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重大阶段性变化,在重谋划、强监管、搭平台的等等举措下,农业品牌制度体系日益完善。对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扩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农产品消费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销售农副产品是扶贫面临的普遍问题,也为树立农业品牌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以市场需求为原点,带动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保障质量安全,增强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品牌建设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中彰显力量。农业品牌化发展是提升农业供给质量的必由之路。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企业时强调,品牌的影响力需要积累,创品牌的过程中,既要有高的标准,更要每一步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一丝不苟抓好各个环节,最后让市场说话,让群众说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的通知》专门提到,“大力推动品牌建设,支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打造一批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和食品品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将创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产品等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重要方面加以强调。
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品牌发展的精神,按照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的发展理念,深度挖掘农业品牌的文化价值,加快培育特色突出、类型多样、核心竞争力强的农业品牌。
系统规划,指导农业品牌科学发展。多年来,农业部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在生产层面为农业品牌发展集聚了资源优势。各地农业部门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的制度设计,推动创建区域公共品牌、农产品大品牌,以品牌引领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
积极培育,夯实农业品牌基础。各地不断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努力补齐农业品牌化发展的“短板”;同时加强品牌主体培育,利用好税收、公共财政投入、补贴和金融信贷等支农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宣传、渠道开拓和产品促销,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商标、推广品牌,使新型经营主体逐步成长为品牌建设的主力军。除此之外,通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产”“管”并重,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强化“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保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呈现总体平稳、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搭建宣传推介平台,力促农产品流通和营销。各级农业部门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农产品推介会等,提高农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近两年来,农业部连续推选出了200个合作社的200个农产品品牌,举办了大米、苹果、水产品等一系列品牌活动。特别是2016年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独具匠心打造了“省部长推介品牌农产品专场”,20位省部长走上舞台推介地方特色农产品,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营销盛典。
着力保护,净化农产品品牌市场环境。农业部门会同其他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市场执法力度。持续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等,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努力消除源头隐患。加强例行监测和专项整治,2016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为97.5%。加大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对水源、土壤的保护支持力度,使生态美等逐步成为品牌“卖点”。
在我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部以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为切入点带动农业品牌建设,取得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农业部连续印发了《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等多个文件,加强政策指导和示范试点,并在第十四届农交会上举办信息化高峰论坛农业电子商务分会场,主动引导品牌化与电商化融合发展,推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强化品牌意识、营销意识,使品牌建设搭上“互联网+”的快车。
简介
东银商品交易中心秉承促进现货交易、服务实体经济的经营理念,立足优越的地理位置、政策优势并结合自身行业资源优势,以行业首创的DEF (Data + Entity economy + Financial)服务模式,对“大数据应用+实体经济+金融服务”三大领域创新融合,直接连通产地、批发及终端客户,缩短传统产业链,打造“一个中心,四个服务平台”交易中心服务体系:为现货商品流通提供精准的供需信息、高效的交易平台、便捷的物流通道、专业的融资服务,致力于推动国内现货商品行业发展,提供全程供应链交易管理整体解决方案,引领实体经济产业的创新升级。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