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智能硬件都具备出色的社会化基因,但这个社会化基因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对外,就是大家通常理解的社会化营销;还有一个层面是对内,是大多数人还不在意的产品社会化基因定义。今天,智能硬件的社会化营销不乏成功案例,这其中的佼佼者包括特斯拉汽车、乐视 TV超级电视等。它们均采取“众筹”这种新型的营销模式,但又略有不同,后者的CP2C(customer planning to customer)不仅是营销层面的众筹,还包括在产品设计、研发、传播、销售、售后和运营的闭环里,全流程直达用户。为什么要用社会化营销策略,为什么不打广告?打广告是基于商业目的,而不是基于用户目的,可能是要上市,要IPO,可能就是做个广告,扩张你在整个社会层面的知晓度。但真正的影响用户,还必须要用一些社会化的手段,那是最直接的。互联网公司,在推广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困惑,打传统广告会觉得比较搞笑,因为你觉得自己是个媒体。靠传统广告去影响用户的,是那些所谓的消费品,比如传统的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况且互联网的门槛很低,用户可以免登录看内容,所以虽然有用户量,但你去抓取用户信息却很难,更何况单纯的广告并不能有效的转化。就像今天快的和嘀嘀的竞争一样,某种程度上来讲,用的方法就是口碑传播的方式,直接减价,让你把它用起来,并且主动分享让更多人受益。而不会像十年前去打广告,比如秦池到央视去投标当了标王,快的和嘀嘀不可能会做这种事,因为对他们来讲没有意义,他们并不是要吸引大家的关注,而是要让你用起来。社会化媒体更符合互联网人用口碑互相影响的特点。在社会化的传播路径里面,只有两种关系可以被建立。一种关系是跟你亲近的人,即你圈子里的人,另一种是你的兴趣,你关注什么人。我相信一个挖矿的,肯定不会去关注李开复,没必要。这两种圈子里面传播是最容易把口碑效应传递进去的,因为你会去主动吸取它,主动搜集这个信息,而不是一个被接受者。所以,互联网公司的产品传播,从一开始就是希望你更多地接触我的服务,而接触我的服务最好的方式,要么你身边的人,要么你崇拜和喜欢的人在用,你会去尝试一下。我们现在的传播路径也是这样。同时,公关现在也越来越前台化。现在很多公关文章变成知识性文章以后,在朋友圈里面一发,满世界的人都看。我们以前的生活里是没有这个东西的。以前的生活里只有两种可读的东西,一种是喜欢看的小说、专业书籍,第二种就是新闻、报纸。现在不一样了,这些社会化的工具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它没有新闻那么严肃,它没有专业书籍那么沉重,作为一个特定渠道的小范围传播的东西,变成一个大众化的东西。所以,你可以把原来的公关软文改个标题,马上就能够在朋友圈里传播起来,比你做广告效果还好,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发生的一个变化。前两天大家一直谈视频网站的广告,就是最没有人性的广告,比电视广告还可恶,为什么?电视广告,至少我们一生下来就觉得必须要有电视广告,要不然电视台活靠什么呢,你会有一种同理心。但是视频广告,互联网都是打乱你的,它可以有广告,但它不可以占据整个屏,但它占据了,在你跟内容之间建立了一个屏障。视频的广告形式,如果从社会化的方向,至少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精准匹配,如果做不到精准,至少要匹配。它跟你想了解的东西要有吻合性,比如我明明看个打仗的动作片,它给我来一个护肤霜的广告,给我来个哈根达斯的广告,你会觉得这个情景很不匹配。二是它要有交互性。比如你看这个电影,什么样的人看这个电影,我们可以找出他看这个电影的动机,反过头来,这个广告推的时候,要跟它互动什么内容,应该精准匹配的,就是更加符合个性化逻辑做的。我觉得在广告的形式上,公关的形式上,都必须要有互动性,必须要有一个让用户参与的过程。其实广告最主要的目的也是让用户进来,如果用户愿意进来的话,他至少有兴趣讨论这件事情;他如果有兴趣讨论这件事情的话,我们就跟它去交流,交流以后,让他有兴趣再传播给别人,这是最基本的逻辑。传统的论坛,最不好的地方在于它其实建立了一个沟通的门槛,至少受过高中以上的教育,有台电脑,还要能上网,而且你还要会打字,打得比较好,还会写文章,在写的时候,还要对这个事情有一定的认识,否则都不好意思。你发上去,要想别人理你的话,要写的有点料,其实挺难的。今天回头去看,所有的论坛,包括现在最火的那些,在里面玩的人其实都是孤岛,玩着玩着会写,写表达,有观点的人很少,慢慢就只有这一群人,只有这一群人站在这个岛上,更多人都在水下,因为你都不好意思说话,因为你怕被别人说不懂。微信里面有一个微社区,微社区就是盖楼的逻辑,盖楼的逻辑很容易形成孤岛。天涯移动端有一个功能,就是脱水,只给你看那些有料的。这就是门槛,字数不够的,说得不好的,都给你脱掉。你说我明明说了话,为什么看不到我,不好意思那叫脱水。我们做了一个设想,做一个微话题,我可以说任何话,随时跟人聊天。比如我今天想说,我突然发现电视遥控器特别不好,我说了两个理由,有人跟我聊两句。我觉得不想谈了,就退出来。这个话题就消失了,没有了,阅后即焚。它可以真正的让用户随时随地的把自己想表达的都放进来。这个模式也刚好弥补了微信建群的一个缺点。微信建了群以后,你觉得没意思,但又不好意思删掉,而微话题就不存在这个困扰了,你退出来了,话题都没了,而且过去讲的所有话都看不到,后台也不留记录。说白了,就是降低参与的门槛,低门槛的进入,低门槛的退出,低参与度。真正有很高参与度的人是极少数的,1%,甚至1%都不到。好的社交平台最主要的是让所有人都有参与的平台,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微话题跟你们做互动,可能你觉得我言之无物,或者乱七八糟,但是我觉得你尊重了我,这就达到了交互的初衷。这个交互性是让用户有一个充分发言的地方,用户有时候要的并不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要的是我有没有地方发言,有没有被尊重的感觉。再就是在论坛里,不仅有商城的人,而且工程师是版主,用户进来也是版主,运营人员是副版主,这样构成360°运营,用户的任何问题最终都能解决。这也就是我常说的“社区运营的关键是向用户开放最高权限”,与用户互动,通过话题、社区与口碑驱动用户,让用户拥有品牌。我特别讨厌一种说法,说什么“我们要运营好微博”,单纯的运营好微信,这是不够的。所有的传播都要有社会化思维,但社会化包括但不限于微博运营。最明显的就是杜蕾斯的微博运营案例。不可否认,杜蕾斯的微博运营是成功的,从传播层面打10分,但是从社会化工具角度,它对这个企业的价值是零分,因为它没有把社会化部门真正变成它的企业的组织机能,你的产品该怎么出,甚至你的产品的演进方向,它是毫无贡献的。所以,出色的社会化营销一定会反作用在产品上的。智能硬件产品要做聪明的产品,这个设备买回去以后,你千万不要以为只是买了个电视机,其实这个电视机在学你的习惯,我们未来希望它有社交化的因素在里面,你跟它交互越多,它就越来越尊重你的习惯,为你所定制,最终成为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