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黄色新闻以及我的想法

如果您看这个标题之后是打算来看看色情内容的,那恐怕要让您失望了。黄色新闻在新闻领域是有所特指的,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指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数之目的的新闻报道。

突然想写这个事情,是因为前一阵有个朋友问我:究竟是现在网站太low,还是民众就这样?我想,是民众就这样,因为互联网时代的黄色新闻特征是非常明显的。

1.

黄色新闻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新闻史上,源自19世纪末美国两位著名报业大亨威廉·赫斯特与约瑟夫·普利策的竞争。

1895年,威廉·赫斯特收购《纽约新闻报》,开始同普利策的《世界报》展开竞争。在赫斯特进入纽约新闻界前,普利策的《世界报》以严肃的报道言论结合煽情主义策略,取得巨大成功。赫斯特为在竞争中迅速取得优势,将便士报时代的煽情主义传统发挥到极致。他以金钱购买新闻,大量报道犯罪新闻与社会丑闻,大量应用触目惊心的新闻图片,并煽动贫苦人群发动民权运动。

如果你根据上述文字,把现在中国的媒体套到里边,你会发现很多所谓标榜“深度报道”、“非虚构写作”的媒体,其实都是在“大量报道犯罪新闻与社会丑闻,大量应用触目惊心的新闻图片,并煽动贫苦人群发动民权运动。”有意思的是,他们很多还被定义为“敢言”和“有良知”,但那些稿子一般我看三段就知道这又是一则夸大其词的报道而已。

比如前几日的云南会泽血案,某媒体在死了几个人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就开始渲染说事发地是个特别偏远穷困的地方,以备即将到来的非虚构写作煽情之用。

结果我百度了一下,事发的野马村是当地百合花种植基地、北京麦当劳生菜采购地、马铃薯产量全镇拔尖,去年6月还有十余家中央媒体去采访该村致富经验。这样也说是贫困……,嗯。

当然了,这家号称“负责报道一切”的媒体一贯不太负责,我吐槽他们也不是第一次了,所以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

但是此类报道在现在中国的舆论场里很有市场,很多读者也是喜闻乐见。其实互联网从诞生之初就已经露出了黄像,我印象里雅虎刚刚开始建设搜索引擎的时候,第一个高频的搜索词是“SEX”。

所以我想,如果把前边提到的那个媒体报道翻出来,高频词应该是深(che)度(dan)吧。

2.

如果你现在看看今日头条,你大概就能理解这种现象的存在。曾经有很多人抱怨今日头条太low,但其实如果从内容分布上这个客户端的内容未必就low,而是因为它根据大家的喜好来向你推送,而这种喜好数据被扩大到一定范围内,就势必展示出黄色新闻的架势来。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儿是,不管什么时候你问普通民众,基本上没有人会说自己爱看黄色新闻,他们一定还经常上网指责那些媒体不够专业、缺少良知、没有深度,但实际上当他们打开手机APP的时候,那些够专业、有良知和有深度的新闻恐怕他们又未必去看了。

我最近在所在媒体做了一个测试,一开始我写了一篇分析“最火葱油饼”事件的文章,标题是“最火葱油饼被关背后的城市空心化危机”。如果你对城市空心化有所了解,你或许会略有同感,甚至也会像我一样为未来的中国城市规划而思索。但是这篇文章的流量只有几百。

于是我改了个标题:高房租是逼死最火葱油饼的元凶。结果流量瞬间破万。评论区都是各种咒骂房租和房价的发言,认为这篇文章终于说出了百姓的心声,还有人向我致敬。

但这其实是一篇文章,你当然可以说是我一开始标题写晦涩了,但我想讨论房租高不高似乎并不是个问题,而空心化城市才是弊端所在,只不过很多网民压根不理解所谓“城市空心化”的厉害,这或许可以说明包括今日头条在内的一些新媒体为什么总是显出一副贱像,这是因为他们才真正反映了这个社会,而不是人民日报。

3.

我看网上有一些据说是运营高手的人写文章,说现在今日头条这个现象就很正常,因为受众里边本来就是低素质比高素质多,于是整体结构倒金字塔。

我觉得这种高手大概不是做内容出身。

大概很多年以前,我特别爱跟别人聊说这个媒体的操守问题,比如普利策有一段话我就特别喜欢:“一个愤世嫉俗、唯利是图、蛊惑民心的媒体,最终会制造出像自己一样卑劣的民众。”

但是干的时间长了,我有个疑问:究竟是媒体混蛋才制造出混蛋民众呢?还是混蛋民众才培养出混蛋媒体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混蛋民众随时都有,混蛋媒体却不是总有,如果媒体制造民众,那些没有混蛋媒体的城市哪来的混蛋民众?

