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校园号四年了还值得做下去吗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013年8月我开始接触”>

公众号五周年的时候,新榜写了一篇名为《公众号五年了,还值得做下去吗?》的文章给我特别大的感触。当时,我就有冲动想写一篇以“校园号”为主题的文章。

四年了,可以说我见证了校园号这个领域的“风云变换”。

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专门采访了几位曾经做过或者现在还在坚持做的校园公众号运营,这其中有最早一批享受红利的先行者;也有一些是后来居上的,可以说他们或多或少、现在或曾经都是校园运营的佼佼者。

“校园号”是什么?

“校园号”是”>

当然,微信公众号可以分成服务号和订阅号,校园号也是如此。

“校园号”都能干什么?

从内容上看,一般是以校园通知、校园热点 、校园讨论为主。也偶尔策划举办一些校园活动。

其中最火的是一些歌颂我们学校多么多么牛叉的类的图文(羊群效应),或者是大学生爱看的一些调侃型有趣的图文。这是个娱乐至死的时代,90后对娱乐有着天然的好感。再或者就是交友,荷尔蒙的趋使下,这是人性的弱点,更何况也到了“适(yue)婚(pao)“的年纪。

从功能上看,主要以“教务类查询”为主,如查成绩、查课表等。加之一些二手闲置、校内问答等。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基于校园本地化服务的平台。比如可以代取快递的。针对一个校园最一些商品销售的平台。

可能有人会疑问,为啥不用超级课程表这类的APP呢?我的看法是还是有一部分人很依赖微信。如果你能第一时间解决用户的问题,他正好打开了微信,他就会用你的平台。人心在这里,你就有机会。更可况一个微信平台的推广成本,远比一个APP的推广成本要低一些。

“校园号”如何盈利?

关于校园号如何盈利?这个跟其他行业公众号一样,大家都是最普遍的方式就是”接广告“。不过现在这个水也很深,有一些“同行”为此注册了很多伪校园号“撸羊毛”。我当然不认同后者的行为,但是我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毕竟每个人的想法不相同。那些看上去光鲜的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光鲜。那些看上去过的不如意的人,也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不堪。

为什么说做“校园号”很难做?

现在 “新媒体管家” 的创始人 杨震凯 曾经 早期 在大学创业做过关于校园O2O的项目,他曾写过一篇《我为什么不做“呕凸呕”》的文章。文末他是这样总结自己的那段经历: “校园O2O这个市场是极不稳定的,虽然是90后更有优势,但是大学校园面临“大一的新生拓展,大四的用户流失”和“地头蛇过多难以垄断”的两大问题,人人网似乎也没能找到最后的解决方案,90后还不适合做O2O,他们还没好好体验过生活。”

“壹伴” 的运营 杨慧杰 认为对于校园号运营者来说,难的事情太多了。 钱,费劲赚,不够时还需自己掏,事,总是没日没夜、亲力亲为在一线,人,得意时人聚,失意时人散。还有更多来自学校的压力,来自合作方的压力,来自同学的压力。

微豆 高校新媒体创始人 黎慧娴 的创业源于她很早期创办的“ 华农红满堂 ”。 她认为最难的是在最早的时候,从校媒独立成自媒体,吞下了很多冤屈,忍辱负重。那件是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最艰难的时期。

对于 iKnow华科 刘春兰 来说校园号最大的尴尬是来源团队内部: 学生都是要毕业的,大一到大四的空闲时间是不一样的,当这批人毕业了实习了,这个号怎么办? 就算换学弟学妹,人也都不一样,不能说谁好谁次,但磨合起来真的挺难的。

同样地,曾经做了覆盖 山西20所高校矩阵 现在在 柯首映 做产品运营的 焦云斌 来说最难的事也是 很难寻找和自己一样的人组建团队。

果麦文化新媒体运营总监 付圣强 回忆起自己在校园运营的 “北师人” 时最难的却是 自身的成长,做到后面感觉已经很难学到新的东西了。

而对于毕业后在帝都北漂一年的程序员 商大百科创始人王如意 来说最难的莫过于 “在官方认识到自媒体的影响力以后,开始做大力做官微,对学生创立平台的打压。”

