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广告文案如何卖出了100亿产品

点击题目下方文案人于极关注,分析文案写作技巧,剖析经典文案案例,解读营销原理



论营销能力,史玉柱绝对可以排的上中国前3名。


毕竟没有多少人,可以把一个保健品买到百亿销售额;也没有哪个人的营销能力,可以得到马云的佩服,被请到“湖畔大学”讲课,并担任校董。


那么“脑白金”最知名,并且拯救了史玉柱的那条广告文案――“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在这里多说一句:有人说学习、研究广告营销,其实是一门考古学。


比如我们要研究一个学生考上了北大,不能只去研究他的高考试卷,而是要往前追溯,他的学习方法、补习资料、学习笔记,看是什么原因使他的成绩,可以爬升到这个水平。


而研究广告文案案例,也是一样。


我们不能就文案本身研究文案,而是要看它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1


一点常识:广告是对注意力的争夺


人们的时间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更倾向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注意力主动放到,对自己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上:


比如给自己带来成长的读书、学习;或者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娱乐、休闲;甚至一些生活琐事上。


而广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基本是毫无意义的,很少人会主动找广告来欣赏,反而是看到广告之后,习惯性的躲避。


比如看电视剧遇到插播广告,会去趟卫生间;或者逛街时接到小广告后,就顺手丢进垃圾桶。

基于这个原因,广告的所有创意、制作、投放理论,就是以“争夺消者注意力”为核心,首先让消费者注意到自己的广告,并尽可能多的接收广告信息。


毕竟再牛的广告、再好的文案、再炫的创意,消费者看不到你、记不住你,一切都是白费。


所以广告的本质之一就是:


争夺消费者注意力,让他看到广告;继而让消费者知道,世界上还存在某一种好产品。

2


不相信广告公司的能力


谦虚点说,几乎一半的成年中国人,都能背下来脑白金的那条著名广告文案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


这条广告不仅成就了脑白金,使它成为十几年来最辉煌的保健品,也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当时陷入巨大失败,负债2.5亿人民币的史玉柱。

但是,可以进入营销史的这条广告,虽然是由广告公司制作的,但是从策略到文案再到定位,基本都是史玉柱自己搞定的。


其实史玉柱不怎么相信广告公司的能力,理由很简单,他一直认为:“做广告,一定要是对产品和消费者,最为熟悉的人”。


因为做广告的目的,无非就是将产品介绍给消费者,只有同时熟悉这两个事物的人,才可以更好的完成任务。

而广告公司,显然对产品和消费者都不够了解,一年要接那么多案子,怎么可能对每个行业都了解。


退一步说,即使广告公司,真的认真调研市场,但是在一两个月的时间里,怎么能比得上自己,在这个行业浸淫数年、加班了无数个夜晚的经验和观察呢?


更别说,有的广告公司的人,只会坐在办公室里拍脑门了。


所以史玉柱不相信他们。


那么他相信谁呢?

3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史玉柱是毛泽东的铁粉,据说他看书只看《毛泽东选集》,所以在管理上,也有明显的毛氏风格。


比如毛泽东就特别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史玉柱的公司内部就有规定,每个广告部员工,每周必须访谈50名消费者,以获取消费者的第一手信息。


更难能可贵的是,史玉柱在做市场调查时,都是亲自在一线和消费者接触,估计没有曾经几个身价上百亿的老板,可以做到这样。


但是脑白金的文案,就是建立在这样大量一线调查的基础上。


当时史玉柱在跟消费者聊天时,发现了一种现象:


中国的老人其实对自己挺抠的,很少老人会愿意主动花钱,给自己买那么贵的保健品,他们大多数人都想着把钱存着养老,或者给儿女们备用。


但是当史玉柱问这些老人,为什么我看到你们也在吃脑白金呢?