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几天里,相信关注网络营销的人都被惊吓到了,还没从“百度新闻源”的消息里恢复过来,“微信指数”又出来了,这预示着PC端和手机端流量的大变天吗?“微信指数”推出来意味着一个领域的影响力及用判断用户习惯的阅读行为来做精准营销?自从“微信指数”推出后,网络上各种平台都在鼓吹“微信指数”的营销作用,什么为社会舆情监测提供全新工具,为商家提供精准营销等,其实在小编看来“微信指数”是土豪的助推器,是精准营销的鸡肋,才华屌丝的辗压。为什么这样说?众所周知,微信是一个半封闭的社交圈,意味着即使商家及原创内容生产者进驻拥有7.5亿客户资源的微信平台里,如果你不烧钱不推广的话,就算你的内容和产品多好,也不会有人关注,所以商家及内容生产者要想有人关注到你一定要推,而且要硬推,丝毫不顾及用户体验,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要让用户看到信息。但试问一下口味不对,用户就算看到了,会关注你吗?就如同你吃饭一样,明明喜欢吃番茄炒饭,偏给你鸡蛋炒饭,可耻的是丝毫没有经过本人的同意就放到面前。也正是因为这点造成了早期很多公众大号的野生蛮的成长,通过烧钱的运作手段圈了一大批粉,致使朋友圈广告泛滥,内容空洞。这样的微信指数是不是让人很抓狂说指数可以作为大众舆论的风向指标,这点不可否认,一个指数的产生是由点击量、转发量、关注量所引起的,指数越高说明一个话题的关注度越高,但千万不要忘记了,这一切都是要在自然的情况下,才算是真正有意义的指数。说自然的情况下,就是在客户的兴趣爱好下产生的阅读点击、内容产生的共鸣讨论以及转发,而不是通过营销手段及官方手段来干涉。但微信指数却给微信里的每个人定了一定的标准,根据微信指数,人便分了三六九等,尤其在私密、封闭、熟悉人和极强商务人群的社交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人为等级。正因此成为一个鸡肋,只会助长极少数所谓大V的自我狂欢,助长公关狗、营销狂的气焰嚣张。少数的大V并不能构成产生指数的基础,而且也并没有什么参考意义,这恰恰与微信去中心化的初心相悖,无形中形成了以少数大V为中心的用户微信系统。极简的设计,私密的生态,烧钱的运营,这是土豪的专属,暴富的利器,最具商业气息的封闭圈子,穷得仅剩下才华的屌丝却不得而入。所以说微信指数是土豪的助推器,是精准营销的鸡肋,才华屌丝的辗压不为过。如果要说用指数来判断大众的风向标的话,还是网络新闻端及自媒体产生的指数来比较好,因为这是完全开放的平台,不需要烧钱的手段来推,就拿自媒体来说,内容产生者写好一篇文章后,系统会根据内容的标签词推荐给有相同兴趣爱号的用户,相对于微信的硬推来说,哪个指数产生的数据更有意义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