运营大连理工大学 “大工微生活” 李聪 爆料过几次学校的负面后,他感受到很多的压力,甚至还有威胁是他认为最艰难的时刻 。不过他和他的团队,最终还是挺过来了。

对于曾经接手运营 哈师大助手 杜晓宇 来说最难的则是 创始人的发难,她觉得很多时候都是鸡同鸭讲,那是很痛苦的回忆。

现在在深圳某公司担任新媒体总监的 杨贵森 回忆自己曾经校园创业那段经历认为经历最难的是: 越到后来,越是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想要的太多,追求完美,反而事事做不到极致。

做校园号以来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当年环境好的时候,没有充分把握机遇获得更多的粉丝。

——微豆高校新媒体创始人

黎慧娴

大学四年里,自己没有真正带过一个项目团队,这是最遗憾的。虽然没有错过什么风口,但错过了太多成长的机会。我想对于多数运营者来说,只要尝试努力运营过校园号,我想就就不会有太多遗憾。

——壹伴运营者

杨慧杰

一直用游击队的思路玩,没有尝试着和官方用合作的方式探索更多可能性。

——商大百科创始人

王如意

时间太短了,还有好多想法没有尝试没有实现。 还有一些做过的尝试,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的。

——iKnow华科运营者

刘春兰

有很多遗憾…

比如思维不够开阔,没有像很多大佬那样打造成矩阵,只是将眼光局限在一校、一城,比如还是很弱,没有像前辈们那样可以独当一面……

——哈师大助手运营者

杜晓宇

前运营一个播客电台,长远的看是想做校园类情感和知识普及,梦想着做到更多人知道。可惜,慢慢就停更了。或许,有机会的话,我还是会选择去做一个和声音有关项目。

——山西多方变创始人

焦云斌

遗憾还是很多的,想做的校园电台和视频节目,没有做成。

——北师人运营者

付圣强

没出过十万加算是个遗憾吧…

——大工微生活运营者

李聪

如果非要说遗憾,那就是格局太小,在那时候公众号刚兴起的时候,没有格局眼光,只顾着把自己的校园号做好,没有看到公众号后面的蓝海,比别人早接触,却没有抓住更大的机会。

——寸金好食猫创始人

杨贵森

有那些被这段经历改变的或未曾改变的?

庆幸走上了自媒体的路,让华农红满堂发展的路更广了,也才有了后来的微豆。这是我大学和研究生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即将毕业走上社会一个很好的成长平台。

——微豆高校 新媒体 创始人

黎慧娴

应该庆幸经历所有这不幸。这些经历,对人的改变早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还有,我打从心里敬佩所有能够把事儿做成的人,他们在问题面前,总能够找到办法搞定困难,简直不可思议。

——壹伴运营者

杨慧杰

改变的就是,本来是一个心无旁骛的程序猿,可能会在技术的方向走的更深,如果把做号这部分时间投入到技术深入学习。

未曾改变的,依然对世界保持着足够的好奇心。没有被一些周围灰色产业的短暂暴利扰乱心智。

——商大百科创始人

王如意

不能叫改变,但是更加深刻体会的。——别把自己太当会事。 校园号就是校园号,作为运营者,还是仗着平台资源,校园环境优势的。很多东西出了学校都不算数了。 还有,作为一定程度的媒体,把握着话语权,媒介伦理一定得好好研究,纠结的事太多了。

——iKnow华科运营者

刘春兰

对我来说,这段经历带给我的不是多奋斗还是少奋斗多少年的事,而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人生的发展和规划,如果没有它,我可能会平平常常的度过大学四年,然后做老师或导游吧。但是以它为契机 ,我有机会去触碰自己喜欢的行业。 人们都爱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可真的太难了,我觉得「无愧于心」就好。

——哈师大助手运营者

杜晓宇

确实改变了我自己,从来到大学的大一开始抑郁,当时找不到你可以充实生活乐趣的事情,当你了解到这个东西,慢慢摸索,一点点用心去运营,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入了这个门,阶段性地走上了这段不归路,为了某一个功能实现或者活动的成功等等,你可能学会了自己不会的东西,让之前思维狭窄的你更开阔吧!未曾改变的,就是自己认真做事,不忘赚钱的初心吧!

