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底,ofo共享单车宣布C轮融资1.3亿美元。随后在2017年初,摩拜单车宣布D轮2.15亿美金融资,目前有30多个投资方参与了共享单车的投资行列,这些投资方有腾讯、滴滴、小米、红杉、启明创投、贝塔斯曼、愉悦、熊猫、祥峰和创新工场等国内外多家资本大鳄。共享单车上市才不到两年时间却已经经历了5轮融资,堪比当年的专车融资大战。 随着资本的疯狂注入,摩拜单车的营销水平也五花八门,以倡导绿色出行的方式给世界地球日的“一份礼物”,联合起政府部门,组织世界无车日活动;拍环保宣传片;美女创始人频频出镜讲创业情怀;连李开复等明星投资人的借力宣传让摩拜单车的知名度大大增加。而同行ofo共享单车也不甘示弱,投资人朱啸虎更是效仿当年王功权私奔体的方式来个微博打赌“打个赌!年内ofo若能超过摩拜,熊猫合伙人国贸裸骑”,不过这90天结束共享单车的洗牌宣言最后被确定为是一场作秀。同时摩拜单车和ofo之间的明争暗斗也成为了一场风景线,仿佛回到了2011年的千团大战,攻击对方的公关软文都可以如此直白和名目张胆。 共享单车的火热已经不止成为一种商业模式成功与否的谈资,而是成为了一种民事纠纷案件的社会吐槽。比如成都的用户骑共享单车受伤由谁来赔偿损失的问题也被提上日程。事故鉴定到赔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一辆小小的自行车背后的问题隐患太多。无独有偶,OFO单车亮相中原大地河南的时候也遭遇尴尬,据《河南商报》报道,张先生使用ofo单车被“看车人”索要停车费,交完停车费再次使用ofo扫码开锁时,被别人误认为偷车贼,报警拉至派出所解释半天才被释放。除却以上种种,共享单车被人为损坏,乱停乱放占据公共资源,退款难,体验不佳等消息也不断被曝出。 轮胎被卸掉的ofo 被资本雕琢起来的精致能否经得起现实社会和用户体验捶打是个让人深思的问题。例如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就对摩拜单车提出了几个要求:一是实心轮胎,不用担心爆胎;二是没有链条,不用担心掉链子;三是车身要全铝,不用担心生锈。这样的要求导致一台自行车的生产成本高达3000元,假如一年要投放1000万台自行车在全国各大城市,那就是300亿的生产成本,外加它们的维修、检测、保养,费用何其高?商业模式如此沉重,而盈利模式就是收取单车1-2元的租车费,这不是资本心血来潮的青春期意淫又是什么呢? 摩拜单车CEO王晓峰曾表示,我们现在不知道怎么赚钱,高昂的成本和低廉的价格让共享单车项目看起来像在“做公益”。公益不是谁都可以做的,资本运作下的公益极有可能会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单从用户的体验感来说,超过1公里的路用公交车、出租车、地铁出行;不到1公里的路程,两腿走路不是更好吗?何必要在这1公里路里顺带上一辆风吹雨淋的露天自行车? 共享单车竞争激烈,除去摩拜和ofo这两家知名度较高的企业,还有hellobike、小白、小鸣、优拜、骑呗、等不知名的小品牌共享单车,就如当年的千团大战,结局是美团和大众点评联姻成为一家人。对于摩拜和ofo来说,资本才是他们的大老板,逼于盈利压力,最后也是合并老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摩拜单车的其中一个投资人王兴的话来说:幸亏当初没太攻击竞争对手,否则后面不好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