所以说混蛋民众是一个常态,而混蛋媒体却要靠媒体人的操守。

翻回头说之前的那几位高手,按他们这理论,不管民众有多混蛋都是好的,反正用户第一,服务第一,用户导向第一,于是这个内容一定要去迎合受众,也只有应和受众的媒体才是好媒体。

然而我之所以觉得这是扯淡,就在于我以为恰恰因为民众有其混蛋和不理性的一面,所以做内容的人才需要更有操守,如果说用卖春药和拉皮条的方式去提高流量,装出一副自己很受欢迎的样子,这种人大概不应该是做内容出身的。

现实是这样,不代表这叫正常,更不代表我应该跟着走,否则我就不叫做媒体的。

4.

那么这个想法和现实就很冲突了,现实是,谁家流量牛逼,谁家内容就被认为牛逼,反过来说你自己觉得内容牛逼,结果流量不行,所以你就傻逼。

但是如果你看看任何一个新媒体后台,基本上流量高的都是“下三路内容”,什么强奸乱伦都算清流,裸身开跑车富二代之类的那才算正规军,重口味的必须得有重要器官登场,那样流量才是杠杠的。

然而现实为什么如此?

我的思考是:因为现在科技还不发达,互联网还比较原始。

我这话如果让做技术的听见了,估计要骂我祖宗八辈,特别是我还是个不懂技术的文科生,但是我的观察就是这样。

现在之所以流量和内容会出现这样的错位,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在于你的流量是有数量没质量,或者说你不知道你的流量都是什么内涵。

早年间互联网上有句话:“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话放到现在,其实也差不多,那些所谓新媒体的用户画像大概也都跟瞎蒙没什么本质区别。于是大学教授点击一下是一个PV,桥洞子下边农民工点击一下也是一个PV,甚至你们家狗扒拉一下掉在地上的手机,说不定也能弄出一个PV。这种情况下,10万+背后的方向是不明确的,你不知道是有10万人骂你呢?还是有10万人夸你。于是才有靠着晒“庞麦郎”的实习生火起来这种荒谬的事情,尽管大家都觉得那人傻逼外加这作者也傻逼,但是他就能火了,因为大家都在看都在转,他本人肯定不在乎大家转的时候是不是配上“傻逼写傻逼”的评论,他所在的媒体也是一年出来道歉三五回不觉得脸红的。

而真正的人类日常社会交往不是这样的,比如这人生病了,医生说是一个关注度,亲属说是一个关注度,路人说是一个关注度。现在的互联网,之所以能反智反精英,就因为你不知道那个PV是不是狗扒拉的,你也不知道那个评论是弱智留的还是大学教授留的,于是有了病人,连狗叫两声都算一种意见,这个时代的口号应该是“你不知道用户是不是一条狗。”

这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互联网上有那么多人相信那些养生秘笈和抵制洋货,按说但凡受过高中教育就应该不会了,当然也不排除是教育水平不行。

5.

当然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不瞎掰么?现在互联网就是这么个世界,现在的舆论环境就是这样,你自己搞不出流量还在这里装逼?

逼是一定要装的,不装不知道高低。但是我想普利策那句话到现在都没有错,就像当年的《纽约客》瞧不起《纽约新闻报》一样,我也是瞧不起那些为了流量什么都干的人,我不干。

就我个人来说,如果不是“因政策法律原因不可见”的原因,我还是要保持一点起码的内容生产者尊严的,最起码我觉得那些署上我名字的稿子,可以拿出来晒在朋友圈,而不被人说“握草!你连这个都写了。”

如果有那一天,那我一定要狠狠抽自己几个嘴巴,把自己打醒,不让自己成为流量的奴隶了,也不去做那些黄色新闻时代就被鄙视了好几圈的事情。

而我相信,当技术水平真正发达,真正可以进行准确的用户画像,真正可以让每个人的喜好不仅仅是通过PV和UV来表达,好的内容才算是真正有了活路。

写这个就算自我壮胆加吹牛逼一下吧, 大过节的,祝大家节日快乐。

个人微信公众号:qianli201409 欢迎关注

发稿网软文代写、微信营销、微博营销、报纸广告、视频置顶、百度问答等多种互联网广告行业。发稿网平台有上千媒介编辑、专业写手、段子手、营销专家,为企业、公共机构和个人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将创意、智慧、技能转化为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发稿网平台凭借多年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积累,发展遥遥领先同行业其他软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