——山西多方变创始人

焦云斌

没有校园新媒体运作的这段经历,就没有我的现在。这段经历至少让我少奋斗了十年。

——北师人运营者

付圣强

给这段经历改变的事太多太多,因为这段经历,让我在大学就走上了创业之路,如今又让我进入行新媒体行业,从事新媒体运营这份工作,也让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也影响了一些人,让他们也走上了新媒体这条不归路。

未曾改变的,就是心里还装着一个不平凡的梦想。

——寸金好食猫创始人

杨贵森

要说改变,这段经历真的太重要了。一个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发现了这样一个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空间,周边人的认同以及满满的自豪感,这应该说是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大工微生活运营者

李聪

校园号现在还值得继续做下去吗?

值得,因为能帮助很多主编在校期间通过新媒体接触外界,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收获零花钱。

——微豆高校新媒体创始人

黎慧娴

王如意

现在已经是第四年了。 值得肯定是值得的,尤其从 母校情怀 个人能力 上讲都是值得的。

——iKnow华科运营者

刘春兰

断断续续做校园自媒体有三年,从最开始的官微“浅尝辄止”到自媒体号的“打怪升级”,有荣光,有苦楚。脱坑半年有余,再谈“校园号”,有种恍如隔世的错觉。其实,我觉得校园号还值不值得做是个伪命题,也无法去衡量值不值得,还是看个人意愿,想不想做,愿不愿意,如果想做的话纵有千难万险也会克服、也能克服。环顾四周,有人坚持、有人“放弃”,无所谓对错,它只是一种选择。而这段经历,在我们生命乐章中的音符。

——哈师大助手运营者

杜晓宇

从2013年初到现在,已经有5年!我认为挺值得做下去的,但是并不会局限做一个校园号,会做一个校园产品。

——山西多方变创始人

焦云斌

曾经做过四年,校园平台对我而言局限性还是比较大的,已没有继续做下去的价值,但对于爱好新媒体的在校同学,我认为现在依然值得继续做下去。

——北师人运营者

付圣强

大二开始做校园号,一直做到毕业,毕业后还留继续创业一年,算起来也有四年了吧。从微信外卖,到校园自媒体,再到校园O2O超市。一路的转变,一路坚持,收获了很多,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现如今,回过头看,也没有遗憾,如果要问还值不值得做下去,我觉得因人而异吧。做校园号,有人赚到了第一桶金,有人学到了新媒体运营经验,有人把它当做一份丰富的简历。总之,它带给我们的都是难忘的一段回忆和成长。因为情怀而坚持,最后因抵不过现实而终止。

——寸金好食猫创始人

杨贵森

14年到现在,已经做了3年半,文章还能有几千阅读,很多粉丝还信我们,有人挺,所以还会做下去。有些话我们不说,就没有人说了。

——大工微生活运营者

李聪

— 尾巴 —

四年,一个大学的轮回,我也见证了“校园号”的轮回。

四年前,作为一个校园里特别平凡特别普通的在校大学生,初识互联网,初次接触公众号运营。在那时候,一切看来都那么有趣,每天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和想法。

四年来,可以说我几乎踩过一个校园运营所有的坑。尝试过很多人尝试过的,也做过许多人没能做的事。现在看来,我们能做的其实也没有那么多。

四年后,很多之前做校园号的现在很多都不再做了。还在坚持的要么是佼佼者,要么是后起之秀。互联网行业更新换代速度远比我预想的要快的多,每年都有新加入的,每年都有放弃的。或许看过了太多的起起落落,自己也一直是战战兢兢。

坚持走过了四年,我倒不怀疑自己能否再坚持几年。我更多时候担心的是自己和年轻人的代沟。能否更好的拥抱变化,能否做一些更有趣的事去吸引他们。

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我依然会做现在做的。做校园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曾经自己一段美好的经历,也是机缘巧合鬼使神差。

没人会记得曾经的你,只会在乎谁还活着。

最后借用电影《芳华》的一段旁白结尾: 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 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

< >

专用打赏通道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