、互动分享、便捷服务、深度跟踪”才能完成。
在一个自媒体如此发达的传播时代,在一个资讯获取渠道如此广泛的信息时代,在一个人人参与,人人参与的传媒时代,我们中国酒,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